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解開最美麗的謎團

  • 發佈時間:2014-10-21 00:29:55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緻,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

  宋-葉真《坦齋筆衡》

  發現“重復施釉法”

  “汝鈞哥官定”被公認為宋代五大瓷器名窯,即汝窯、鈞窯、哥窯、官窯、定窯。在五窯之中,又以南宋官窯所出瓷器被後人視為宋瓷之集大成者。宋葉真《坦齋筆衡》所記,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以後,共建造了修內司官窯、郊壇下官窯兩座官窯。上世紀20年代,人們在杭州烏龜山發現了郊壇下官窯遺址,但“修內司官窯”究竟在何處,卻是個不解之謎。

  1996年,杭州考古收藏愛好者華雨農和他的“考友”發現了老虎洞窯址,修內司官窯開始浮出水面。儘管考古界和學術界對是否有“修內司”一説存有爭議,但老虎洞窯址還是在5年後入選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國當代陶瓷考古學專家認為,除了已經發現的兩座官窯,是否還有第三座官窯?而且是當時皇家用瓷的主力窯口。這一推斷的論據,是因為杭州陸續出土了一些精美的白胎官釉青瓷殘片,工藝極精,單從工藝上看絕非民窯所為。其製作工藝也與已經發現的修內司官窯、郊壇下官窯有著明顯區別。

  持這一推斷的專家群體中,酈越寧的觀點比較獨到。酈越寧是中國硅酸鹽學會古陶瓷委員會委員,也是南宋官窯研究所所長。他表示,杭州近年確有發現未知窯口的疑是南宋晚期古瓷。這批古瓷使用了南宋官窯獨有的“重復施釉法”,一般都上過一次厚釉,品質很高。

  尋找失傳的工藝

  自從聽專家説過南宋官窯瓷器有“重復施釉”的特色,酈越寧就為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探索“重復施釉法”,把失傳的官窯工藝找回來。

  1978年,18歲的酈越寧被招工進了杭州瓷廠。他被分配在倣南宋官窯研製組。1976年,杭州瓷廠承擔了研製倣南宋官窯的任務。北京故宮專家馮先銘、輕工業部總工程師李國楨等專家參加了仿製工作。當時的中國,“文革”剛結束,百廢待興,作為南宋皇城的杭州希望能夠揭開南宋官窯這個“美麗的謎團”。1978年,倣南宋官窯灰青釉和月白釉二類試製品研製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窯研究所成立。

  1138年,宋高宗趙構正式定都臨安(杭州)。老虎洞、郊壇下先後開窯,全國各派瓷匠匯聚杭州。他們燒制的瓷器,既延續北宋官窯簡潔渾厚的造型,又汲取南方越窯、龍泉窯輕靈、秀美的特質,宋代的瓷文化到達藝術巔峰。1279年,忽必烈南侵,南宋滅亡,官窯被毀,工匠失散。有“青瓷之王”美譽的南宋官窯瓷器從此失傳,成為最美麗的謎團。

  酈越寧進杭州瓷廠的1978年,杭州瓷廠研製成功了南宋官窯的灰青釉和月白釉。1986年,又成功研製了南宋官窯粉青金絲紋片瓷。但與傳世官窯的殘片一對照,兩者差異十分明顯。傳世官窯具有玉石般溫潤的質感。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傳世官窯如同精緻的“夾心餅乾”,幾層釉的中間,夾著一層厚度僅有2毫米左右的薄胎,正是文獻記載的“釉青如玉,胎薄如紙”。而仿製的灰青釉和月白釉卻只是“厚胎薄釉”,遠遠達不到“薄胎厚釉”的效果,而“薄胎厚釉”恰恰是南宋官窯的工藝精華。

  1990年,酈越寧被任命為南宋官窯研究所副所長。老廠長交給他一些南宋官窯的殘片,語重心長地對他説:“這‘青瓷之王’曾經輝煌過130多年,給後人留下了美麗的謎團,希望你能夠解開這個謎團。”

