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 發佈時間:2014-12-03 03:31:3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雲南省開遠市緊扣“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試驗主題,著力破除束縛和阻礙農村生産力發展的制度性障礙,探索“推進城鄉居民同權同利、建立良性的農村基層治理機制、增加農村居民財産性收入”三大課題,努力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取得突破。

  一、突出“平等”二字,創新城鄉居民同權同利的體制機制

  一是實施“城鄉自由流動”的戶籍制度改革。鼓勵進城、自由下鄉,對農民轉戶入城,保留原有所有權利待遇不變,城鎮居民的待遇樣樣享受;對城鎮居民轉戶下鄉不鼓勵、不限制,下鄉後不能享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特定權利;在市級層面上打破依附於城鄉戶籍上的不平等待遇。截至今年10月底,累計辦理“農轉城”55500人,城鎮居民轉入農村189人,城鎮化率達71.90%。

  二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教育上,推進中小學校“高效課堂”改革,高中“小班化”教學試點,加快推進農村學前教育,被評為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示範市(十佳)。醫療衛生上,在創新實行城鄉醫療機構新型委託管理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建立了“市、鄉、村一體化管理”長效機制,城鄉居民能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文化上,自然村“四位一體”(即一個多功能活動室、一個籃球場、一個戲臺、一個小公園或小廣場)活動陣地建設被列為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加快推進。住房保障上,推進“居者有其屋”行動計劃,建設農村保障住房,推進棚戶區改造,對“農轉城”人員優先提供保障房。

  二、突出“和諧”二字,創新農村社會良性治理機制

  一是探索農村社區化管理改革。借鑒城市社區建設與管理的理念,在全市探索不同類型的農村社區化管理改革試點,把社區的公共職能、經濟職能、自治職能分開,將城市公共服務延伸到農村社區,把社區公共管理經費納入市財政預算,解決農村公共服務“自給化”的歷史問題。

  二是創新縣鄉幹部配置機制和村組幹部激勵機制。探索建立社區公務員制度,將市級機關公務員配置到鄉鎮、社區工作。建立村居幹部崗位補貼動態增長機制,提高村(社區)幹部待遇。開展世居主體少數民族聚居區專項建設,加大少數民族幹部培養選拔力度,實職科級以上少數民族幹部佔40%。

  三、突出“幸福”二字,創新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機制

  一是實施農村産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全面推進農村産權確權登記,成立市場化運作的“開遠城鄉産權交易服務中心”,建立完善管理辦法,推進農村産權交易規範化。截至今年10月底,農村承包地確權2.88萬畝,頒證38457本,流轉8.3萬畝,佔全市承包地總面積的36%;林地確權128.29萬畝,流轉9.45萬畝;農村宅基地確權頒證15505宗,農房完成測繪32025戶、確權頒證4841戶、流轉21戶。在全省開創農村“三權”、小型水利、活體大牲畜、農産品商標、觀賞苗木等抵(質)押融資貸款的先河,2011年至今,全市共辦理農村“三權”抵(質)押貸款1129筆,累計抵押貸款額6億元,貸款餘額2.38億元。

  二是完善現代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機制,促農增收。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機制,鼓勵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增至256家,實現銷售收入1.35億元,50%的農戶從中受益。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機制,提供“功能表式、多元化”的培訓服務,培養了一大批新型農民,推動農民職業化。開展“智慧農業”、高原特色農業示範區建設項目,促農持續增收,截至今年10月底,實現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0235元。

  三大課題的穩步實施,促使資本、土地、人才三大生産要素加速向開遠農村流動,農村真正意義納入了市場經濟體系與城市共同發展,農村大地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勁發展活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