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焦作:從“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

  • 發佈時間:2014-11-26 01:00:17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太行山南、黃河北岸一塊4071平方公里的風水寶地上,有一座被稱為“山陽”的歷史文化名城——焦作。這座人口僅360多萬人的城市,以其擁有“華北地區最大的竹林、河南省最早供自來水的城市、河南省最早使用電燈的城市、河南省最早發現並開採煤炭的地區、河南省最早的發電廠、河南省率先由地市籌資金修建高速公路”以及“我國北方第一個噸糧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佳休閒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多個桂冠而備受矚目,更有其被業界稱為“焦作現象”的産業轉型經驗入編普通高中地理教科書。

  從名不見經傳的煤城到名聞遐邇的旅遊城市、山水園林城市,再到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焦作市在10多年的轉型過程中,實現了華麗嬗變,為全省乃至全國資源性城市轉型提供了成功範例。

  走過“寒冷的冬天”

  資源型城市,因資源豐富而興,因資源枯竭而衰,這幾乎是經濟界的一條鐵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是一道世界性難題。

  焦作,打破了這條鐵律,破解了這道難題,創造了新世紀的奇跡。

  在焦作,有兩個百分比讓人震驚:一個是,因煤而興的城市,去年煤炭工業在工業總産值中的佔比僅為3.6%;另一個是,過去名不見經傳的旅遊業,綜合收入佔全市GDP超過了10%。

  焦作,黑色已經謝幕,綠色正在崛起。

  因煤而興的焦作曾走過了“寒冷的冬天”。

  有人説,焦作這個名就透著一股煤煙味。“焦作”何來?它因焦姓作坊而得名;而作坊的主業就是挖煤燒炭。

  煤,曾經是這座城市的命根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豐富的地下煤炭儲藏已為世人所知,唐、宋時已有開採。解放前,焦作所産的“香炭”為英國王室專用。

  到20世紀90年代,焦作擁有煤炭發掘及配套企業1200多家,煤炭工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90%以上。全市20多萬人吃著“煤炭飯”。

  90年代中後期,焦作煤炭資源逐漸枯竭。幾家國有大礦,先後宣告無煤可採而封井報廢;原煤産量由鼎盛時期的1000多萬噸銳減至400多萬噸;與煤礦配套的企業多數開工不足,虧損嚴重;下崗職工佔全市職工總數的1/6。

  這座一直被煤的熱能溫暖著的城市,一下子陷入了“寒冷的冬天”。

  從冒煙工業轉向無煙工業,焦作選擇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像所有改革一樣,城市轉型需要歷史機遇。焦作人也不回避歷史機遇的千載難逢。焦作抓住了煤炭行業不景氣的機遇,又抓住了旅遊向山水遊轉變的機遇。

  焦作市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擁有優美的自然山水。1999年,焦作市做出大力發展旅遊業的決策;2000年,確立焦作山水旅遊定位;2001年,完成焦作山水旅遊新格局的構建;2002年,掀起全市創優高潮;2003年,“焦作山水”、“雲臺山”被評為中國旅遊知名品牌,年底通過國家旅遊局創優驗收;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命名雲臺山為世界首批地質公園,“焦作現象”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2005年,焦作城市轉型經驗入編普通高中地理教科書;2006年,焦作旅遊服務被評為“世界傑出旅遊服務品牌”。2014年,《雲臺山服務標準》成為國家景區標準。

  短短十幾年間,從“養在深閨少人識”到“雲臺山水天下聞”,焦作的雲臺山已成為河南旅遊一張亮麗的名片,擁有世界地質公園這一世界級品牌和國家AAAAA級景區等八個國字號品牌。

  如今,焦作已基本形成了以雲臺山、青天河、神農山、峰林峽、青龍峽“五大景區”為代表的自然山水景觀,以陳家溝、韓園、嘉應觀、月山寺、朱載堉紀念館、影視城等“十大景點”為代表的歷史人文、休閒娛樂景觀,開發出了自然山水遊、歷史文化遊、休閒娛樂遊、體育健身遊、科普知識遊、民俗風情遊、農業觀光遊、黃河濕地遊、都市風光遊等10種旅遊産品。今年國慶節期間,焦作市各旅遊景區共接待遊客203.02萬人次,同比增長22.32%;門票收入8378.35萬元,同比增長36.95%。

  旅遊業的發展不僅塑造了焦作城市的美好形象,擴大了焦作的知名度,對經濟轉型發展的帶動作用也很可觀。旅遊業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支柱産業和第三産業龍頭。10年來,焦作市旅遊業綜合收入佔全市GDP的比重提高了11個百分點。據統計,2013年,全市共接待遊客295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3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3.4%和16.5%,從2008年到2013年,全市累計接待遊客1億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近900億元,連續4年榮獲中國旅遊競爭力百強城市稱號。

  (下轉第六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