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新寬:心存大愛修善為
- 發佈時間:2014-11-14 01:00:27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遠望已發生巨大變化的抱犢寨景區,欒川縣三川鎮三川村黨委書記段新寬回想當年決心復建抱犢寨的情形
他,在欒川縣三川鎮三川村可謂算得上家喻戶曉。現年五十一歲的他,勤勞內斂,樸拙無華。在他的口中,對於過去的14年,只是輕描淡寫的一筆。但是在群眾心中,他是整個大山的脊梁,是給他們生活帶來希望的“好人”。
他自幼家貧,艱苦打拼,換來上千萬個人資産;為了鄉親的期盼,為了自身的慈善夢想,2000年起,他毅然挑起全村的重擔,走上了“老闆+村官”的道路,一幹就是十餘年;十餘年間,他不領一分錢,用個人資産幫助村民建學校、鋪水泥路、架自來水,發展特色農業,壯大商貿經濟,外出務工賺錢,讓大家過上了殷實富足的生活;十年後,他協助村民發家致富的步伐始終沒有放慢……如今,村裏只要提起他的名字,那就是一個字“好”。
他,就是欒川縣三川鎮三川村黨委書記段新寬。他用14年的時間,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慈善之路。
點滴見真情——心存大愛的慈善觀
走訪三川村,百姓對段新寬的評價和信任遠遠超出了記者所想。
楊士鐵是三川村的一個普通村民。原本日子就過得不是十分寬裕的他,禍不單行,又生了場大病,身體垮了,工作也丟了。在閉塞的山村,有這麼一句話“有啥也別有病”,勞動力是村民維持收入的保障,生病就意味著一無所有。面對天文數字般的醫藥費用,楊士鐵對生活徹底失去了信心。知道了楊士鐵的情況後,段新寬主動承擔了楊士鐵的醫藥費。為了能讓楊士鐵更方便的買到藥物,段新寬和楊士鐵家附近的藥店商量好,只要是楊士鐵來拿藥,就把賬記在他頭上,月底再由自己還清欠款。就這樣,楊士鐵的病情慢慢好轉,生活又重新有了保障和依靠。提起段新寬,楊士鐵顯得很激動,“沒有段新寬,就沒有我這條命!”談話時楊士鐵數度哽咽。
同村的村民劉秀蓮,中年喪夫,晚年喪子。兒媳改嫁後,她與念小學的孫子相依為命,日子貧苦,生活無依無靠。段新寬了解情況之後,對老人鄭重承諾:“我給您養孩子到18歲。”從此之後,段新寬每月個人拿出600元作為祖孫倆的生活費,一直到孩子長大成人的那一天,整整十年從未間斷。不僅如此,期間他注意到祖孫兩人住房困難,還拿出十多萬元為祖孫倆蓋了一棟新房子。為了表達對段新寬的感激,劉秀蓮專門找人用黑板寫了封感謝信,擺在工地上。段新寬知道後,趕緊讓人收了起來。得知劉秀蓮還要到欒川縣送感謝信,段新寬趕緊攔下來,因為在他看來,“這麼點小事,不需要。”
類似的故事在三川村還有很多,每每和村民提及段新寬,都能感受到他們對段新寬的感激。然而,面對村民們的熱情和感恩,段新寬總是擺手,顯得十分“不好意思”。
有些不了解實情的人可能會説段新寬做慈善做好事不過是在作秀討巧,但能堅持14年的“作秀”,需要的不只是功夫,更要有一顆真正慈善的心;如果説段新寬做慈善是為名圖利,恐怕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他有更好的辦法來達成,因為他本身是坐擁十幾億身家的企業家;如果説段新寬做慈善是為了炫耀財富,那麼他完全可以選擇不去當“勞心勞力”的村支書,只在村子裏當一個“土豪”更好不過。
面對記者的採訪,段新寬説了這麼一段話:“我之所以敢於將自己的財富公之於眾,是因為我內心踏實,我的每一筆財富都是踏踏實實,正大光明積累而來的。我不能一個人富起來,卻還眼睜睜看著鄉親們吃苦,我想為家鄉做點事情。我相信好人有好報,你只要辦好事,把事情辦好,總有一天你會得到命運的眷顧。”
做慈善——輸血不如造血
如果僅僅是“有飯送給饑人吃”,段新寬不可能成為我們走訪的對象。走訪段新寬的慈善之路,是因為段新寬把慈善當做一項事業來做。這種段新寬式的慈善,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輸血不如造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想讓三川人徹底甩掉貧窮的帽子,就必須要讓三川村村民‘家家有生意,人人有活幹’。”正是基於這個念頭,段新寬在14年間花盡了心思,用盡了心血,為三川人民開闢出了一條走上富裕的康莊大道。
