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構建新型服務體系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 發佈時間:2014-12-13 07:32:1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省監利縣作為國家現代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之一,根據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的客觀形勢,按照農業部關於開展現代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的戰略要求,搶抓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創新支撐糧食數量和品質安全的服務方式,通過政策引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形成了以公益性服務為基礎、市場化服務為主體、鏈條式服務為目標的新型農業綜合服務體系,有力推動了全縣現代農業快速發展。

  2013年,監利農業總産值達到147.3億元,糧食播種面積達273.8萬畝,總産140.5萬噸,糧食總産佔湖北的比例達到5.8%。水産品總量達27.9萬噸,生豬年出欄達104.3萬頭,家禽年出籠2000.1萬隻,實現林業總産值18億元,農産品加工業産值達200億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9521元。

  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導向,真金白銀培育新型主體

  2013年,監利縣農業新型主體發展強勁。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63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4家,省級龍頭企業14家,形成了糧食深加工、森工、紡織服裝、水産品加工、油料加工、畜禽養殖等六大優勢産業體系,農産品加工值與農業總産值之比達到1.36:1(2014年達到1.4:1)。已登記註冊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1家,農業專業合作社610家(其中部、省級優秀合作社16家),家庭農場2320家,專業大戶有5800多家,規模種植面積佔32.5%,規模養殖比重佔80%以上,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年産值佔全縣的50%以上。

  強化政策支援,鼓勵農村新型主體發展。創新項目跟著主體走,資金跟著流轉走的新路徑。一是鼓勵規模品牌經營。對土地連片流轉500畝以上的受讓者每畝給予30元獎勵;對新建4棟以上的養豬小區給予5萬元獎勵,每增加1棟再獎勵1萬元。對1批次出欄鴨達1萬隻的養鴨戶給予2萬元獎勵。對連片開發精養水産面積達500畝以上的,每畝給予100元獎勵;對企業每獲得一個中國馳名商標,獎勵30萬元,獲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品牌,獎勵3~5萬元。2013年,監利縣新增“玉沙”、“福江”兩個中國馳名商標,成功申報“監利豬”、“荊江鴨”、“監利黃鱔”、“監利河蟹”等4個地理標誌商標,共發放獎勵200萬元。二是積極提供工商快速登記註冊服務,對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實行了政府代辦、工商到府、簡化流程、統一註冊等“零距離”服務。三是實行項目跟進支援,2013年以來,監利縣拿出2500萬元項目資金,對土地連片流轉達1000畝的周老嘴鎮郭陽村“立強專業合作社”進行農田基本設施改造;拿出4500萬元項目資金,由福娃集團當業主,自主設計、自主建設,建成3萬畝有機水稻生産基地。

  緊扣服務環節,發展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全縣參與水稻生産全過程中的各類社會化服務專業組織達到84家。組建專業畜禽合作組織93個,畜禽生産總量約佔全縣生産總量的35%。組建漁民專合組織150個,推進小龍蝦、河蟹、黃鱔等3個“10億元”工程。組建蔬菜專業合作社43個,搭建“農超對接”平臺。

  創新資金支撐,扶持農村新型主體發展。一是對每個建成後的標準化育秧工廠,由縣財政根據規模,實行以獎代補、先建後補,對已建成的28家育秧工廠,給予大棚補貼資金1000萬元。對育秧工廠和47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給予購機補貼3051萬元,去年共新增農機具3010台。二是整合涉農資金5.1億元,開展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田道路和電網建設。三是競爭分配貼息貸款,扶持龍頭企業發展。通過競爭性分配,縣財政拿出1.1億元週轉金,鼓勵大型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創新經營、技術改造、擴大生産規模。對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貸款貼息2900萬元,融資3億元,使全縣近7000家新型經營主體受益。

  完善金融服務,助推農村新型主體發展。一是建立農業融資服務體系。開展了“三權”抵押試點合作社聯保貸款試點,鼓勵金融機構參與服務新型經營主體,年獲金融扶持資金30多億元。二是成立農業擔保貸款平臺。監利投入資本金5000萬元成立了農業豐利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另拿出1000萬元建立貸款風險基金制度,構建了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助保金”貸款平臺。三是擴大農業保險覆蓋範圍。2013年,監利縣從試點政策資金中拿出200萬元建立農業保險風險基金,支援中國財保監利分公司開展水稻生産保險150萬畝、能繁母豬保險4萬頭、育肥豬保險10萬頭、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專項保險210家,基本達到設施農業保險全覆蓋。

