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重尋中國企業家精神(上篇)

  • 發佈時間:2014-11-24 10:55: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于東輝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重尋中國企業家精神(上篇)

  “對人保壽險來講,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當然對我來講,這一天早應該到來了,最近我一直在想,退休前跟各位同事、夥伴説些什麼?”

  這是人保壽險總裁李良溫在其19日發給員工的告別信《就此終止人保壽險夢》的開頭,這位有著30多年保險從業經歷,執掌人保壽險8年的老將或就此退隱。據悉,在李良溫正式退休後,人保壽險常務副總裁傅安平將接棒。

  人保壽險雖然成立時間不算長,但其“超速”發展的態勢已讓業內對其側目,而與此同時所産生的質疑聲也層出不窮,如業務結構不合理、盈利能力較差等。李良溫在其6000余字的告別信中不僅回顧了其在人保壽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職業歷程,也表達出了對這些質疑聲的無奈、困惑與糾結。

  “欣慰、釋然”

  在李良溫擔任總裁的8年間,人保壽險由一家新公司迅速成長,成績不俗。

  “這麼多年來,保險業的跌宕起伏我都親歷其中,但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篇就是服務人保壽險這八年。從增資改制到確定規模效益最大化,從摸索探路確定發展模式到異軍突起,最終畢其一役于金象項目成功之時。”李良溫在告別信中寫道。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金象項目”實為人保集團上市計劃時的內部代號,從2006年1月起人保集團提出要力爭整體上市到2012年末成功在港交所掛牌,李良溫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舉足輕重。

  縱觀2005年成立這8年多來人保的成績單,其分支機構發展2000多家,銷售規模隊伍發展到16萬多人,年保費收入增加到800多億元,總資産增加到3600多億元,凈資産280多億元,年凈利潤突破10億元,“三零四平五盈利”的經營目標提前實現,新籌建公司第4年開始盈利,第6年實現盈虧平衡,第8年由股東投入期轉為股東分紅期。

  在經過半年調研及內部改革後,李良溫提出“三零四平五盈利”的發展目標,即希望到第五年(2011年),實現保費收入突破600億元,資産規模超過1000億元。

  據人保集團年報統計,2011年末,人保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達到703.6億元,同時根據保監會公佈數據顯示,在與人保壽險同年成立的8家人身險公司中,人保壽險唯一實現累計盈虧平衡。截至2014年9月,人保壽險以706億元規模保費居壽險市場第五。

  “對標同期籌建的公司,哪家的業績能如此驕人?”李良溫寫道。讓其欣慰的是,在職業生涯中“做對做好一件重要的事”,全力以赴已經足矣。

  “困惑、糾結”

  就在人保按照“超常規”的目標速度發展時,過於依賴銀保、業務偏重躉交的規模優先策略讓不少業內人士並不看好。

  就在其完成累計實現盈虧平衡的2011年,銀行保險獲得保費收入600.4億元,佔比85.3%,個人保險獲得保費收入91.1億元,佔比12.9%,團體保險獲得保費收入12.1億元,佔比1.7%。此後,為了調整業務結構,並受到監管部門有關銀保政策的影響,人保壽險不斷加大個險渠道力度,截止到今年6月末,該公司銀保渠道佔比已降至60%以下。

  然而,如今整個行業都處在轉型發展期,不少保險公司都與人保壽險面臨著同樣的尷尬,發展快了被批評難以持續,發展慢了被批評完不成任務。一邊要求調結構發展轉型,一邊又要求加快發展保市場份額,躉交業務多了批評業務結構不好,價值不高;上期交業務又被批評業務規模太小,現金流緊張。

  李良溫認為,有理想化的結構不一定會有理想化的保險消費,也不一定會有理想化的市場,“市場的規律就是適者生存,有的人喜歡批評投資價值低,殊不知企業追求的應該是讓被保險人得到保障,讓銷售者賺到代理費,讓基層賺到費用。消費價值和銷售價值是基礎,然後是經營價值,沒有消費價值、銷售價值和經營價值,何談股東價值和投資價值?這才是價值鏈”。

  據了解,人保壽險近年來一直採取的市場化發展策略,即“躉交市場化,期交最大化”,“以躉交促期交,以短期促長期,以投資型促風險型”。在李良溫看來,拿人保壽險與發展幾十年的壽險公司對標並不公平。“調結構、轉型發展不應該是個簡單的繳費方式問題,應該放棄概念論證,不應該只站在投資者和公司的角度講轉型,應該聚焦在客戶身上。”

  對於業內質疑聲最大的盈利能力問題,即利潤與公司業務規模不相稱,李良溫也並不認同,其認為9年的新公司連續6年盈利,計提減值準備後年凈利潤10多億被批評盈利少,內含價值低的評價不夠客觀公正,讓其很無奈。

  “轉型、盈利”

  在李良溫正式退休後,人保壽險常務副總裁傅安平將接棒,而前者也在告別信中給了後者“友情提示”,總裁這個職務並不好幹。

  “最初擔心建不起銷售網路來,有了網路又擔心業務發展不起來,業務發展起來了又擔心不盈利,盈利了又擔心價值低。擔心業務結構不好,擔心轉型發展不到位,擔心投資有風險,擔心流動性緊張,擔心償付能力不足,擔心基層費用不夠用……”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系列擔心又何嘗不是當下每一個險企領導層都要面對的難題,特別是如今市場環境較之以往更加複雜,險企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哪一家險企總裁不是肩負重任?

  今年10月份,國泰君安國際給予人保集團收集評級。其認為,人保集團的市場價值取決於其壽險和健康險業務前景,首先為人保壽險的銀保渠道和人保健康的團險渠道優勢;其次人保壽險對於村鎮市場的戰略性開拓;第三是集團內部由於交叉銷售所産生的協同效應。主要估值上升動力包括人保壽險的保費增長潛力和新業務價值改善幅度。

  雖然人保壽險在集團中的地位已越來越重要,但轉型、盈利依舊是擺在傅安平面前的大課題。

  資料顯示,傅安平是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中國精算師,其保險業的從業資歷也頗為豐富。從1991年起先後參加了中國人民銀行保險司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籌備工作,歷任中國人民銀行非銀行管理司保險處副處長、保險司壽險處處長,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處長、副主任及北京保監局副局長,曾于1992年參與了中國第一張“經驗生命表”的編制工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