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腔熱血“潤”鄉土

  • 發佈時間:2014-11-24 02:31:0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傑

  “可喜!可賀!什麼時候你們畝産達到900公斤了,我專程到永年向你祝賀!”今年麥收,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永年縣廣府東街村黨支部書記、河北矽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宋福如施用有機硅水溶緩釋肥,採取小麥管理配套措施,“百畝小麥高産示範方”畝産達到818.6公斤,袁隆平院士得知該消息後,在電話裏激動地對宋福如説,他還要來永年看麥田管理。

  宋福如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是一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這位農民,卻把目光瞄準世界科技最前沿,獲得專利50多項,填補國內空白15項,部分産品用於航太、國防等高新科技領域,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等多項榮譽。同時,積極開展“村企共建”,為“村企共建”、公益事業投入了5億多元,努力將自己的家鄉建成“北方第一村”。

  創造“中國矽谷”

  早在1985年,宋福如看準國家發展民營經濟的大趨勢,果斷放棄了峰峰煤礦中“最年輕中層幹部”職位,回到村裏當農民。這一年,他創造了無塵粉筆、除臭鞋墊和特效誘鼠劑等3項發明,僅專利轉讓就掙了100萬元,成為農村人人樂道的佳話。

  宋福如説出豪言壯語:“進軍國際尖端科技領域,為中華民族做一番大事業。”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民,竟敢説出這番話,許多人覺得他“瘋”了。

  從此,宋福如買來專業書籍,徹夜苦讀,又走進科研院所,求教于國內一流專家。1989年,宋福如研發出了當時屬國內空白的高科技産品——硅鋁腐植酸。遼河油田聞訊後率先訂貨100噸,使他一次就賺了45萬元。

  初戰告捷,讓他信心倍增。“一定要讓國內最優秀的專家為我所用。”宋福如求賢若渴,得知四川某研究院在化工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他幾次入蜀訪賢拜能,用10年時間來邀請有機硅專家林國強“出山”,隨後30多位國內一流專家學者紛至遝來。

  “人才是企業第一財富。我要用事業凝聚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用文化塑造人才,用感情溫暖人才。”為了長期留住人才,宋福如多方籌資1000多萬元建起了專家公寓,每年科技投入都佔利潤的30%以上。

  2000年,宋福如又把公司更名為河北矽谷化工有限公司,並於2004年成立了河北矽谷化工研究院。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與專家一起研發的PRTV防污閃塗料攻克了防污閃的世界難題;自主研發的SF260鑽井液用硅氟高溫降粘劑,在全國11個油田得到推廣應用,超過美國同類産品;主持承擔了碳纖維及製品的國家“863”計劃,榮獲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近些年來,宋福如開始研究高利用率的化肥,研究出了一種有機硅水溶緩釋肥,解決了肥料“水溶”與“緩釋”的一道世界難題,努力將化肥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在中國農村廣闊的天地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神奇的故事。

  擔任“村支書”

  當宋福如的事業如日中天時,他的家鄉廣府東街村卻因遺留問題多,村班子幾近癱瘓,光外債就達40多萬元。鄉親們都希望“能人”宋福如擔此重任。

  妻子擔心宋福如身體吃不消,主張多給村裏捐些錢,幾百萬元、上千萬元都同意。公司高管們認為,企業正處於二次創業的關鍵時期,再接個村黨支部書記“爛攤子”,必定影響企業發展。

  “這些我都知道,可我是一個有著32年黨齡的老黨員啊。黨員就意味著奉獻,只要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吃再大的虧也值!不然我心裏不安生。”2005年8月,宋福如毅然擔起村支黨部書記擔子,並對全村300多名村民代表提出“村企共建”的思路。

  所謂“村企共建”,實際上就是宋福如個人掏腰包。他首先投資80萬元打了3眼深水井,讓村民們喝上了甜水;出資300多萬元新修了2.5公里的廣府城東潭路。逢年過節,宋福如自己出錢看望東街和北街的60多家軍烈屬、特困戶、孤寡老人,每年資助20多名貧困生上大學。

  幾十年來,宋福如始終是長年穿著一雙膠底布鞋,一身衣服不超過100塊錢,一個月生活費只需要幾百元。可是,為了村裏發展、村民幸福,他從來不吝惜,承諾:“不讓村裏任何一個孩子上不起學、一個成年人就不了業、一戶困難戶生活不下去、一個群眾看不起病。”

  為此,宋福如出資設立了寒門學子助學基金和困難群眾就醫基金;全村2800口人的新農合、新農保,個人繳納部分全部由集體承擔;免費為每個村民上了家庭財産險、醫療保險、意外傷害險;每年發放近百萬斤米、面、油,全村人都能免費吃糧;400多名60歲以上的老人享受每月200元至500元養老金。

  打造“北方第一村”

  在廣府古城,東街村可謂“一枝獨秀”,可與它“屋連脊、地連邊”的幾個村仍然落後,成為宋福如的心病。

  每天晚飯後,宋福如就到周邊村子裏轉來繞去,設想他心中的藍圖。經過深思熟慮,他萌發了“扶持周圍村莊,實現共同富裕”的想法。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奔赴江蘇華西村考察,以華西村為模式,爭取把東街村周圍幾個村莊聯合起來,努力打造“中國北方第一村”,與鄉親們一起謀劃“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景色半城湖”的新農村美好藍圖。

  現在的廣府古城東城墻外,綠柳、荷塘環繞著一大片倣明清風格的兩層小樓,這便是投資1.2億元建設的新民居,是宋福如上任後的一個“大手筆”。這些聘請清華大學城市規劃研究院設計的300多套新房,全部使用節能、保溫、環保的新材料,村民不花一分錢,直接從老宅子搬進160平方米的新家,水費、取暖費、房屋裝修費“全免”。

  東街村有2600年曆史的廣府古城,自然風光秀美,楊露禪、武禹襄兩大太極宗師都出自廣府,當地擁有“古城、水城、太極城”的獨特文化旅遊資源。宋福如確立了旅遊興村、工業振村、農業富村的三大發展戰略,勾畫出廣府經濟新輪廓。投資1億多元,對廣府古城墻及周邊環境進行了全面修復,成為“千年廣府古城修復第四人”。建成東關生態文化村、太極文化廣場、冰雕荷花展、森林公園、甘露寺、民風民俗博物館、文化綵燈藝術展等等項目,先後帶動1000多人就業,每年為村裏帶來2000多萬元的收入。接下來,將建設大型水上娛樂項目、國家級漁業休閒基地、黑龍潭農家樂娛樂場等,預計這些項目建成後,每年村裏將有1億多元集體收入。

  “我已60多歲,也有萬貫家産,但我要回報家鄉,踐行一名共産黨人的使命。”當許多人為他無私奉獻的義舉所困惑時,宋福如説,“人的生命是一個長度,但是應該增加它的濃度,共産黨員應該追求生命的最高層次——無私的奉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