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基魚塘很環保
- 發佈時間:2014-10-22 05:39:39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珠江三角洲有句漁諺:“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講述的是古代先民培育桑基魚塘的經驗和智慧。
桑基魚塘系統是一種具有獨特創造性的洼地利用方式和生態迴圈經濟模式,受水網交錯、地勢低濕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區多低窪之田,洪澇嚴重。於是,先民們將低窪地挖深變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週為地基,基上種桑,塘中養魚,桑葉用來喂蠶,蠶砂用以飼魚,而魚塘中的塘泥又取上來作桑樹的肥料,其最獨特的生態價值實現了對生態環境的“零”污染。
在廣東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的七星村,有一片珠三角地區保存最好的“桑基魚塘”區,面積3000多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良性生態迴圈的典範”。 村中幾乎只有農業,水質極好,大部分農民依靠養魚為生。這裡7個自然村,九成以上是農田保護區和耕地。而最吸引人的莫過於一塊塊約四五畝大小的方格形“迷你”魚塘,數量有近千個。不過塘基之上,大面積的桑樹已經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種植的瓜果和蔬菜。村民們説,養蠶週期長,效益低,而且現在沒人願意再撈魚塘淤泥做肥料了,又臟又辛苦。實際上,在上世紀90年代,原始的桑基魚塘已幾近消失。
廣東自古就是蠶桑主産地之一,而西樵素有“廣紗甲天下”之美譽。恢復“桑基魚塘”,不僅是對古老種養模式的保護,更是對這種生態理念的思考和傳承:如何在産業效益和生態保護之間,尋求和諧相處的良方?
最終,七星村結合自身的特點與優勢,決定走一條“守田致富”的道路,擯棄水稻,重點發展效益較高的養殖業。從2000年開始,村裏累計投入850多萬元開展內河涌整治和魚塘整治。通過挖深魚塘,實施塘基硬底化和魚塘方格化等措施,使七星村的魚塘産量大幅上升,養殖的品種也從傳統的四大家魚轉變為高産出、高價值、高效益的“三高”品種。村民們在塘基上種植油菜、甘蔗、水果等農作物,以更為先進的方式,開展了改良版 “桑基魚塘”迴圈種養方式,既改善了環境,又增加了效益。
現在七星村北部面向西樵山的廖江村,正在建設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恢復久違的桑園。約125畝的桑基魚塘區,包含21個魚塘,裏面養殖四大家魚、鴨嘴魚、錦鯉等,塘基種植的1萬株桑樹枝頭上,也結出了紫紅的桑葚。
據悉,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首期佔地面積大約500畝,將建成以中國傳統嶺南漁耕文化為特色的生態農業旅遊度假區。種桑養蠶養魚,讓遊客回歸自然、返璞歸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