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南水暢流進京來

  • 發佈時間:2014-12-27 03:28:2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2月27日,千里之外的丹江水歷時半個月,跨過淮河、穿過黃河,順利抵達北京。

  半個月前,陶岔渠首緩緩開啟閘門,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主要向京津冀豫供水,計劃年均調水95億立方米,可向沿線19個大中城市及100多個縣(市)提供生活、工業用水,兼顧農業用水,有效緩解4省市的水資源短缺狀況。

  南水北調,這一跨越半個世紀的夢想一步步成為現實,産生的巨大效益一點點顯現。

  為解北方渴 修建生命線

  “來了,來了”,當清冽的長江水歡涌入北京團結湖時,首都市民的心情如同這涌動的一湖清水,難以平靜,終於喝上了長江水,多少年的期盼在這一刻得以實現。

  身處黃淮海流域的人們都知道,由於長期乾旱缺水,這一地區有2億多人口不同程度面臨飲水困難,700多萬人長期飲用高氟水、苦鹹水,一批重大工業建設項目難以投資落地,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為解燃眉之急,不得不過度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擠佔農業及生態用水,而這無異於飲鴆止渴。

  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難題該如何破解?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從南向北,修建一條優化水資源配置的生命線!

  嚴峻的現實,讓南水北調工程在進入新世紀後加快了由夢想變成現實的腳步。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宣告開工。

  按照規劃,南水北調工程通過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連接,構建起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新格局。

  其中,剛剛通水的中線工程一期從丹江口水庫引水,主要面向北京、天津在內的19個大中城市及100多個縣市,可使受水區城市生活供水保證率達95%以上,工業供水保證率達90%以上。

  已經先期通水的東線一期工程從長江下游抽水,供水範圍涉及江蘇、安徽、山東的21個地級市和71個縣市區。與原有江水北調相比,年凈增供水量38億立方米,給沿線城市及工業增加供水量22.34億立方米,農業灌溉面積增加3025萬畝。

  據測算,東線、中線一期工程能讓1.1億人直接受益,每年增加經濟效益500多億元,同時還能産生巨大的生態效益。

  挑戰勝以往

  創新尋突破

  南水北調工程創下了多項紀錄:它是目前世界上工程規模最大、距離最長、受益人口最多、受益範圍最廣的調水工程。東、中線一期工程幹線總長2899公里,包含單位工程2700余個。從開工建設至今,成千上萬的科研人員、建設工人忙碌在施工一線。據測算,工程在建設期間,每年可拉動全國經濟增長0.2至0.3個百分點,每年新增就業人口50萬至60萬人。

  不僅規模龐大,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的複雜性、挑戰性都是以往工程建設中不曾遇到的。工程有通常的水庫、渠道、水閘,還有大流量泵站,超長超大洞徑過水隧洞,超大渡槽、暗涵等,涉及的許多軟科學與硬技術都是世界級的。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以丹江口水庫為起點,江水一路北上,到達鄭州以西李村附近時,便會與黃河相遇。這意味著江水要順利抵達目的地,必須先從黃河南岸到達北岸,江水該怎樣穿過黃河?

  穿黃工程被稱為中線“咽喉”,挑戰的難題前所未有。水利專家不斷從技術上尋求突破,終於為它們創造出神奇的十字形立體交叉——通過兩條長4250米的穿黃隧洞,讓江水從黃河底部穿越。

  要在黃河河床下二三十米的地方挖出兩條內徑7米的隧洞,談何容易!施工過程中一旦滲水、坍塌,後果不堪設想。然而,再難也要將瓶頸打通。南水北調工程的設計建設者最終決定採用目前世界上較為先進的盾構技術進行挖掘施工。

  施工人員借助盾構機刀盤上140多把刀片的旋轉,將施工面的泥土一點點刮出,5年的時間,這一偉大的穿越才最終完成!

  在南陽段,南水北調遇到的是世界公認的“工程癌症”——膨脹土。“這種土遇水膨脹、稀黏,無水則收縮、幹散,在上面根本沒法修渠。”膨脹土試驗段項目經理朱建軍説。

  頭三年,他們挖了13個大坑,一直和這種土較勁,嘗試不同方式填土、泡水、提取數據。他説,中線有400多公里是膨脹土,如果試驗不成功,就只能挖土來築堤。

  功夫不負有心人,科技人員終於找到對付膨脹土的方法:在膨脹土中摻入3%到5%的水泥,改造後的混合土既牢固又經濟。

  面對困難與挑戰,工程的設計建設者們用一次次創新實踐將其攻破。據統計,截至目前,南水北調工程共取得新産品、新材料、新工藝、新裝置等成果63項,申請國內專利成果110項。

  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大型水利工程的設計、建設和管理水準,增強了自主創新能力,也為其他重大工程的推進積累了寶貴經驗。

  成敗在水質

  護水齊行動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如果讓污水北上,就喪失了跨流域調水的意義。為此,南水北調堅持“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

  為確保中線源頭水質,國務院實施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兩個五年規劃,累計安排190億元,將水源區43個縣全部納入規劃,使污水處理廠實現全覆蓋。

  同時,國務院六部門建立起協調機制,將源頭水質列入地方考核。從2008年起,中央財政將水源區各縣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範圍,累計下達資金147億元,開創了重點地區生態補償的先河。

  位於水源區的河南、湖北、陜西三省積極行動,堅決關停污染企業,保護水源。湖北丹江口市,地處核心水源區,關停“五小”企業100多家,關閉污染源120處,砍掉有污染的大小項目120多個。河南淅川縣,渠首所在地,10年關停污染企業350家,否決大型項目40多個,取締4萬餘箱網箱養殖。

  不僅是源頭,沿線各地嚴格環保先行。河南省在總幹渠兩側建有3000平方公里的水源保護區,僅2013年,全省就有200多家企業被拒之門外。

  治污工作在東線同樣不易。“上世紀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身心受害。”這是前幾年流行在東線工程途徑的南四湖流域的民間歌謠,形象描述了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前的景象。

  不能讓污水進入調水幹線。在東線,江蘇、山東兩省通過各種途徑關停並轉污染企業,取消排放特權,創新治污思路,將工程措施與生態建設相結合。給污水找“出路”,調水沿線實現了一個縣至少一座污水處理廠、一座垃圾處理廠。

  十年攻堅,歌謠裏説的南四湖重現了昔日的生機和活力。根據監測,東線自2012年11月以來,36個控制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水標準。中線丹江口水庫的水質已經連續6年穩定保持在II類水準。

  南水北調工程探索出了流域治污的新路子。治污從調整經濟結構入手,企業污水排放標準提高,沒有“卡”死企業,而是進一步促進了産業升級,産業結構慢慢由重變輕,層次由低變高,實現了既要加快發展,又要環境變好的目標,為其他流域污染治理樹立了標桿。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