  以培育新型主體為依託,整合資源創新服務機制

  監利縣在有效整合涉農機構力量,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前提下,促進服務資源的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提高新型主體參與和開展“三農”服務的積極性,促進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形成和服務機制的創新。

  龍頭企業作引領,帶動糧農增收近2億元。一是搭建訂單産銷銜接模式。福娃集團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建設優質水稻生産基地120萬畝,與全縣20萬農戶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行訂單收購,以每公斤高出周邊市場0.1~0.2元的價格收購農戶種植的優質水稻。二是開展土地入股經營。福娃集團以“五代一管”(代耕整、代育秧、代機插、代防治、代收割、農戶自己管理肥水)的方式,建設水稻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産基地5萬畝,與糧農實行利潤分成,降低勞動強度,增加務工收入。三是開展土地市場化流轉。福娃集團以每畝每年680~78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5萬畝,示範推廣雙季稻、稻蝦共生、稻油(蔬)連作等模式,發展有機稻生産,提高土地産出能力,帶動農民增收。

  合作社作紐帶,開展一條龍服務。一是推出全程“一條龍”服務。由育秧工廠提供從播種、育秧、栽插、管理到收割的服務,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農民種田不需投入任何資金和精力,秋後與育秧工廠直接結算。二是開展“訂單式”服務。合作組織上與龍頭企業聯姻,下與農民結緣,産前簽訂訂單,約定種植品種和收購價格,産後由合作組織按訂單價格收購糧食,確保不因糧食價格波動傷害農民利益。三是提供“選項式”服務。農民可以結合自身經營實力和家庭勞動力狀況,自由選擇某一環節服務,其他生産環節由自己完成。四是拓展産前産後服務。成立了以育秧工廠為主體的專業合作聯社,由聯社組織産前開展農資團購,降低生産成本,産後開展烘乾儲存、品牌行銷服務,提升利潤空間。

  政策資金作杠桿,開展購買服務。一是確定服務內容。財政拿出1000萬元,確定以集中育秧、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代耕代種、糧食烘乾代儲等內容為重點,購買社會化服務。二是確定服務主體。承擔社會化服務的主體,必須是在本縣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具有法人資格的農業新型主體,要求參與機插秧服務的要有大型集中育秧工廠,參與病蟲害統防統治的要有大中型植保機械,參與代耕代種的要有從耕整到收割的農業機械,參與測土配肥的要有智慧配肥設備,參與烘乾儲存的要有日烘乾60噸以上的烘乾設備及1000平方米以上的倉庫等條件。三是確定補貼原則。全縣中標的51家新型經營主體,做到先服務,後驗收,再補貼。

  公開招標作手段,完善補貼機制。相關部門針對情況安排專人對投標人進行指導,發放投標清單、投標流程等準備資料,並在招標公告上公佈其聯繫方式,做到隨時答疑解惑。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項目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進行招投標。量化服務標準、明確服務程式,項目驗收做到嚴格把關,保證服務品質。每一個服務項目由採購、財政、農業三方隨機抽取5名專家,隨機抽查20%的面積或農戶確定服務量,最後並將抽查結果進行網上和電視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以創新服務機制為手段,延伸鏈條補齊農業短板

  監利縣以水稻集中育秧為切入點,拓寬服務領域,補齊服務短板。實行以産中服務為主,産前、産後環節填平補齊。近兩年,財政投入資金200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購買服務1000萬元(集中育秧260萬元,水稻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250萬元,代耕代種60萬元,測土配肥30萬元,烘乾儲存200萬元,農業風險保險150萬元,獎勵三品一標50萬元),地方財政以獎代補資金1000萬元(集中育秧640萬元,病蟲統防統治36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投資農業達到4億元以上,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發展、完善。

