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母勸子廉”明大義“妻勸夫廉”傳美德

  • 發佈時間:2014-10-25 03:31:4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蔣培玲

  儉以養德,廉以立身。自古,中國人就有重廉、崇廉、促廉的良好傳統,清正廉潔不僅被視為“國之四維”,而且被視為“仕者之德”。

  在廣東省廣州市石井鎮石門村,有一口警醒、勸誡貪官戒貪的“貪泉”,至今旁邊仍立有石碑。相傳,飲用此水後,即使廉潔之人也會貪婪成性。老百姓借此諷喻官場腐敗文化。晉代的吳隱之操守清廉,被封為廣州刺史前去改革嶺南弊政,經過此泉,聽聞此事,不以為然,照飲不誤,並賦詩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以古代賢臣伯夷、叔齊寧餓死不食周粟的高風亮節自勵。隨後他在廣州,清廉的節操更加突出,經常吃的不過是蔬菜和幹魚,帷帳、用具與衣服等都交付外庫,當時有許多人認為他是故意作假,然而他卻始終如一。對此,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詩序》中寫道:“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其實,泉水並無神奇之處,只是因為古時石門村是西、北江匯流後向廣州流去的必經之地,是官員南來北往、迎送歇腳之處。許多官員通常是輕舟而來、滿載而歸,老百姓便把他們飲用過的村中一井諷喻為“貪泉”。

  吳隱之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只要意志堅定,有如伯夷叔齊餓死不食周粟那樣,飲了貪泉也不會變得貪心。

  官員為政清廉與否,自律相當重要,但同時他律亦不可少,歷史上,古人勸廉的故事層出不窮。

  東晉大將軍陶侃出身貧寒,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主管漁業。一次,他派人給鄉下的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説:“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哪個父母不希望子女孝順?但是深明大義的陶母,卻規勸兒子要公私分明,為政清廉。在母親的教導下,陶侃反思自己,改過自新,後來以政績顯著聞名於世。

  與上述“母勸子廉”內容相似的還有“妻勸夫廉”的故事。古時,東關臨池司馬孟宗在外做漁官時,因妻子愛吃魚,他便把腌魚寄給身在故鄉的妻子。其妻卻將魚如數退回,並附言説:“你做漁官,卻把腌魚寄給我,別人如何看呢?”為此,她三年不吃魚,司馬孟宗從此也恪守清廉。

  此外,還涌現出兄勸弟廉、老勸新廉、下勸上廉等美談。

  清順治年間,侯抒愫任濰縣知縣前,其哥哥侯抒惲就勸戒説:“我們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貪一文錢回來,我就不認你這個弟弟了。”一次,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個官員為其説情,侯抒愫都閉門不見,堅守清正廉潔的操守。

  明朝兵部尚書王廷相,他給新上任的御史講了這樣一件事:一天,他坐轎外出,走到半路下雨了。雨後再上路時,一個穿著新鞋的轎夫小心翼翼,後來還是一不小心踩到了水洼裏,鞋面被弄臟了。於是,這個轎夫便不再顧惜新鞋,再遇到泥水,便滿不在乎地踩上去。御史是負有彈劾、糾察官員過錯之責的人,王廷相講的這個故事,其寓意就在於勸戒御史引以為戒,堅持防微杜漸,以保清廉本色。

  金海陵王執政時,任丘縣縣尉劉煥經常勸戒財迷縣令:“收斂貪財之心,少幹貪佔之事”。後來,朝廷考核官員時,縣令受到獎賞。縣令置酒感謝劉煥:“你有廉慎之德,使我獲得了獎賞,感謝你的提醒和規勸。”

  無論歷史如何發展,無論社會怎麼進步,公正、廉潔永遠是時代的呼喚,是人民的期盼。正如孔子所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被後人稱為“官箴”的警句,激勵和鞭策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