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今年的財漲了嗎?明年的財 怎麼理?

  • 發佈時間:2014-12-22 03:29:24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汪敏華

  2014年即將過去,在理財市場上,你是斬獲頗豐,還是滿倉踏空?

  2015年漸行漸近,在理財市場上,你該如何捕捉商機,潛伏佈局?

  記者近日採訪了工商銀行市分行林甬音和溫軼峰兩位資深理財師,總結今年的理財熱點,思考明年的理財策略。

  2014:

  輪番風光過

  林甬音認為,2014年的理財市場可以這樣總結:投資渠道多且雜,理財産品依然穩健,股票型基金錶現出色。

  理財産品:收益漸下滑

  銀行理財産品一直都是香餑餑,超過半數的客戶會首選銀行理財産品,其吸引客戶的最大利器便是穩健的收益。然而,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和市場資金面的波動關係十分密切,在即將過去的2014年,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發行量和募集規模都漸漸開始呈現下滑的趨勢。

  據統計,第一季度商業銀行共發行1.5萬款理財産品,規模17.89萬億元,平均收益率為5.76%。二季度商業銀行共發行1.7萬款,規模10.07萬億元,平均收益率5.33%。三季度商業銀行共發行1.78萬款理財産品,規模11.14萬億元,平均收益率為5.17%。而在即將結束的第四季度,理財産品發行量和規模都不會有特別大的變化,收益率也預期在5.15%左右浮動。

  相較于去年同期,6月底和年底超6%收益的理財産品都未能成功複製。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於今年以來市場的資金面整體相對較為寬鬆。央行在今年也相繼實行了降準、降息,使得市場資金流動性相對於去年寬裕甚多。但顯然,央行認為如此基本面尚且不足,在央行發佈的236號文中,要求商業銀行月末存款的偏離度不得超過3%的一條規定中,銀行存款“衝時點”的慣例被擊破。如此,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開始下滑,放眼明年,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可能將保持下行趨勢。

  同時,理財産品開始轉型。銀監會的35號文的下發,重申了理財産品銷售時不得有“保本保收益”的介紹,這也促使銀行在2014年開始發行“凈值類”、“結構類”的産品以替代。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22家商業銀行累計發行858款結構性理財産品,環 比 增 加16.73%,同比增長95%,發行量接近去年同期的兩倍。從長遠來看,凈值型理財産品將是銀行理財的一種發展方向。

  所謂凈值型理財産品,其運作模式與基金類似,沒有預期收益率,而是根據産品實際投資運作情況定期在産品開放申購或贖回日公佈産品凈值,投資盈虧由投資者自負,這是一種打破剛性兌付的産品類型。通常來説,以凈值來計算的銀行理財産品是比較穩健的産品。由於其凈值透明、申贖靈活,凈值型理財産品已經受到了不少投資者的熱捧。

  基金:真正風光過

  2014年以來,無論是債券基金,或是投資者曾經最恐慌的股票基金都有著不俗表現。

  今年,隨著央行正式進入降準、降息通道後,資金面日益寬裕,銀行理財産品收益逐漸下滑, “債基”這匹黑馬順勢爆發,迎來一波慢牛行情,收益遠超預期。據統計,2014年前三季度債券基金平均收益達9.58%,其中13隻可轉債基達到14.37%,建信轉債增強 A 更取得了24.31%的收益率,成績喜人。然而,臨近年關,正處牛市的債基卻突遭“黑天鵝”襲擊,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為此發出 《關於加強企業債券回購風險管理相關措施的通知》,債基市場也在年底面臨較大的贖回壓力。但同時,基本面依舊利好于債券市場,央行依舊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經濟下滑的壓力也仍然存在,在所謂“牛”“熊”轉換之際,黑天鵝砸出的債基底部,也可能有望成為中長期投資者入市的“黃金坑”。

  2014年,沉默許久的A股終於迎來了一波爆髮式的行情,股票基金隨著A股的強勢復蘇,凈值扶搖直上,多個偏股基金的收益已經達到50%以上,其中表現最突出的是去年業績冠軍中郵戰略新興産業基金,前三季度收益達68.78%,財通可持續發展主題前三季度收益也達到了51.53%。漲幅超過20%以上的偏股基金更是不勝枚舉。股票基金甚至出現近幾年極少發生的新發股基幾天便售罄的現象。11月,啟動發行的新基金數量達到了讓人驚愕的40隻,創下單月新發基金數量的最高點。

