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種子企業“代繁獨大” 育繁推一體化有多難?

  • 發佈時間:2014-12-18 17:23:2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蘭州12月18日電(記者王宇、連振祥、周慧敏、張逸飛、周勉)沒有代繁代育不行,代繁代育多了也不行,我國雜交玉米制種行業目前就面臨著“代繁獨大”的尷尬。

  “代繁獨大”日子不好過

  “種子積壓,市場滯銷,代繁費拖欠。”張掖中天農業科技公司總經理姚正良説,“對於代繁代育種子企業來説,今冬日子不好過。”

  在我國最大的雜交玉米制種基地張掖市,中天公司是一家純粹以代繁代育為主的制種企業,今年為國內三家企業代繁代育,制種面積1.2萬畝。“今年是利潤率最低的一年。”姚正良説。

  對於制種産業來説,一個完整的産業鏈就是育(品種研發)繁(種子生産)推(市場銷售)服(售後服務)全流程,其中代繁代育屬於生産環節。姚正良認為,再好的品種,如果沒有標準化的生産,種子品質無法保證。專門從事代繁代育的企業,會把全部精力用在生産線的建設和基地的鞏固上,因此代繁代育不可或缺。

  問題是代繁代育企業數量眾多。記者從甘肅和新疆兩省區種子管理部門了解到,作為我國兩大制種基地,代繁代育的企業佔比都在90%以上。

  代繁代育掙的是代繁費,近兩年我國雜交玉米種子積壓嚴重,對於代繁代育企業來説影響很大。

  張掖市財政局的調查顯示,張掖市大部分種子企業只能靠收取每畝200元左右的代繁費維持運轉。中天公司去年代繁種子每斤利潤在0.45元到0.50元,今年每斤利潤只有0.1—0.2元。

  張掖市提供的數據顯示,張掖制種企業仍欠去年農民種子款9000萬元,今年59家制種企業應付農戶種子款15.6億元,截至11月30日,付款2.68億元,僅佔應付款總額的17%。

  自主研發能力薄弱

  代繁代育企業佔比很大,也説明我國制種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薄弱。

  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持證制種企業有5700余家。“其中90%以上是生産和銷售公司,真正從事育種研發的不到10%。”甘肅鴻泰種業公司董事長喬喜紅説。

  喬喜紅説,我國每年審定數千個品種,真正上市的不到50個,大部分種子企業都在生産研發大路貨,有影響力的大品種並不多。

  目前,國內玉米種子“中外大戰”進入白熱化,對手就是“鄭單958”和“先玉335”。前者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大玉米品種,全國推廣面積超過6000多萬畝;後者來自美國先鋒公司,去年推廣面積據不完全統計已超過5000萬畝。金源種業公司總經理張立榮説,從今年趨勢看,先玉335有可能超過鄭單958成為第一品牌。

  業界人士擔憂,未來足以支撐民族種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品種後繼乏“人”。在跨國種業公司的進攻下,鄭單958勢單力薄。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廖西元説,當前我們一個育種專家帶幾個學生的課題組育種方式,怎麼能與國外大公司專業化、團隊化、流水線式的育種相抗衡?

  科研下企業,國家來統籌

  採訪中記者發現,通過企業自身實現育繁推一體化難度很大。

  “我國種業的現實情況是育繁推三段分離,各自為戰。”喬喜紅説,“有研發能力的機構,沒有生産基地;有生産基地的,沒有銷售能力。好的研發機構,不一定就是好的生産企業,不一定擁有好的市場終端,難以形成生産線式的育種體系。”

  業界認為,實現育繁推一體化,一要科研下企業,二要國家來統籌。

  鼓勵科研人員為企業育種,到企業育種。必須引導育種資源要素向企業流動,鼓勵應用型育種科研單位到企業從事商業化育種工作。“只有讓科技真正‘長’在企業裏,我們的種業才能強大起來。”河南秋樂種業總經理李繼軍説。

  國家頂層設計推動育繁推一體化進程。必須在國家層面以資本為紐帶,整合現有的科研機構、生産企業、銷售公司,由國家級的企業來統領,政府通過資本和稅收,實現企業間強強聯合,進而將資源控制在國家手中。不能鼓勵所有企業都走育繁推一體化的路子,那樣又會出現同質化的重復建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