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商務“星沙模式”創新崛起之路

  • 發佈時間:2014-12-25 22:29:37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長沙縣別稱“星沙”,自古為“三湘首善”,其建制遠溯秦漢,迄今已2200多年。

  長沙縣,處於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核心地帶,是中央確定的“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是長沙市2020年310平方公里城市總體規劃“一主兩次”中的兩個城市次中心之一和長沙市商業體系規劃“一主兩副”的兩個商業副中心之一。

  長沙縣商務局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提高商務領域整體水準和服務品質。

  從招商引資轉變為招商選資,從傳統消費轉型為綠色消費,從力促內貿強勁增長到努力提高外貿水準,從規範商貿市場建設到抓好商貿行業管理,在“進軍縣域經濟前十強”的進程中,長沙縣商務工作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實施“招大引強”戰略,促進服務業産業倍增,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強力推進“民生商務”、“陽光商務”工程,力爭全縣商務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招商引資:縣域經濟就是項目經濟

  在長沙縣,説項目建設,首提上海大眾。

  上海大眾長沙基地一期預計2015年下半年投産。2015年啟用二期工程,再增加30萬台整車的産能。項目全部達産後,可實現年産值1500億元。按照17%的稅率計算,每天將會給長沙縣帶來7000萬元的稅收。“引項目,促項目,抓項目”是發展縣域經濟、培育核心競爭力的共識,成為了長沙縣歷任縣委政府領導班子的工作常態。長達20年鍥而不捨的努力和孜孜以求的精神,換得“群鳳來棲”的局面。

  如今,長沙縣已發展了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兩個千億産業集群,電子資訊産業作為後起之秀,正強力崛起。同時,上海大眾、克萊斯勒、中國通號等一批在建重點項目,為新一輪發展留足了源源不斷的後勁。“縣域經濟就是項目經濟,引進項目的品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長遠走勢。既要經濟增長,又要青山綠水,最關鍵的是要抓住項目引進的源頭,通過制度性的篩選來掌握主動。”

  為此,長沙縣商務局牽頭制定了《長沙縣招商引資項目操作規程》,嚴格把好産業規劃、環保節能、安全生産等項目準入關,按照項目前期洽談、鎮街(園區)研究、項目考察、前置會議初審、項目建設領導小組會議研究的工作流程,逐步規範招商項目入縣操作流程,統一招商準入標準。

  成功躍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前十強後的長沙縣,在進一步釋放改革活力,擴大全民共用發展成果的道路上,需要大批投資投入基礎設施、公共事業,以推動縣域經濟升級和民生事業發展。如何在合理控制政府債務的前提下,實現百姓的發展心願,PPP模式已經為長沙縣的未來提供了一個全新方向。12月6日,長沙縣正式推出21個PPP示範項目,總投資額高達408億元,吸引了包括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300余家來自全國的重量級投資企業。推介會上,5個項目成功簽訂合作意向書,簽約金額達146億元。“我們積極開展PPP模式探索,不僅僅看中了它的引資功能,而且希望通過引入高水準的社會資本,引進國內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幫助政府部門轉變管理的理念。”長沙縣委書記、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楊懿文認為,在當前創新城鎮化投融資體制、著力化解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風險、積極推動企業“走出去”的背景下,推廣使用PPP模式,不僅是一次微觀層面的操作方式升級,更是一次宏觀層面的體制機制變革。

  長沙縣改善了招商服務,強化項目合同管理,所有招商引資項目均需簽訂相關合同,並報商務局和法制辦備案,確保項目用地用途不發生改變;優化招商環境,完善招商引資“綠色通道”,全面實施項目追溯機制;建立重大項目庫,安排專人進行調度,通過建立領導聯繫項目機制、組織召開項目專題調度會議等方式,加強部門聯動,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過程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014年,長沙縣定下了“實際利用外資5.36億美元,增長12%,奮鬥目標5.5億美元,增長15%;利用市外境內資金形成固定資産投資128億元,增長18%,奮鬥目標130億元,增長20%”的奮鬥目標。“領跑中西部,進軍前十強”的目標已然成為現實。長沙縣人卻沒有停下繼續追夢的腳步。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做支撐,長沙縣人有這樣的底氣:十強不是終點,我們始終奔跑在進位的路上!

