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教改”:莫讓素質教育“走極端”

  • 發佈時間:2015-01-09 01:31:1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發佈了《關於普通高中學業水準考試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正式推出了本次教育及考試改革的路線圖。新年前後,安徽、江西、山東等各地區也紛紛出臺了配套實施細則與方案。淡化應試成績、突出綜合素質評價成為共性。然而,回溯我國歷次各領域的重大改革,在總體成功的面貌下,也常出現矯枉過正、不接地氣的問題,造成負面影響。筆者認為,本次“教改”應當引以為戒,以免重蹈覆轍。

  根據新華社關於“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配套措施”的報道,本次“教改”可謂大刀闊斧,強化綜合素質評價、取消文理分科、成績分數改分級制、自主選擇部分考試科目、多次考試機會等等大膽而激進的改革措施,將徹底改變積弊已久的“高考”及中國基礎教育的面貌。筆者理解,以素質教育替代應試教育是本次改革的核心主題。增加素質評定,弱化考試權重,學業水準考試由計分改為等級,均圍繞這一主題展開。這確實能夠有效改善從前“一考定終身”“高分低能”等種種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全面的人才是知識、能力與人格的統一體,“知識”與“能力”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紮實的知識結構可以有效提高分析思考能力,提高綜合能力不應當損害知識基礎。在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過程中,怎樣避免矯枉過正,避免“輕視知識學習”的傾向,是需要決策者注意的。對於中學生來説,大量各學科的深入細分知識並非全部必要,但與日後學業專業有關的內容仍然予以充分學習,而學生“選修選考”也要與大學專業選擇相掛鉤,以免出現中學到大學的知識斷層與錯節,最終削弱高等教育的基礎。實際上,近年來歐美國家在反思自身“去工業化”、社會發展停滯等問題時,多把其“素質教育”造成的基礎人口知識匱乏等列為重要原因。相反,30年來問題多多的中式應試教育體制仍然輸出了數億合格的高等人才,基本保障了中國高速發展的需求。孩子與洗澡水不能一起倒掉,革弊而留其益,前車之鑒應當引以為戒。

  “教改”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裏,如何有效量化、避免模糊是問題的關鍵。應試教育的“一刀切”“唯分論”産生了一系列問題,但其為數不多的意義在於,相對客觀量化的分數體系總體上保證了高考選拔的基本公平,大體排除了利用權力與資本謀取便利擠佔教育資源的問題,並減少了權力與資本的代際固化,給貧困階層以上升空間。當綜合素質評價後,各類包括社會實踐、道德品德等相對模糊的評定標準則為掌握優勢資源的群體提供了“運作”空間,也為教育部門的權力尋租提供了可能。不學無術的“二代”只要搞定了老師就可以得到“綜合素質好評”,這樣的局面恐怕不是決策者希望見到的。建立起真實反映學生道德品德、總體素質狀況的量化評價體系,才有可能避免素質評價流於形式,杜絕“權力尋租”,避免“階層固化”。

  任何一次重大改革一方面是效率與品質的進化,背後更是利益分配的重新調整,改革的初衷也總是在利益集團博弈過程中嬗變。圍繞“高考”等考試已經形成了龐大系統的各類利益,大刀闊斧的“教改”一定會動很多人的“奶酪”,在這過程中怎樣避免利益集團的干擾,避免改革刀鋒被消解,同樣是決策者們需要未雨綢繆、預先謀劃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