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相機記錄我生活的變遷

  • 發佈時間:2014-12-29 13:5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已歷經數十年的改革開放大潮,每一位中國人都參與其中,每天都有無數真實的故事在神州大地上演著。中經網友吳賢德,一個來自河南農村的農民工,在從“農民”轉變為城市的“新市民”的過程中,用他的7台相機,記錄下了一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變遷。(原文有刪節)

  相機記錄我生活的變遷

  吳賢德

  説起我老吳玩相機,説句不怕丟人的話,在很多人看來,純屬頭腦發熱。為什麼?無論從家庭和個人經濟條件,我似乎都不具備玩相機的條件。論家庭,我是個從農村來城市打工的;論經濟條件,每月和妻子兩人共同收入,除去房租和雜七雜八費用,所剩不算多。那我老吳為什麼還要玩呢?

  這裡要先説一下我的家庭背景。我父親在1979年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了,年僅43歲。那時我們姊妹多、家裏太貧窮,拿不出錢給父親治病。父親最後病情一天天加重,終於離開人世。作為家庭老大的我,那一年也只有16周歲。當時國家已恢復高考制度,按照我當時的學習成績,考上大學絕不成問題,考不上清華、北大、復旦名牌大學,考個普通大學是百分百的。

  正在我拼命學習想考上大學“飛”出家鄉大別山時,父親的去世,徹底擊碎了我的一切夢想,書不但不能讀了,擺在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回到生産隊和母親一塊參加勞動,掙工分養活一個14歲的弟弟和一個11歲、一個8歲兩個妹妹,從此,我便放下書包,成了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地地道道的農民。

  我這人屬於那種自尊心很強的人。父親的去世讓我放下了書包,卻絲毫沒有打破我“飛”出家鄉大別山的夢想。還是托了父親的“福”,父親去世前,一直在生産隊和大隊擔任會計。父親去世後,我回到生産隊幹農活時,大隊幹部們看在父親面子上,安排我擔任生産隊民兵排長,用現在的話説算是接父親的班。在大集體那個年代,不要小看一個小小的生産隊民兵排長,在生産隊一百多號人面前,説話也是排得上號的。

  那時,每個大隊都設有“青年民兵之家”閱覽室,閱覽室説是對外開放的,但平時從來門都是鎖著的,只有上面領導來檢查了,大隊才找來幾個青年民兵在裏面裝模作樣翻書看報。上面來檢查的領導前腳剛離開,後邊就把門一鎖。不是生産隊和大隊幹部,平時不要説從“青年民兵之家”能借出一份報紙一本書,想進去都很難。而作為生産隊民兵排長的我,閱覽室對我永遠是開放的。

  1982年7月的一天晚上,我在煤油燈下,翻閱完當天從閱覽室借來的《中國青年報》後,腦中突發奇想,別人能為報社投稿,我為何不能呢?我們山區青年存在著讀書、訂閱報刊難的問題,於是我便這個問題寫成一篇300多字的稿件投給了《中國青年報》。讓我沒想到的是,這篇300字的小文章被《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也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從一個農村青年成為了公社(現鄉鎮)郵電所的投遞員(通訊員)。

  1985年,由於我連年獲得縣裏、市裏先進新聞工作者和優秀通訊員稱號,鄉里領導把我從郵電所借調到鄉里擔任通訊組長。在擔任鄉通訊組長期間,經常接觸縣委通訊組的記者,他們背著照相機下鄉採訪,拍的圖片經常被報社、雜誌刊登。我當時做夢都想自己也擁有一台相機。第二年,機會終於來了,由於我出色的工作,年終,鄉里決定獎勵我100塊錢獎金。100塊錢獎金拿到手時,什麼都沒想,想的就是買臺相機。