  擴大經濟外向度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2014年1~11月,長沙縣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5.57億美元,佔全市的23.2%,全省的10.1%。長沙縣近年來經濟外向度不斷增強,作為一個中部縣,為何能在外貿方面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績?“長沙縣始終把進出口拉動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支援企業走出去。”長沙縣商務局局長胡超綱談到。

  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

  胡超綱説,長沙縣首先是重點扶持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電子資訊等出口産業集群聚集發展,構建大通關協作機制。目前長沙縣已與140余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往來關係,産品出口到世界上130個國家和地區。

  長沙縣商務局抓好外貿主體的培育和壯大。啟動“破零倍增”計劃,實現零外貿實績的鎮街、資質企業破零,有外貿實績的企業倍增。重點培植藍思科技、磐吉奧(湖南)等35家進出口達500萬美元以上的進出口大戶。

  長沙縣商務局加強企業聯點服務和部門協作,完善重點外經貿企業聯點服務制度,集中服務資源向進出口超100萬美元的重點企業傾斜。健全與海關、商檢、外匯、稅務、信保、金融等部門的協作機制,為外貿企業提供專業化個性化服務。

  長沙縣商務局加快推動頂立科技在美國、湘豐茶業在阿爾及利亞、波特重工在坦尚尼亞、遠洋汽車零部件在緬甸、浩林化工在巴基斯坦設立境外企業。做好奧凱泵業在印尼、斯博泰在越南、德伊木業在柬埔寨的項目服務。支援斯博泰等企業積極承攬越南、東帝汶等國家的境外工程承包項目。

  創建國家級安全示範區

  2014年的另一亮點工作是開展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産品品質安全示範區的創建。一個示範區的創建,能帶動全省20萬農戶增收,這就是長沙縣創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産品品質安全示範區”給百姓帶來的真正實效。

  打造國家級示範區的應用與成效逐步顯現,長沙縣多家涉農企業出口額快速增長。例如長沙縣的怡清源茶業已實現出口701萬美元,同比增長253.2%;湘蕈生物和致遠農業今年食用菌出口將分別突破100萬美元和200萬美元。全縣今年外貿備案企業達52家,比去年增加16家,其中涉農企業17家。

  據統計,2014年1~11月,全縣農産品企業完成出口創匯8321萬美元,同比增長13.74%。未來該基地將主要輻射長沙縣、瀏陽市、汨羅市及貴州都勻、湖北宜昌、四川樂山等地區的100多個鄉鎮、800多個村,帶動近20萬農戶增收。

  對外勞務富了百姓

  李棟是長沙縣江背鎮人。2009年,他通過外派勞務公司的面試以及技能培訓,最終通過日方企業的選拔,在繳納了相關費用、辦理工作簽證之後赴日工作。三年的日本打工生涯,他大概賺取了30萬元人民幣。

  近年來,像李棟這樣赴海外務工的人員,在長沙縣越來越多。據長沙縣商務局統計,2009年時全縣的海外務工人數還只有802人,2013年就達到了1468人,增長了近一倍。2014年1~11月份全縣外派勞務人數已經達到2299人。

  近年來,為了讓更多的長沙縣居民可以出國務工,長沙縣對外勞務合作服務中心應運而生。該中心是經長沙縣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隸屬於長沙縣商務局管理,長沙縣人民政府建立的向對外投資合作企業提供勞務人員的唯一平臺。

  目前長沙縣對外勞務合作服務中心保持平穩發展,各項指標均有所增長,派遣人員中高層次技術工種比例不斷上升,預計2014年全縣外派勞務將達到2500多人。

  以現代服務業引領東長沙轉型

  “加強服務經濟,建設三湘門戶,實施三産強縣戰略,打造區域服務經濟中心”,成為長沙縣商務工作的突破重點所在。

  2014年初,長沙縣定下目標,2014年第三産業增加值231億元,增長13.5%,奮鬥目標235億元,增長14.5%。

  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是增強縣域經濟內生動力的核心。為此,長沙縣以“産城融合”戰略實施為基礎,借力商務部“現代服務業試點”,強力實施服務業“倍增計劃”,推動經濟從“單一的生産型園區經濟”向“生産、服務、消費”多點支撐的城市型經濟轉變,共同致力於以現代服務業引領東長沙轉型創新發展。

  長沙縣立足“一帶一部”(長江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區位優勢新定位,科學謀定長沙縣現代服務業發展戰略與重點産業發展規劃;根據縣域最新六大功能分區,謀劃好全縣現代服務業的整體空間佈局;加快臨空經濟區、高鐵新區和黃興國際會展區的發展步伐;重點佈局和發展服務先進製造業的生産性服務業;深化“産城融合”的城市經濟提升理念,建設城市綜合新平臺,促進平臺經濟與總部經濟發展。

  長沙縣已出臺全省縣域經濟第一個服務業發展規劃《現代服務業發展與空間佈局規劃(2010~2020)》,《長沙縣現代物流與專業市場發展規劃(2012~2020)》、《長沙縣商業網點規劃(2012~2020)》等,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洼地基本形成。

  2014年,長沙縣強化服務業戰略地位,推進服務業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松雅湖、空港城、黃興現代市場群、安沙現代物流園、暮雲新城、綜合保稅區等重大現代服務業平臺建設,著力引進中信水上樂園、雅居樂湖南總部、華潤集團湖南醫藥物流總部基地、合眾人壽、法國水幕電影等重大項目,加快板倉小鎮、潯龍河生態小鎮、驕陽天下、麻林溫泉等一批産業項目建設。