為了幫助村民致富,段新寬引進招商,發展項目。2003年,他出資在村街道中心建起了可容納150個商戶的針織集貿市場,解決了大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2010年,他帶領村幹部先後六次到西峽等地考察袋料香菇項目,籌資五十萬元建起了袋料香菇基地,為村民自主發家致富打下基礎;2013年,他先後出資50萬元扶持村民郭建新開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給村民做好一心致富的保障;之後,他還陸續投資興建了金山礦業公司姚灣選廠、新亞飯店、三川飯店、抱犢寨景區等一大批項目,提振三川村的經濟。截至目前,根據資料粗略統計,段新寬自建和幫建的項目已累計安置勞動力就業近2000人,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的生活問題。
在三川村群眾眼中,段新寬是個熱心助人,關心群眾疾苦的好支書。在段新寬看來,“作為村裏的支書,群眾生活有困難找到我了,我就不能不管。”對鄉親們的他總是有求必應,任勞任怨地建設著三川村。
用段新寬的話説:“沒有夢想,就沒有將來。”他深知産業建設才是三川村經濟發展的命脈。有了自己的産業,三川人才真正有了造血功能,那時候三川的經濟發展才真正有了支點。他這個支書,才可以徹底地放下心。
讓親鄰互助的慈善延續下去
走訪三川村的時候,記者忍不住思考著一個問題,慈善事業,作為我們社會中一股溫暖的力量,不可或缺。但到底應該由誰來維繫這股力量?是慈善協會,社會組織,還是有責任感的企業家和富人?又到底該如何才能讓這股力量産生更大的聯動作用,無論這些需要救濟的人在哪,他們都能真正及時、有效地得到幫助。在採訪段新寬的時候,他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段新寬,1963年出生於三川村。三川村可以説是他的魂,對於三川村的情況他瞭如指掌。艱苦的創業經歷和企業家的身份,讓他能準確地分析出三川村的優劣勢,其中包括地理位置、資源和風土人情等等。通過這些資料,他清楚地知道對於三川村來説,最需要的是什麼。這種熟悉決定了段新寬的慈善一定能有的放矢,也一定是能切實地幫助到村民們。
在走訪中,記者深刻地體會到,熟悉的意義還不僅僅限於此。更在於,因為熟悉,段新寬比我們更便於和村民溝通,村民對他的認可使他更具號召力。
三川村的村民們在段新寬的引領下漸漸動起來了,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開始主動尋求創業,他們自然而然地開始互相交流,互相幫助,互相扶持。於是,段新寬在三川村的慈善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種機制”。這種機制保障著三川的活力,不需要段新寬事事親力親為,慈善就能遍佈三川村的每一個角落,幫助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這個時候,慈善的意義已經不僅僅救濟本身,而成為人們互助向上的一種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真正地從根源上幫助到每一個人。
段新寬説:“其實,三川村的慈善都是大家在做,我只是給他們牽個頭而已,維繫靠的是村裏的每一個人。我有時候開玩笑説,現在即使沒有我,村民們也能靠自己來救助自己,自己走上小康生活。”
三川村正在發生的一切,或許可以説是來源於段新寬式的慈善。而這種慈善方式,無論是否能夠複製,都值得我們進行思考。
人心是秤,口碑似金。段新寬,一個普通的農民的兒子,他的工作和為人得到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其辛勤付出也為三川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變化,在他的帶領下,三川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集體實力進一步強大,小康建設的前途一片光明。近年來,三川村先後榮獲省、市“五好”村支部、文明村等稱號,段新寬本人也先後被授予河南省勞動模範、河南省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河南省“新長征突擊手”、河南省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河南省十大農民標兵、河南省平安建設先進個人、洛陽市“學習楊岳活動”先進個人、優秀黨支部書記等榮譽稱號,並光榮當選為洛陽市第十二屆、十三屆人大代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