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舍家保水丹江情

  • 發佈時間:2014-12-27 03:28:3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圖①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工程人員全神貫注地工作。

  圖② 漕河渡槽是一條總長2300米、底寬20米的巨型渡槽,是南水北調中線漕河段工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圖為北上的長江水正流經漕河渡槽。

  圖③ 為了確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順利實施,34.5萬人告別家園,搬遷到新址。圖為移民新村的美麗景色。 (南水北調辦供圖)

  “北京人民馬上就要喝上漢江水了,這太令人激動了。”12月12日一大早,外遷至團風縣黃湖新區的鄖縣安陽鎮移民趙久富,時隔五年再次登上丹江口大壩,感慨萬千。憑欄眺望,趙久富的眼角閃出點點淚花,他指著水庫右前方告訴記者,“那裏就是我的家,現在已經淹沒水底了。”

  南水北調,難點是移民。移民到底有多難?湖北省移民局局長彭承波告訴記者,“三峽工程移民搬遷用了18年;小浪底工程移民用了11年;而十堰18萬多移民要求兩年基本完成、三年徹底掃尾,難度之大、強度之高,前所未有。”

  有人計算過:兩年動遷18萬多人,日均250人,人和生産生活用品,一戶一輛大卡車,每天需要七八十輛車,天天不停地搬家,連搬兩年!其實,移民的最後兩個月,平均每天500多輛貨車在庫區和安置點之間往返。

  丹江口市均縣鎮委副書記李龍利告訴記者,那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當時的處境特別難,只要聽説移民幹部要進村,“叭叭叭”,不理解的村民紛紛關門關窗。

  以情動人,2萬名移民幹部沒日沒夜地蹲點,先通過幫移民幹農活、做衛生,取得移民的好感,然後再做思想工作;還是做不通,請他們的親友幫忙做。真心換真情,一家家被感動,一戶戶被説服。18萬人口大遷徙,全部“心甘情願”,做到“不少不漏不傷一人”。“5+2”,“白+黑”,在這場攻堅戰中,有11名移民幹部因累倒或因車禍意外,倒在了工作崗位上,令人痛惜!

  科學移民,和諧搬遷。儘量採用“整村搬遷”的方法,以減少搬遷給移民帶來的親情的割捨、鄰里關係的疏遠。新村選址與房屋建造,讓移民全程參與決策。給錢不如給地,省裏拿出了13萬人的土地容量,供7.7萬外遷移民進行選擇。有新房,有土地,移民方能“落地生根”。

  搬得出、穩得住、關鍵還得能致富。初來乍到,移民們不免對新生活都有過排異期,經歷過怨憤、徬徨和觀望。然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廣大移民幹部的支援下,移民們始終相信勞動的價值,並揣摩自身該如何使勁,重建幸福生活。

  趙久富所在的團風縣黃湖社區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模最大的移民安置點。2010年,鄖縣安陽鎮874戶、3721名移民,在千里之外開始了嶄新的生活。“住的是藍瓦黃墻小洋樓,走的是一馬平川水泥路,除了水質,這裡樣樣都比老家好。”趙久富説,社區分為安陽村、鄖陽村,都是根據老家地名起的,聽起來親切溫暖。

  “如今沒幾家種田了,有1000多人在外地打工,其餘都在團風縣就近工作。”趙久富介紹,距離村裏不遠就是幾個大工廠,村裏有1000多名移民在工廠上班,每天騎電動車上下班,還能照顧到家裏,比城裏的上班族強。“每到下午下班時,村裏還會堵車,也算是一大奇景哩”。

  不種田了,土地咋辦?今年,黃湖社區引入了一家農業龍頭企業,共同發展5000畝“稻蝦共育”生態種養田,再建500畝旅遊觀光生態果園,將黃湖移民新區打造成集農業生産、農産品加工和農村旅遊于一體的“全國移民第一村”。“移民的日子越過越好呢。”趙久富笑著説。

  外遷移民生活節節高,內安移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12月18日,記者驅車來到鄖縣最大的移民安置點——臥龍崗社區。只見青龍山下、柳陂湖畔,一座現代化的新村莊陡然進入眼簾。前年4月,柳陂鎮舒家溝村184戶、850位內安移民全部告別舊居,喜遷臥龍崗社區。

  循著村支部書記李秀林的腳步,記者走進了幸福街33室李志宏家,180多平方米的房屋裝修一新,冰箱、彩電、洗衣機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聽説正在建設十堰生態濱江新區,我們這裡被作為示範點建設,將來會越來越漂亮。”李志宏帶著記者在新居裏來回穿行,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漫步在臥龍崗社區,欣欣向榮的景象讓人流連忘返:整齊美觀的別墅式房屋、鬱鬱蔥蔥的綠化樹木、大氣美觀的太陽能路燈、平整肥沃的大棚菜地,配套齊全的服務中心、文化廣場、污水處理廠……整個社區呈現出一派和諧、富足、安寧的氣氛。

  站在舒家溝山頭遠眺,投資3.5億元、佔地800畝的20兆瓦光伏農業産業園項目正加快建設。“南水北調大面積移民,雖然讓村民的耕地減少了,但我們想出了多種辦法來提高土地産出。”李秀林介紹,按照每人平均0.4畝的標準,已經為移民整理當家地300多畝,“移土培肥”新造地500多畝。村裏還引進800畝光伏蔬菜大棚項目,將以“確權到戶、集體流轉”的方式承包給公司。由於不操心種地,村民可專心發展第三産業,算算一年的收入,每戶少説也有5萬元。

  記者了解到,為擴寬就業渠道,激發移民的生産積極性,各安置地都推出相應的扶持項目和政策,鼓勵移民發揮個人特長,自主創業。

  丹江口市六里坪鎮孫家灣移民新村張耀群説,庫區水面變開闊,來觀光的人增多,他打算與人合夥,買條遊船搞水上游,同時開農家樂。

  “山裏種菜城裏賣,一年賺了好幾萬。”鄖縣柳陂鎮挖斷崗移民新村蔬菜種植大戶李秀成指著身後連片的現代化蔬菜大棚高興地説,“日子會越過越好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