  林甬音介紹,分級基金今年也創造了神話,以12月17日為例,當日數據顯示信誠中證800金融指數分級 B 收益達10.06%,申萬證券行業指數分級 B 收益達8.78%,招商中證全指證券公司B收益達8.58%,同時還有近5個分級基金收益超過5%,收益如此具有誘惑力,讓許多投資者奔相走告。但是近期巨大的資金參與溢價套利後,讓不少分級基金的 B 類份額無量跌停,最終“無利可套”。

  與分級基金的瘋漲泄底不同,股基目前雖沒有如此大起大落,但也需警惕回調風險。12月9日的一根大陰線,敲響了過熱的市場警鐘,之後量能的回落也説明瞭投資者的心態變得更為謹慎。

  2014年的基金可謂真正的風光過,盈利誘惑難以抗拒,但是如何把控好猶存的風險卻是基金公司的一項任務。

  保險:機遇正來臨

  談及保險,許多投資者會露出厭惡、鄙夷的表情,過去過多的虛假銷售、不誠信行為讓保險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一直非常低。然而,近幾年隨著利率市場、理財市場的日益成熟,保險的功能性也漸漸地被投資者所接受和認可,同時不斷出臺的監管體系變革,也讓這個市場越來越規範化。

  對於理財而言,保險同樣十分重要,只是理財中的保險與其他的理財工具作用並不完全相同,無論是理財産品亦或是基金股票,投資者往往第一關注的都是回報率、收益率。然而,保險的主要作用卻是分散風險,守住投資者的財富。因此,2014年保險業在迎來監管體系變革後,對於投資渠道的放開,利率市場化的利好,優先股試點的驅動下,保險資金的資産結構化處於優化的通道中,保費的迅速增長也就不足為奇了。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保險業實現原保費收入15934.17億元,同比增長18.62%。但在分散風險的情況下還能得到一定回報率,對於投資者也是有相當吸引力的。

  2014年,由於利率市場化的繼續推行、保險定價利率的改革,都讓保險的負債成本持續上升。對於這種挑戰,保險業不僅要進行渠道升級,更好地適應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也要通過産品創新,服務革新,資産優化去更好地適應市場。

  2014年的銀保市場也成為投資較為保守的客戶中長期投資的一大選擇。短期理財産品在央行進入降準降息通道後,利率一再下行,較為保守的投資者對於股基、債基的風險望而卻步,似乎沒有更好的投資去向,因此,買入中長期的銀保産品,成為客戶的另一項理財選擇,客戶希望能夠通過中長期産品的選擇,以較低的投資風險取代收益日漸下行的銀行理財産品。

  2015:

  踏準三基石

  所有的個人投資者對待自己的財富都應該有一個共性的要求:風險最小化的基礎上實現收益最大化。2015年,要想理財喜洋洋,溫軼峰認為:我們不可能人人成為股神,投資市場也永遠不缺“早知道”,豐富的投資品種、穩健的投資心態以及嚴格的自我風險管理,永遠是投資理財成功的三大基石。

  看清大勢不茫然

  趕著馬年的尾巴,股市終於迎來了久違的陽光,滬指重回3000點上方。隨著央行重啟降息閘門,股市不斷飄紅,一切似乎都預示著羊年又將迎來投資的黃金期。果真如此嗎?

  從政策面上看,在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強調2015年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宏觀要穩”這讓人想到明年中國經濟很可能會繼續進行結構調整,經濟增速將進一步放緩的同時下行壓力也將更進一步的顯現。但是從“微觀要活”這一點來看,明年不乏一些小範圍的、具有針對性的刺激性政策會不斷出臺,支撐一部分受惠産業的發展。

  外部市場對中國經濟的看法也是共性中帶有分歧,但是對A股市場大家又不約而同地覺得有機會。或許高盛投資報告中的一句話最能給我們個人投資者以啟示,“整體市場可能會對央行降息和進一步寬鬆預期做出積極反應,但我們的策略集中在一些特定主題,比如改革受益板塊、‘新中國’ 板塊以及部分A股個股。”

  以上這些宏觀方面的資訊都説明:明年中國經濟將繼續在矛盾中前行,而國內的投資市場也將迎來新的波濤洶湧的一年,機會與風險是永遠的伴侶。溫軼峰説,這幾天股市裏有一句“滿倉踏空”的話正廣為流傳,雖然兩市指數不斷再創“新”高,但不是所有股民們的臉上都是笑容。先是權重股持續領漲,但由於12月9日的一次重挫使得很多人對權重股高位望而卻步; 再看中小盤與創業板,整體走勢跟不上大盤不説,題材輪動過於迅速讓人摸不著頭腦。無怪乎一些資深股民都在感嘆這波行情實在是看不懂做不來。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在2015年應該如何讓我們的個人財富跟國家的經濟大環境一樣穩中有升?