  第二天,我一大早便乘上開往縣城裏的公共汽車。可是,當我跑遍整個縣城賣照相機的地方後,心徹底涼了——縣委通訊組記者背的相機,價格最少也得4、500塊錢;100塊錢只能買臺“傻瓜”相機。經過和賣照相機老闆一番討價還價,最後以85塊錢價格,購買了一台海燕II型膠片相機。這臺相機所拍的照片,雖然沒有一張上過大小報刊,但總算圓了我的“相機夢”。從1991年辭去家鄉工作,外出打工至今,無論我漂泊到哪兒,什麼值錢的東西都可以扔掉,唯有這臺相機不能扔,因為它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回憶的東西。

  100塊錢,對我一個17歲就失去父親、姊妹多、家庭貧窮的家庭來説,不是個小數目。在當時那個一斤豬肉價錢只有3角多錢的年頭,100塊錢,可以買回很多東西。當我懷揣相機回到家裏,看見身上穿著補丁摞補丁衣服、因操勞過度而滿面蒼老的母親時,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流滿雙腮。因為,如果當時母親知道我花100塊錢,買了臺“無用”的東西,肯定會傷心很長時間。所以直到三年後,我才敢把這臺相機拿出來讓母親知道。

  1991年,我辭去家鄉工作,加入打工者行列,從此漂泊不定。不過,我與其他打工者有所不同的是,我是懷揣著在家鄉工作獲得的一摞摞“榮譽證書”和發表文章的剪貼本出來的。為找工作雖然吃了不少苦頭,但通過自己奮力打拼,終於圓了自己的“記者夢”。

  20世紀90年代,中國逐漸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人才市場競爭也愈發激烈。當時很多同行兄弟們都感嘆説,記者這碗飯也不好吃了,過去報社(雜誌)招聘記者,只要求文字功底好;新的時代,招聘記者除要求應聘者不僅有文字功底,還要有攝影、電腦功底,記者都得是多面手,文字、攝影、排版一肩挑。

  為了應對人才市場的挑戰,2001年,筆者擁有了第二台鳳凰膠片相機。可是科技進步太快了,這臺鳳凰還沒用兩年,就被數位相機淘汰了。2003年筆者擁有了自己的第三台相機——像素150萬的尼康小數位。可沒想到的是,這臺花2000多塊錢買的尼康相機,剛剛用了一年多,市面上就出現了像素500、600乃至700萬的數位相機。我徹底害怕了,花幾千塊錢購買的相機,用不了多長時間,價格一下子降幾百塊錢,又面臨著被更高像素的相機淘汰,實在折騰不起了……買新的相機咱折騰不起,咱走個捷徑轉到二手市場。2008年,我花了3000多塊錢,從二手市場買了一台佳能300D。“老吳,你怎麼用這破玩意?拿出來就不怕丟人?”當時有朋友們開玩笑説。誰不想玩高檔的,需要經濟條件。

  搞攝影也如戰士上戰場,沒有精良的設備,你拿什麼打敗“敵人”?拿什麼把“敵人”消滅掉?沒有好相機,就很難拍出好作品。2006年5月,我到二手市場賣掉過去用的老相機,狠狠心瞞著妻子湊了近一萬塊錢買了臺尼康D80(包括鏡頭)。2008年8月,又花了2000多塊錢,到商場買了臺攜帶型佳能A650is數位相機。

  這些年不知不覺中,城市中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我們家的經濟條件也日漸寬裕了,為了工作需要拍出更好的攝影作品,2012年1月,在同妻子商量後,我到尼康相機專賣店花了近二萬元買了D7000機身和18-300鏡頭,這也是我現在正在用的相機。

  從當年的百元到幾千元,再到今天二萬元,相機記錄了什麼?記錄了我生活的變遷,記錄了老吳從農民到投遞員(通訊員)、從通訊組長到新聞記者、再到攝影師的歷程,也記錄了一個普通老百姓過得越來越紅火的日子。

  (作者吳賢德,現居住于河南省鄭州市,任職攝影記者。)

  更多內容請點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