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農業面臨巨大壓力
- 發佈時間:2014-12-13 07:31:58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未來35年,世界農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多重壓力,全球人口將增長30%,土地、水、能源資源日益稀缺,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等。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到2050年,除了在非洲和南美的部分地區,很少有餘地擴大農業種植。許多額外的可用土地並不適合農業種植,如果把它投入生産,其生態、社會和經濟成本將非常高。此外,33%的土地由於侵蝕、鹽鹼化、板結和化學污染,已經中度甚至高度退化。
據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1200萬公頃耕地因土地沙化而無法耕種。過去10年,大約1300萬公頃的森林被轉為農業用地,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目前,農業對世界淡水資源的需求是不可持續的。由於農業生産的低效用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流量減少,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退化,以及全球20%灌溉土地鹽漬化。化肥和農藥的不當使用導致了水污染,嚴重影響了河流、湖泊和沿海地區。估計到2025年,將有18億人生活在絕對缺水的國家或地區,2/3的世界人口可能會生活在用水緊張的條件下。隨著全球用水量快速增長(比人口增長快2倍),農業所能佔用的水資源將會大幅下降。
生物多樣性對於農業生産效率,物種的適應性,以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世界上大多數的農作物和動物有一個非常狹窄的遺傳基礎。目前,多達75%的農作物遺傳多樣性已經丟失,另有15%-37%到2015年瀕臨“滅絕”。
農業對氣候變化産生的巨大影響是人類面臨的最嚴峻的環境挑戰。據測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5%,是直接由農作物、動物生産和林業,特別是森林砍伐引起的,還有2%來源於生産化肥、除草劑、殺蟲劑以及耕作、灌溉、施肥、收穫過程中消耗的能源。自然生態轉化為農業生産造成土壤有機碳損失每公頃高達80噸,其中大部分排放到大氣中。當然,農業也遭受了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氣溫上升、蟲害增多、水資源短缺、極端天氣、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農作物産量預計在熱帶地區將下降,這裡正是世界上糧食無法保障和營養不良的人最多的地區。同時,到2050年,亞洲和非洲的糧食産量會下降8%。氣候變化也將增加市場的波動性,這樣又影響了大多數原本已經脆弱的人。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産帶來的負面影響通過適應性措施僅能解決部分問題。
據估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3億,全球糧食産量要從現在的每年84億噸增加到135億噸才能滿足世界飲食需求。在目前自然資源已受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如此糧食産量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文章來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網站主頁,胡明寶譯)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