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擺脫業態老化 站上零售潮頭

  • 發佈時間:2014-10-28 01:30:4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專家觀點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在《中國連鎖零售企業經營狀況分析報告2013—2014》中指出,為了應對逆境,零售企業亟須探索創新道路,在擴張模式、運營模式、銷售渠道和物流運作等方面尋求突破。

  同時,報告也指出,就各業態的發展態勢來看,便利店和購物中心展現出了較好的發展態勢。便利店依靠其空間、時間和服務的便利性,以及貼近消費者的特性,可能會佔取零售行業的制高點。特別是隨著電商和便利店業態的逐步融合,我們有望看見各類電商、服務商、貨品供應商與便利店深度合作,將體驗、社交、生活服務和購物融合為一體,從而出現以社區客群為服務核心的全新商業模式。與此同時,購物中心順應了消費者需求多元化,娛樂、健身、就餐消費需求日益增加的趨勢,也有望保持較快的增速。相比于這兩個業態,超市、百貨和專業店在過去兩年增長較慢,開始進入調整轉型期。

  曾被稱為最能抵禦經濟週期性衰退的零售行業,如今正陷入困局。2013年一年,零售業迎來一場關店潮,並且這場關店潮延續至今年。聯商網統計顯示,僅今年上半年,北京百貨業態就關閉12家。其中有因合同到期關店,有因企業戰略調整關店,但事實上,背後的原因都是因為不堪成本重壓,在利潤面前不得不選擇退出市場。

  其實,日本的零售業在20年前也經歷了同樣由於經濟下滑帶來的打擊,但日本的零售業最終走出困境。專家表示,縱觀日本小型業態發展呈現的特點,反映了零售業態發展的趨勢,也將給中國的零售業轉型帶來一定的啟示。

  ——缺乏創新——

  零售業呈現老化狀態

  在消費低迷和電商衝擊的大環境下,中國零售業傳統大型百貨店、大型超市擴張的風光時代一去不復返;同時,消費者對日常的消費也開始趨於理性,甚至在某些商品方面變得更加“小氣”,大量看重性價比的消費者更被吸引到了網路購物的行列中。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德勤共同編寫的最新《中國連鎖零售企業經營狀況分析報告2013—2014》顯示,零售百強銷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從2009年的10.8%下降到2013年的8.7%。報告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宏觀經濟增長減速、消費疲軟、電子商務渠道分流、消費升級以及成本持續高企等因素共同導致的傳統零售業的發展速度連續下滑。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23萬億元,也連續4年增幅下降,預計2014年增速還將下降0.7個百分點。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零售行業盈利難,與其業態老化、缺乏創新模式有關。由於整個行業前期的瘋狂擴張和市場資源的提前透支,再加上行業缺乏規範的行銷創新模式,零售業越來越呈現出一种老化狀態。

  在微利時期,行業巨頭及大型零售店參與競爭,零售業若沒有特色,很難讓消費者再次光臨。

  沒有消費,就沒有營業額;沒有營業額,就沒有利潤;沒有利潤,企業就支撐不下去,而其各種成本又照樣支出,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是關門歇業。

  日本的零售業在20年前也經歷了同樣由於經濟下滑帶來的打擊。1990年左右日本的經濟隨著人口增長的停滯陷入了持續低迷的時期,1990年至2013年間,日本經濟的平均增速不到1%,其間多次出現負增長。日本零售業態也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統計, 2001年—2011年間,日本百貨店市場規模整體下降了29.8%,大型超市大幅度萎縮達到28.2%。

  而在這十年當中有所發展的,首先是便利店,另外是藥粧店和無店舖銷售(包括通信銷售和網路銷售)。從各個業態的評效來看,便利店以140萬日元/平米的數值高居各業態的榜首。2012年日本零售連鎖企業排名前10位的企業中,便利店企業佔據5個席位,其中7-11名列榜首。

  ——迅速擴張——

  便利店成零售業“要員”

