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如何用好來之不易的南水

  • 發佈時間:2014-12-27 03:28:3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一滴水流到北京需要15天,如何用好來之不易的江水?長途調運如何保證水質,是否會拉高受水地的水價?就公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王浩和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孫國升。

  來水主要用於生活用水

  南水北調的水進京之後將會被如何利用呢?孫國升表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為了解決包括北京在內的沿線人口的飲水困難,同時兼顧沿線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用水。對於北京來説,從南水北調的供水目標來看,來水主要作為北京的生活用水,兼顧一些環境用水。

  近幾年北京由於缺水,只能超采地下水,地下水源地可開採量越來越少,需要補救。“南水北調來水後,可以使地下水源地休養生息,然後利用天然降雨慢慢恢復。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適當的用外調水補一點。”孫國升説。

  王浩説,北京在南水北調之前,有官廳水庫系統、密雲水庫系統、地下水系統和再生水系統四大系統。南水北調通水之後,就是五大系統。今後首先要用的是南水北調的水,讓地下水休養生息,把超採量慢慢還回去。密雲水庫系統作為機動,一方面補充供水,一方面擇機蓄水。此外還要繼續發展再生水,做河道的景觀用水、農業灌溉用水、工業冷卻用水。

  一水多用還要繼續加強。專家認為,南水北調通水使北京目前的水資源現狀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緩解,但整個京津冀地區都非常缺水,河北特別是引黃灌區還有節水的潛力,要繼續加大節水力度,加強工業的迴圈利用。

  工程水質安全有保障

  環保部發佈的公報顯示,南水北調水源地水質是優良的,但水質的保護是動態過程。千里江水北上,一滴水要經過漫長的過程才能到達北方。由於主幹渠的部分有很長的一段是明渠,有人對水質問題有擔憂。

  王浩説,首先是抓水源地。事實上,水源地的老百姓為保證一江清水北流作了很大貢獻,特別是湖北十堰、陜西商洛、河南南陽等地為保護水質,為移民安全搬遷、承受了淹沒損失。中線水源區河南、湖北、陜西3省積極實施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關停污染企業幾千家。

  其次是總幹渠。總幹渠全長1502公里,在幹線周圍都有鐵絲網、綠化帶、隔離帶、緩衝帶、保護帶。從工程角度來説,整個中線是全封閉的,正常情況下,是沒有客水進入的。對於突發性事件,從總幹渠到受水地,都有不同級別的預案,一般是當某點出現污染事件之後,上游減水,下游關閘,中段排空。

  “就受水地北京而言,主要從兩方面保護水質”,孫國升介紹,一是如果發生原水突發性事件,底線是確保污染團不進自來水廠。二是採用科技手段去化解突發性水質問題。在北京,過去各水廠之間是樹枝形的管線,現在已經建成了環形管線。這是最理想的水網,可以有效提高供水的安全度。

  利用水價杠桿實現節水

  孫國升説,今年北京水價進行調整,主要是實行了階梯水價。目前,全國有10%的城市在實行階梯水價。水價是一個杠桿,要合理利用這一杠桿實現有效節水。在發達國家,水費佔居民收入的比例一般是2.5%左右,對於亞洲國家,這個比例不高過0.8%,我國是0.6%至0.7%。

  “國際普遍認同全成本水價的概念,它包括七個要素,即資源成本、環境成本、生態成本、機會成本、工程成本、利潤和稅收。”王浩説,考慮到老百姓的負擔,我國對機會成本和生態成本的費用現在都還沒有徵收,等於是財政負擔了。

  首先是資源成本,國家對水資源進行評價、檢測、規劃而對應産生的成本;環境成本,用了水就得排水,就得治污,就得有污水處理廠的管網和運作成本費;生態成本,用了水,把水從河道裏拿出來,河道的水少了,河道發揮的生態功能就下降了,這要由用水戶去補償。

  還有機會成本,水源地的老百姓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用水戶要給予補償;再有工程成本,南水北調投資、折舊、運作費都要在水價裏得以體現。另外,供水企業還得有利潤,國家有正常的稅收。

  專家表示,水價調整既要尊重經濟規律,又要考慮到弱勢群體,對生活困難的人員,要有價差的補助。王浩説,水價的制定不僅要考慮工程的投資、運作成本和企業利潤等,還要考慮受水區的承受能力和用水習慣。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