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業上郡”築牢“基礎堡壘”

  • 發佈時間:2014-12-04 06:31:4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文洪瑛陳濤

  近年來,有著“農業上郡”之稱的江西省宜春市,轉型升級之勢風起雲湧。面對全國改革創新、跨越發展的新形勢、新機遇,宜春市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以建設現代農業為抓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推進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的轉型升級,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強壯了“動力引擎”,營造了“內生推力”,築牢了“基礎堡壘”。

  體制機制的創新是基礎

  作為贛西地區人口最多、地域最廣的宜春市,在區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然而,東至南昌210公里,西到長沙200公里,位處江西、湖南兩省的腹地,宜春市的區位邊緣化劣勢又十分明顯。如何在改革發展的大潮中能夠逐浪船頭,追逐並趕超各地的步伐?

  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是轉型升級的基礎。

  2013年底,江西省開始部署實施“優化生産力佈局,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全力把贛西地區打造成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重大戰略,印發了《關於支援贛西經濟轉型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並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支援贛西加快轉型升級發展,力爭把贛西地區打造成為全省産業轉型升級的示範區和江西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在省委省政府“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幹興贛”發展總思路的指引下,宜春市以嶄新的視野破解發展升級的困局,化劣勢為優勢,轉腹地為“左右逢源”,帶領570萬袁州兒女積極作為、勇挑重擔,審時度勢地提出了“三升級、三提速、兩加強”的發展戰略,即農業升級、工業升級、旅遊業升級和縣域經濟發展提速、城鎮化進程提速、城鄉居民收入提速以及加強作風建設、加強制度建設。

  農業,作為社會經濟的基礎和重中之重,無疑是自古以來就謂為“農業上郡”的宜春市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

  “宜春不僅要做農業大市,更要做農業強市。”市委書記鄧保生態度堅決。

  思路決定出路。

  圍繞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升級的要求,宜春市主要領導親自帶隊帶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最終出臺了包括推進農業農村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在內的“1+N”系列文件。

  市農業局局長甘本新介紹説,市裏還及時出臺了《關於規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施辦法》等一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建立了土地流轉糾紛調處機制,使全市的土地流轉更加組織化、有序化,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對體制機制的大膽改革和創新,極大地增強了農業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有效提高了宜春市現代農業的發展水準和農業農村的發展活力。

  産業體系的建設是關鍵

  素有“贛中糧倉”之稱的宜春市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大市,農業發展有基礎、有優勢,糧食總産量、油料總産量、生豬出欄等位居江西省第一,但仍舊存在著生産方式落後、産品結構單一、轉型發展任務重等問題。

  農業的轉型升級究竟應該怎麼轉、怎麼升?

  “發展升級的核心是産業升級。産業升級的關鍵是産業的選擇和定位,也就是産業體系如何建設和發展。”宜春市委農工部副部長李小銀説,宜春市的産業體系建設發展就是“五做”,即做特産業基地、做大産業規模、做長産業鏈條、做優合作組織、做強龍頭企業。

  理念決定思路。

  立足當地實際,宜春市對産業體系建設發展進行了精心的謀篇佈局和頂層設計。首先,就是重點推進糧食、畜禽、油茶、竹、苗木花卉、有機(富硒)農産品等六大農業優勢特色産業的發展。

  高安市是南方傳統的肉牛養殖地區,當地的“錦江黃牛”品種優良,是江西三大地方良種之一。全市目前肉牛存欄量25萬頭左右,每年出欄15萬頭,但相對於北方的養牛大市來説,規模還是太小。今年,高安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動肉牛養殖産業的發展升級,爭取在5年內肉牛存欄量要翻一番,並把當地打造成江南乃至全國的肉牛養殖重點地區和集散地。

  在如何發展優勢特色産業方面,宜春市通過扎紮實實推進農産品基地建設,抓規模、抓特色、抓加工、抓組織、抓服務,闖出了一條特色産業規模化、集群化、特色化、生態化、品牌化的升級之路。目前,全市農業優勢特色産業基地面積達792萬畝,豐城市的中國生態硒谷被農業部列為第一批國家農業産業化示範基地,靖安縣成為全國綠色椪柑標準化生産基地,宜豐、奉新、上高、萬載、靖安5個縣也上升為全國綠色大米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