  日本的便利店經營模式于上世紀70年代從美國引入,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女性踏入社會的比例上升,人們對於24小時便利購物的需求增強,便利店迅速擴張,在此時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成為日本零售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上世紀90年代日本開始進入經濟低迷的時期,各類大型商業業態發展受阻。而由於小型零售業態受到經濟形勢的影響較小,各便利店企業加強了門店運營能力,擴大了商品品類與服務類型,使得便利店在90年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進入2000年以後,日本政府放寬了對於便利店企業經銷品類的限制,銀行ATM等金融服務成為便利店企業新的業務增長點,同時自有品牌的開發、細分業態的誕生也在繼續推進著日本便利店行業的發展。便利店行業反而在2000年之後呈現非常穩步的上升發展趨勢。

  ——順應需求——

  開發完善新産品和服務

  以7-11從商品到服務的轉型為例來説明,最開始店舖只是個迷你的小型超市,之後發展成24小時經營的便利店,然後再提供品類豐富多樣的快餐食品,同時不斷擴充各項方便於消費者的服務內容。這些嘗試的宗旨都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生活便利性需求的變化。

  在日本7-11,快餐和每日配送食品佔到門店零售額的38.3%,店內的快餐食品,都採取自我開發的方針。總部開發團隊的員工人數將近150名,並組成了便當供應商、料理專家合為一體的團隊協作體系。以快餐為主,不斷地進行商品的更新,賣場讓人耳目一新。店舖商品的種類多達約2800多個品種,其中每週推出的新商品數將近100種,每年更新商品數約70%。

  目前,在日本的便利店裏,消費者不僅能解決一日三餐,也能買到簡單的生活用品,此外,諸如ATM取款、列印、繳費等各項服務都能在便利店實現。

  日本的有關研究機構通過對眾多到便利店的顧客進入便利店的目的進行調查後發現,購買商品還是主要原因的顧客佔89%,但同時還有其他目的(如廁、ATM取款、列印、繳費等)的顧客也佔80%,其中只是單純為了購買商品進入便利店的比例只有20%,可見便利店內服務項目對於顧客的吸引力是非常強的。服務功能的充實增加了顧客的到店頻率,推動了商品銷售額的增長。

  近期的日本便利店,為了滿足老齡顧客群的需求,還推出了送貨到府的業務。門店專設小型配送車,針對一些暢銷常用的商品品種提供針對送貨到府的服務,對於一些行動不便的老齡顧客,這是非常方便的舉措。

  ——推陳出新——

  有限賣場追求效用最大

  日本的便利店平均單店面積在110平米左右,商品數量卻達2500種品類,平均每位消費者的消費單價能達到合人民幣46元。店舖銷售的死敵是顧客想要購買的商品缺貨,賣不出去的商品卻佔據很大的貨架面積。所以有必要通過對顧客需求的精準分析,增加暢銷商品,加速新商品的導入,這樣才能給顧客帶來更滿意的商品體驗,從而提高來店頻率,增加銷售額。

  同時,撤除滯銷商品,可以幫助減少不良庫存,從而減少降價商品的比例,品類的減少伴隨著人工成本的降低,也有助於整體利潤的提升。這需要對每日的數據進行徹底分析,基於分析結果進行訂單量的預測並進行合理下單,積極引入暢銷商品和新商品,滯銷商品及時撤除,同時調整貨架陳列和庫存,從而提升銷售額。

  ——差別經營——

  據商圈特點嘗試新業態

  為了利於競爭,小型零售企業走向專業化。很多小零售商都採用專營店的方式,進行差別化、個性化的經營,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同樣較好地生存了下來。

  以大型購物中心為主業的零售巨頭永旺,自2005年開始發展與便利店同等規模的小型食品超市業態“My Basket”,已發展到有450個門店,截至2014年4月,實現了單年度的盈利。這是以人口的城市回歸和老齡化為背景的新業態的嘗試。從外觀來看,永旺的食品超市類似便利店,但店裏多以米、生鮮等食材為主;顧客多以居住在附近的年長人群為主;價格也遠遠低於便利店。借助永旺集團整體的採購能力,可以通過“低成本”集聚小商圈的方式實現低價格,和便利店適當的實現差別化;而小商圈的便利性與社區體驗這些非價格競爭優勢,是大店舖所難以提供的,“My Basket”恰好彌補了大店舖的缺陷。

  從中國企業的發展情況來看,多數零售企業尚未找到適合本企業發展的店舖經營模式,無論發展哪种經營模式都需要適應消費需求的變化,適當在同業內進行差別化,結合自身發展特點的業務開拓才可能有長遠的發展空間。

  (素材來源:BWCHINESE中文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