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産不是育種唯一目標
- 發佈時間:2014-12-15 04:32:51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王澎李國龍
在糧食生産迎來“十一連增”之際,種子對於國家糧食安全的作用日益凸顯。隨著科技的發展,優良品種推陳出新、更新換代,直接推動了糧食畝産量的逐年提升。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種子的高産特性一直是育种家追逐的夢想。
在種子的諸多性狀中,有些是不能兼顧的,如果過於追求極限高産,其他的有益性狀就很有可能被忽視、被犧牲。近年來,一些因為品種因為突出的産量表現而通過審定,但卻抗逆性較弱,例如不抗寒的小麥品種、不抗倒的玉米品種、不抗病的水稻品種等。這些品種在實際生産應用中,如遇到有關病害暴發、惡劣天氣等極端條件,就很容易導致減産或絕收。
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劉石認為,現在的農業生産已經不是傳統只追求産量的農業生産了,而是要追求綜合效率效益的提升。如果農業産業的收益遠低於其他産業,農業還怎麼持續發展呢?”
的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農村組織形式、生産方式的變革都給糧食生産帶來新的課題,消費需求、糧食用途的變化也對糧食生産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在種糧主體上,種糧大戶逐漸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在對品種特性的需求上與小農戶是不同的,一畝三分地上受災減産對小農戶的影響,要遠遠低於種糧大戶幾百畝地歉收時血本無歸的損失。筆者在採訪中感受到,大戶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更差,對穩産的要求更高,許多大戶希望種植抗倒伏、抗病蟲、抗旱抗風等産量相對穩定的品種。特別是小麥,一味追求高産品種,忽視抗倒伏能力,不僅會造成産量損失,倒伏的小麥還不便於用機械收割,從而增加人工收割成本,這種情況下抗倒伏性是大戶選種的第一指標,之後才是産量效益。
適合機械化收穫也是隨著種糧大戶興起、機械化水準提升而産生的新的品種特性需求,在今年的玉米收穫期,“京科968”等適宜玉米籽粒直收的品種受到各方面的關注,被認為是玉米生産上的一場重大變革。變“收玉米棒”為“收玉米粒”,對很多種糧大戶,特別是東北地區動輒幾坰地的農民來説,所省的工、省的錢足以彌補與那些只強調高産品種之間的效益差距。
另外,口感優異也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指標。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人們對“吃得好”越來越挑剔,要求越來越高,京西稻、稻花香等等“老味道”、好品質,但卻因為産量低幾乎遭到淘汰的品種重新受到追捧,賣上了好價錢,也因此受到了農民的歡迎。
在高産與高抗、機械化、優質等等不同的品種性狀中,如何差異化育種,平衡育種,還是需要向育種技術要出路,同時,在品種審定上也要建立多元化指標體系,不過目前,據華中農大教授、馬鈴薯育種專家謝從華稱,目前基本上是産量“一票否決”,不利於品種的特異性。他認為應該修改相關指標,不以增産為唯一目標,平産但抗性或品質突出,市場前景好,就應該是一個優良品種。
劉石也認為在育種上不應該追求極限産量,他認為農業生産應該追求穩産基礎上的高産,盲目追求極限産量會給農民帶來很大的風險。由於環境氣候乃至病蟲害的變化,産量的波動對於農民收入、市場承接能力、價格和消費者都是一種打擊。此外,盲目追求極限産量會導致投入産出的邊際效益降低。
而對於企業而言,如何差異化的確定育種需求,企業能夠把好各地環境及農戶的需求,是應該在一線獲得育種方向資訊的。一個品種具備一種或幾種抗性,如果不能被用在合適的地方,再往往會導致特性不能很好的發揮出來,這種情況下出現的減産現象,往往不能説種子不好,而是“好鋼沒有用到刀刃上”。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