  扎穩基礎,配置低風險資産

  紮實的基礎是成功投資的一半。溫軼峰説,所謂基礎,其實就是指我們資産配置中的低風險資産。沒有一種資産是完全無風險的,我們只能通過接受一些限定條件從而獲得一些相對低風險的産品,譬如説我們接受國家或大型金融機構的信譽保證,從而獲得儲蓄、債券這類近似無風險産品,又譬如我們犧牲流動性,從而獲得了銀行理財這種相對低風險的産品。

  在低風險産品市場,過去一直是銀行儲蓄存款、國債、銀行理財産品和貨幣基金佔據主導地位,不過近年來隨著各家基金和電商爭相推出的各類“寶”理財,以其低風險、低門檻、高收益、高靈活性的特點而受投資者青睞與追捧。其實低風險理財名目雖多但萬變不離其宗,我們只要做到了解貨幣市場的平均收益水準、明確産品收益與産品的存續時間、風險是成正比的、針對家庭日常支出和風險防備所需做好長短結合的資金配置計劃等三個方面,就能為自己挑選到風險適度同時又能滿足自己資金週轉和收益需求的基礎産品了。

  溫軼峰認為,既然是基礎的低風險理財,就一定要佔我們個人資産的大頭,而且年齡越大比重一定要越大。

  拋棄成見,新舊産品大不同

  不要因為過去的創傷而拋棄一些好的投資方法。以基金為例,經歷過數年基金熊市的投資者們,很多人現今依然是心有餘悸,嚴重的可能聞“基”色變。但是證券和債券等二級市場又都是機構投資佔大頭,所以對我們很多追求一定收益的、特別是年輕的個人投資者來説,基金就成了繞不過去的坎。

  其實新老基金已經有很大區別,我們可從三個方面來區分它們的不同,可能會有助於消除一些成見:一、體量。就股票基金而言,相比六七年前動輒百億的龐然大物,現如今的新發基金真的都是小兄弟了,規模過40億已經可以説是業績喜人了。相對較小的規模使得投資與規避風險時更加遊刃有餘;二、主題。與單只基金規模相比,現在的基金公司都會針對專門的主題或投資策略發行定向基金,這些基金通過針對性的投資方向和紀律性的投資手法,從而在板塊輪動中捕捉機會,相比個人投資者更具操作空間。當然前提是你也要不斷調整你的基金;三、分層。目前各家公募基金公司都開始針對客戶資産情況分層發行産品。一對多、一對一專戶、資産管理計劃、各類公募基金等分層化的産品,不僅滿足了不同資産規模客戶的收益要求,同時也能有效規避市場劇烈波動時大戶出場讓散戶買單的情況發生。

  從基金的例子可以看出,隨著國內各類投資品的不斷完善,以前很多在我們眼中高風險的投資品其實已經漸漸成熟,變為一種不錯的投資工具。需要提醒的是,在拋棄成見的同時,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以正規渠道獲准發行的産品,是基金投資的首要。

  對衝風險:不是機構才需要

  前些年股指期貨的推出,對衝成為了基金或投資公司熱炒的一個非常高大上的概念,久而久之人們就覺得對衝這東西是機構玩的,跟個人投資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溫軼峰認為,並非只有機構才需要通過不同的投資産品來對衝風險,個人投資者同樣需要。對衝概念用得好,也可以作為我們個人的投資方式的一種。他舉了一個簡單例子:當我們持有過多的股票類資産時,買些債券産品其實就可以對衝權益市場的風險。

  “對衝其實就是一種未雨綢繆的保持適量相對性投資的習慣,可能有人會説我明知股票會跌不全拋了買債券啊,一漲一跌拉平有意思麼?但首先我們永遠是事後諸葛亮,而且我們又有多少人真的會採取完全對等的相對投資策略呢?我們所做的對衝其實還是著眼于當市場一片大好時,為自己謀劃一條安全的退路,而且這條退路在適當的操作下或許還能為我們帶來超額的收益豈不美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