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6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重慶以“文”化貧結碩果

  • 發佈時間:2014-12-06 19:51:46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訊 “到賬了。”一聲手機鈴聲響過,巫山縣紅椿土家族鄉高爐村土家族村民張秀回頭對正在埋頭打理網店的兒子説。“每天都有交易,忙都忙不過來。”他説。

  3年前,張秀還是該村貧困戶之一,她怎麼也沒想到,一場在村裏放映的文化帶動産業的紀錄片成了全村脫貧的轉機。他們受此啟發,在傳統老布鞋製作工藝的基礎上,在樣式上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加以改進,産品一投放市場就受到消費者青睞。特別是上大學的兒子在網上開店,一下就打開了整村布鞋的全國銷路,訂單不斷,一雙鞋的附加值提高40%左右。目前,從事傳統布鞋製作的村民達300多人,年産值約500萬元,全村也已成功摘下“貧困帽”。

  以“文”化貧結出的碩果,絕非高爐村個案。據重慶市扶貧辦數據顯示,全市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直轄之初的366萬人下降到2011年的20萬人,基本消除了絕對貧困現象。執行新的扶貧標準後,2013年全市農村扶貧對象減少至165.3萬人,較2011年減少18.2%。在收入方面,貧困群眾收入水準顯著增加。2013年,18個重點區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7309元,是2000年的5.2倍,較2012年增長18.2%,增幅比全市平均水準高5.4個百分點。這些變化背後,離不開經濟與文化扶貧的結伴身影。

  “消除和減少貧困肯定離不開政府在資金、政策上的投入。文化扶貧無疑是開髮式、參與式、精準式扶貧的重要手段。”該市財政局教科文處負責人表示,加快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特別是補齊貧困村的文化“短腿”。

  作為政府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財政不僅要有“真投入”,而且還要充分發揮“藥引”作用,引導社會資本的參與,以此實現共建共用,統籌城鄉和區域文化均等化發展的目標。

  據了解,重慶為加快文化扶貧,近年來啟動了一系列的文化低保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文化館41個、公共圖書館43個、影劇院89個、博物館(紀念館)7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824個、村文化室8349個,實現了市縣鄉村四級文化陣地全覆蓋,且已全部免費開放,年均接待群眾3600萬人次以上。全市文化館流動舞臺車(含流動舞臺)覆蓋率100%。全市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均設置電子閱覽室。與此同時,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惠民放映、農家書屋建設等重大惠民工程已提前全部完成。

  在鄉村特色文化建設方面,該市創建國家級文化先進區縣11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1個,打造武陵山民族文化節等20個區縣文化品牌。每年送戲下鄉演出1000場以上。

  按該市工作規劃,財政將安排專項資金,到2015年所有貧困地區將全面建成中國文化網路電視,實現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入戶”;全市所有貧困區縣每年每個鄉鎮(街道)和村開展公共演出不少於4場。同時,重慶還在部分區縣開始試點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這種集各種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為一體的文化“雲”系統在國內屬首創。今後老百姓足不出戶,動一動手指就能夠觸碰上萬種文化資源。

  據了解,為推動農村文化普及,重慶財政僅對“兩館一站一室”免費開放的運營投入就達上億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