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應對單作模式的生態衝擊
- 發佈時間:2014-12-13 07:31:58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大量資本和先進技術的應用,造就了有著非常強大生産性和競爭力的現代農業形態,但是它也同樣帶來了一系列的經濟、環境以及社會方面的問題。為了社會和自然的整體利益,需要一個更加徹底的農業的轉型,在經濟、社會和環境多方面可行的轉變。
現有證據證明雖然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農業形態具備非常強的生産性和競爭力,它也同樣帶來了一系列的經濟、環境以及社會方面的問題。同時也有證據顯示正是由於現代農業的基礎結構以及農業生産中普遍流行和被接受的原則導致了現在的生態危機。這其中包括農場規模擴大,農業專業化生産的發展,單一栽培的盛行以及機械化的發展。在今天越來越多的農民們被整合進國際經濟體系中,他們種植多種農作物的意願逐漸消失,因為單一作物的農業會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缺少輪作以及農作物的單一性帶走了生態的自我調節能力,造成非常脆弱的生態體系。
現如今單作農場在世界範圍內顯著擴張,既有經濟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因為單作模式確實能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也對一國的農業更好的服務於國際市場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從生態的角度上來講,單作模式對所在地域的負面影響有很多。比如説導致這些大型農場的結構都很脆弱,並且農産品與土壤,牲畜和其他植物都基本沒有聯繫;營養,能量,水和廢物的迴圈都不像在自然生態體系中那樣的封閉,而是變得更加開放;另外,單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蟲害的不規律性以及易發性。
單作模式帶來的環境問題包括但不限于病蟲害、環境污染等。農業生産的問題並不能僅僅當成一個技術問題,而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對農業生産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鋻於現在處於統治地位的經濟環境,政策上並不鼓勵資源節約型的實踐,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類似的實踐也確實不會給個體農民帶來利益。所以寄希望於通過一系列的政策調整來實現小農場或輪作的復興可能是不現實的,因為它否定了現有的農業格局,並忽視了農産品企業所擁有的政治力量以及由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大潮流。
農業生態體系的改變必須要有相應的社會、政治、文化以及經濟方面的變革的配合,因為它們也是組成農業的一部分。向社會公平型、環境友好型,並且在經濟上可行的農業的轉變過程,應該是鄉村地區和城市地區共同努力的結果。特別是在當今生態革命的時代,這一點尤為重要,為了社會和自然的整體利益,需要統一的行動來使生物技術企業感受到來自環境、農民以及消費者的壓力,迫使他們重新確定工作方向。
(文章來自ModernAgriculture:Eco-
logical impacts and the possibilities fortrulysustainablefarming。原作者MiguelA.Altieri,郝淩峰譯)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