  年輕氣盛的酈越寧有太多的宏偉計劃。他設想,能否融合“汝鈞哥官定”五大窯的精華,創作出全新的官窯作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燒制,他把自己的設想變成了現實。2001年,酈越寧帶著自己燒制並命名的得意之作“官鈞窯”及部分倣南宋官窯作品到北京參加在故宮舉辦的“宋代五大名窯真品暨倣品展”。

  這次展覽成為酈越寧藝術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機。他有幸當面聆聽耿寶昌、李智宴、王莉英等專家學者的真摯學識,有機會欣賞到五大名窯傳世作品的魅力所在,也讓他看到了紡織品與真品間巨大的差距。

  在展會上,酈越寧遇到了一位他敬重的瓷器大師。這位大師認真觀賞了酈越寧帶去的作品,與酈越寧做了推心置腹的交流。他告訴酈越寧:“你有很好的悟性和天賦,很難得。”但“汝鈞哥官定”五大窯有各自的精華,光是仿製官窯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融合五大窯的精華”談何容易?弄得不好就成了“四不像”!這位大師對酈越寧説,在宋朝五大名窯中,只有官窯瓷有兩次釉的記載,可惜已經失傳,如果能恢復,那很有意義啊!

  大師之言如醍醐灌頂,使酈越寧猛然醒悟。從北京歸來,酈越寧已經下定決心,放棄自己的“創新”計劃,腳踏實地地做好“兩次釉”的事業。

  酈越寧再次回到自己的實驗室。他把不同時期的官窯殘片放到高倍放大鏡下仔細觀察。他發現,南宋官窯從先期到後期依次呈現“厚胎薄釉”“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在放大鏡下對“薄胎厚釉”反覆觀看,發現那胎薄至兩三毫米,最薄的甚至僅1毫米。而薄胎外側則挂著幾層釉。

  酈越寧思考著:這麼薄的胎怎麼能夠保證不變形?那兩至三層的厚釉又是怎樣挂上去的?重復施釉如何解決縮釉、跳釉問題?他對700多年前的美麗謎團條分縷析,試圖理出個頭緒來。

  2001年7月,謀定而後動的酈越寧開始組建攻關團隊。酈越寧認為,解開謎團的關鍵,是找到合適的原料和配比。那麼怎樣的原料和配比是合適的呢?並無現成的答案,他們只有不斷地嘗試。每天,他們至少要燒10個小時的窯,然後再用10個小時的時間等待冷卻。滿懷希望地打開窯門,等來的卻往往是失望,出窯的瓷器要麼碎胎,要麼變形,或者縮釉、跳釉……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酈越寧和他的攻關團隊慢慢地摸出了規律。他們採用多次上釉的工藝,即先在溫度800-900攝氏度窯內“素燒”瓷胎,以提高瓷胎強度。然後上釉一次,素燒一次;再上釉,再進行“釉燒”,在溫度1300攝氏度的窯內燒制。

  經過長達8年3000多次的試驗,至2009年8月,一隻漂亮的薄胎厚釉倣南宋官窯碗終於出爐。對於南宋官窯研究所和酈越寧來説,倣南宋厚胎薄釉官窯碗的研製成功,是南宋官窯最精粹製作工藝的真正還原。“8年的努力終成正果,我們填補了國內的空白,解開了歷史上最美麗的謎團。”説起那段往事,酈越寧依然抑制不住激動之情:“2009年底,我們研製的倣南宋官窯作品參加了上海倣古工藝品博覽會,獲得中國文物學會專家高度評價。專家們認為,用這種工序燒造出來的瓷器,再現了南宋官窯‘薄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片,溫潤如玉’的特徵。”