  發展水稻集中育秧。截至目前,全縣建成集中育秧示範點220家,其中工廠化育秧大型基地43家,中型基地50家,小型基地30家,微型基地112家。社會主體投入育秧基地設施建設、設備添置,配套各類農資供應、流轉土地建基地,開展全程式打包服務等資金達到2億元。全部選用經糧食加工企業、農資經銷商、鄉鎮分管領導、農技專家等各方代表民主推薦産生的品種,提高水稻優質化率,擴大機插秧面積,減輕農民勞動強度,解決了今後怎麼種田的問題。

  發展統防統治服務。全縣病蟲統防統治專業化隊伍達到78支,購置植保機械700多臺(套),其中大型病蟲防治機械3台,植保飛機5架,中型病蟲防治機械100台,年防治面積200萬畝次。社會主體投入機具添置、農藥採購、人員培訓等資金達到0.8億元。全部使用高效低毒無公害農藥,保障了農産品品質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

  發展代耕代種服務。全縣僅今年新增農業耕、種、收大中型機械200多臺(套),動力4000多千瓦,水稻綜合機械化水準明顯提升。社會主體投入機械購置、農民和機手培訓等資金達到0.1億元。達到“不增土地增産出,不增資源增實力”的效果,有效地提升了農業機械化率,較好地解決了部分農戶無人耕種,又不願意放棄土地的矛盾。

  發展測土配肥服務。全縣生産配方肥定點合作企業3家,年供應配方肥(折純量)4.85萬噸。社會主體投入設備更新改造、新增配方肥生産等資金1億元。配方肥的使用,既增強了作物的抗病能力,又減少了商品化肥對土地的污染。

  發展烘乾儲存服務。全縣新增糧食烘乾機械40台,日烘乾能力達到600噸以上,新增倉儲面積9000平方米。社會主體投入烘乾設備購置安裝、儲存侖庫新建改造等資金0.1億元。有效緩解了農民特別是種田大戶、家庭農場主曬糧難、儲糧難的矛盾。

  發展農業保險服務。全縣由中國人民財産保險公司監利支公司承保,大型育秧工廠簽訂保單36份,設施保險價值1.2億元,支付保費86.7萬元;承保農業機械490台套,簽訂保單980份,支付保費58.4萬元。2014年上半年,賠償農業設施受損50萬元,人員工傷15萬元。為農業設施、機械和人身安全提供保障,降低了運作風險。

  以補齊農業短板為重點,提高綜合效益爭取共贏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服務範圍的擴大和服務功能的提升,特別是農業産前産中産後各關鍵節點服務的加強,2014年增加糧食産量1億公斤,節本增效近2.8億元。

  集中育秧節本增糧。集中育秧的目的是為了推進機械插秧,降低早春育秧風險,既擴大了雙季稻和再生稻面積,又因大田基本苗足而增加單産。2014年,擴大水稻生産面積10萬畝,可增加糧食産量5000萬公斤;機插秧面積120萬畝,每畝節約人工育秧栽插成本80元;機插水稻提高單産25公斤,增效70元。共增産糧食8000萬公斤,節本增效1.8億元。

  統防統治節支環保。統防統治的目的是按照病蟲預測預報,統一時間組織施藥,統一使用無公害生物農藥,改變了農戶自發盲目防治的問題。據統計,統防統治比農民自行防治每季少施一遍農藥,每畝節約農藥成本20元,人工成本10元。2014年,全縣組織統防統治受益面積80萬畝,共節約農藥和人工投入0.24億元,減少糧食損失2000萬公斤。

  代耕代種強化裝備。代耕代種的目的是提高現代農業建設水準。農業耕種收機械的快速增加,全縣農業機械化率比上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達到78%。

  測土配肥節支減污。測土配肥的目的是在常規施肥同等産量情況下,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全縣年配方肥應用面積達到300.2萬畝次,平均每畝節約化肥支出25元,共節支0.75億元。

  烘乾儲存減損提質。烘乾儲存的目的是防止農産品收割期因天氣變化、曬場不足等原因導致霉變,減少農民分戶儲糧産生的損耗,同時對糧食市場也能起到緩衝作用。2014年,新增設備設施可烘乾糧食3000萬公斤,代儲5000萬公斤。既保證糧食品質,又提高了糧農的收益水準。

  本版策劃:張道毅胥金普鄒海濱組稿:劉為勝吳啟明喬東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