  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成為長沙縣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抓手之一。長沙縣引導物流産業集聚集群發展,推進物流園區、物流中心聚集區建設;培育服務外包龍頭企業,重點建設青蘋果數據城、實泰置業等項目;重點培育一批本土電子商務企業,引進和建設一批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平臺和物流配送企業;大力發展金融、資訊、商務、研發等新興業態,推動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長沙縣全面推進服務業領域的各項試點。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項目建設的進程,促進入圍試點項目建成投産;推進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試點,搭建政銀企溝通合作平臺,成立10家左右商業合作社;推進肉菜流通追溯體系試點,在零售、消費等流通環節建立流通追溯子系統,實現肉菜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啟動社區家政服務網絡中心和社區商業中心建設試點。

  據悉,2014年,長沙縣在抓好汽車及零部件、電子資訊、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總部經濟等現有産業招商的基礎上,重點突出抓好現代服務業項目招商。隨著長沙國際會展中心、長沙農産品物流中心、太平洋人壽保險、中國聯通數字閱讀基地等一批現代服務業、企業總部、高端資訊産業項目的順利入駐,長沙縣通過現代服務業,帶動了區域産業集聚能力的明顯提升。

  民生商務商務為民

  商務工作與人民群眾緊密相連,與改善民生息息相關。長沙縣商務局積極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便民、利民、為民”為宗旨,整改落實抓實效,促進了民生商務又好又快發展。

  開創農貿市場政府建管模式

  能不能就近方便地買到有安全保障的農産品,關係到全縣居民的幸福指數,這也是長沙縣“商務為民”的重要舉措之一。

  長沙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慶紅對“菜籃子”工程高度重視,多次進行調研並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有力推進了這一民生工程的建設進展。

  長沙縣對農貿市場的建管明確了三個原則,即堅持基礎性民生工程、公益性為主的原則;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堅持城鄉一體,長沙主城區標準的原則。2013年長沙縣率先在全省啟動政府主導公益性農貿市場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目前已完成公益性農貿市場28個,其中政府建管的農貿市場25個,佔90%。

  長沙縣目前已明確農貿市場門面攤位禁止轉租、收費實行政府指導價,不得採取私人承包方式管理,産權必須歸政府。泉塘街道、星沙街道先後從承包人手中收回5個農貿市場管理權,收歸街道直接負責經營管理,使之從掠奪壟斷式經營中解脫出來。據統計,自實施農貿市場三年行動計劃以來,農貿市場的攤位租金普遍下降15%以上,讓利於經營戶和消費者。

  此外,各農貿市場還組織實施放心豬肉、放心蔬菜、放心糧油等“五大放心工程”,使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證,食品安全投訴率明顯下降。

  探索加油站“雙拍”模式

  成品油管理是市場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政府調控市場,確保供應的一個重要平臺。如何破解群眾加油不方便的難題?長沙縣商務局以一系列舉措給出了答案。

  據數據統計,目前全縣78家現狀站。全縣工業、重點工程、農業生産用油得到基本保障,商貿業發展和居民生活用油得到優先保障,全年未出現斷供脫銷現象。2014年1~11月,全縣銷售成品油59.9萬噸,比去年同期下降0.7%,上繳稅金6752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7.9%。

  加油站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捆綁招拍挂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供借鑒。為最大限度地規範加油站管理和建設,長沙縣決定嘗試加油站土地使用權招拍挂,探索“雙拍”的形式,即加油站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實行捆綁掛牌。長沙縣成立了縣成品油市場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按照“總量控制、合理佈局”的原則,結合全縣公路網規劃和城鄉規劃,合理調整加油站佈局,縣、鄉(鎮)新建加油站土地使用權一律實行招、拍、挂,土地出讓的掛牌價與成交價之間溢價部分提取4%用於縣成品油管理辦公室工作經費。從2009年起實行招拍挂以來,長沙縣總共拍賣了11個站,價格3.65億元,其中梨江站通過142次競價,以5360萬元摘牌,溢出價3260萬元;漓湘東路站通過127次競價,以4580萬元摘牌,溢出價2580萬元。

  創建“再生資源”新格局

  長沙縣商務局從實際出發,針對目前全縣“再生能源”佈局混亂、管理欠規範等問題,展開了一系列工作。

  長沙縣商務局從宣傳工作入手,印發政策宣傳手冊,使群眾樹立垃圾分類的環保意識。縣商務局從長遠出發,編制《長沙縣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規劃》,同時積極建立再生資源回收分揀中心,在城郊結合部規劃落實再生資源專用場地。“通過以上系列工作,我們爭取在2~3年內,規範我縣再生資源市場管理,達到服務群眾、群眾滿意的目的。”長沙縣商務局主要負責人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