  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建設升級,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途徑。據介紹,宜春市産業體系發展升級的一個重要抓手,就是推進全市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大力發展精細農業、集約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並通過園區的示範帶動作用,積極調整優化全市農業産業結構,推動農業生産向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方向發展。

  據了解,宜春市的10個縣市區目前均已建成1~2個核心區達千畝以上的現代農業示範區,園區經營主體達104個,其中農業龍頭企業3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9個、家庭農場6個、專業種養大戶35個。通過全市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輻射帶動和示範效應下,大大激發了周邊廣大農戶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促進了農業增産增效並帶動周邊眾多農民增收致富。

  “中國毛竹之鄉”銅鼓縣的江橋竹木業有限公司能把一根根毛竹加工成竹鍵盤、竹滑鼠、竹螢幕、竹地板等産品,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帶動了當地眾多種植毛竹的農戶增收致富。“毫不誇張地説,通過精深加工,可以使一根普通的毛竹增值幾十甚至上百倍。”公司總經理馮緒泉告訴記者。

  據介紹,今年上半年,宜春市330家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共完成銷售收入182.7億元,實現利潤12.4億元,上繳稅收8.9億元,帶動農戶80.2萬戶,戶均增收1894元。

  科技服務的升級是支撐

  如今,農業科技的創新升級已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力引擎。“科技改變生活。”質樸務實的宜春農業人深刻地認識到,如果沒有科技的支撐,繼續保持贛西農業領頭羊的地位將會越來越艱難,只有儘快融入到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大潮中,加快推進當地農業的轉型升級發展,才能讓現代農業在“沃野流金”的宜春大地上結出更多的碩果。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宜春不斷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通過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産品的推廣應用步伐等措施,給當地的廣大農戶切切實實帶來了産量和效益的雙豐收。

  “現在水稻産量高得很吶,畝産比去年多了300多斤!”袁州區西村鎮國橋村草坪組農民范朝生指著自家的水田感慨地説。原來,范朝生去年參加了宜春市在西村鎮舉辦的“陽光工程”水稻種植技術培訓,經過課堂輔導和田間實踐,完全掌握了從拋秧、種植到施肥、除蟲、除草乃至收穫的各種新技術。

  同時,優化和整合全省農業科技資源,推動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聯合協作,推進産學研、農科教協同創新,為宜春市開展高産優質、輕簡高效、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推廣與應用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金農米業集團與江南大學聯合科技攻關,建設了一個碎米深加工項目,每年可以生産出4460噸米蛋白粉,全部出口到美國、歐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該技術將每噸大米的産值提高了2.5倍以上。金農米業利用科技帶來了生産的跨越升級,也帶動了廣大農戶的增收。據介紹,集團是以入股的方式參與成立了由28個分社組建的匯農種植業專業合作聯社,聯社入社社員達2719戶,在當地和周邊地區種植優質稻達3萬多畝。

  “小河裏有魚蝦,土壤裏有蚯蚓,這是我們説的有機農業最低標準。你看,我們這裡非常注重環境保護,堅決不讓土壤、水、空氣受污染,農業生産也必須要嚴格按照標準化的現代技術來進行。”有著“江南有機第一縣”之稱的萬載縣有機農業示範區管委會副主任陳湖南説。該縣茭湖鄉農民易林福告訴記者:“我流轉了120畝地,每年交叉種一季毛豆、一季玉米和一季大麥,全部由金源公司提供種子、有機肥料,他們還對我們進行全程技術指導和服務,都是按照標準化的有機方式進行種植,種出來的東西根本不愁銷售!”

  嬗變,如今正在這片1.87萬平方公里的袁州大地上拉開帷幕。處於改革創新關鍵期、跨越發展黃金期的“農業上郡”宜春,必將伴隨著贛西經濟轉型發展的激昂旋律,在全面深化改革發展中奏響農業轉型升級更加動人的樂章!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