  最美麗的謎團一旦解開,謎底便源源不斷地涌出。繼南宋官窯碗仿製成功後,酈越寧又仿製出南宋官窯“八棱穿帶扁壺”“穿帶壺”“中梅瓶”“海棠式貫耳瓶”“八方八棱壺”“葵瓣洗”等薄胎厚釉官窯瓷品。除了薄胎厚釉官窯瓷品,酈越寧還研製出倣南宋冰裂紋和米色釉官窯。有了這樣的基礎,倣南宋官窯工藝造型創新作品不斷燒製成功。

  杭州南宋官窯研究所和酈越寧的名聲漸漸聞名遐邇。酈越寧研製的部分倣南宋官窯和造型創新作品被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杭州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龍泉青瓷博物館等單位收藏。酈越寧燒制的一件倣南宋官窯工藝造型創新作品《大吉尊》2006年被杭州一位收藏家收藏,成交價5萬元。這件獲獎作品2011年交易價是30萬元,現在估值50萬元。2011年7月,酈越寧帶著南宋官窯研究所燒制的倣南宋官窯作品參加了在深圳舉辦的第四屆文博會,共售出倣南宋官窯小碗、膽瓶、梅花碗、小香爐等30余件。隨後,來自海內外的訂單不斷,酈越寧團隊的倣南宋官窯瓷品成為高檔禮品和藏品進入人們的視野。

  主攻三次釉

  兩次釉的成功讓酈越寧解開了700年未解的美麗謎團。但酈越寧的追求卻並未因此中止。官窯的出窯率很低,上雙釉更低。一般情況下,一窯的合格率僅10%左右。酈越寧告訴自己的團隊,兩次釉的成功在南宋官窯的研究中已經邁出了一大步,但後面的路還很長。“下一步,我希望提高出窯的合格率,做到批量生産,讓官窯的工藝真正得到恢復。這一步成功後,我們要向三次釉挑戰,讓南宋官窯的質地更上一個臺階。畢竟,這才是南宋官窯的特色所在、精華所在、靈魂所在。”

  在酈越寧看來,如果説薄胎厚釉和重復施釉法是南宋官窯的皇冠,那麼三次釉就是這頂皇冠頂上的明珠。只有配上明珠,皇冠才能夠精氣神十足。酈越寧深知,考古資料中有過南宋官窯可以上三次釉甚至四次釉的文字記載。“既然歷史上曾經有過,既然我們已經攻下了兩次釉,我們應該也可以攻下三次釉。”

  這些年來,酈越寧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主攻三次釉上。作為非物質文化的代表性傳承人,酈越寧知道南宋官窯燒制技藝的傳承意義。但在薄胎上上三次釉談何容易。開始試驗的時候,第三層釉總是會“咬”掉裏層的兩層釉,甚至如何從窯內拿素燒胎,都是一個個不小的難題。

  酈越寧把自己關在研究所的實驗室裏。一次釉、兩次釉、三次釉,挂上了、變形了、“咬”掉了、破碎了……週而复始,週而复始。突然有一天的傍晚,打開已經冷卻的窯爐,那只如玉器般的三次釉沒有變形,也沒有破裂。“成功了!”酈越寧一聲歡呼,兩行熱淚奪眶而出。

  在南宋官窯研究所,本報記者完成了對酈越寧的採訪。告別時,記者問酈越寧:“與南宋官窯的精品相比,您的倣南宋官窯作品的技藝是否還有差距?有多少差距?”

  酈越寧回答:“我自己不敢評判。曾經請一些專家學者看過我的東西。他們説,我的作品差不多已經達到南宋官窯境界的95%。我就經常在想,這剩下的5%的差距是什麼?後來想明白了。傳世官窯身上那種包漿帶來的滋潤和靈氣,我做不出來,這是時光沉澱的結果;還有就是窯爐的區別。我們現在燒的是液化氣,南宋人是燒柴,燒出的瓷器效果不一樣。柴窯的煙霧會産生某種特殊的化學作用,使得瓷器的質感和釉色顯得更加柔和,這個在當代的汽窯中達不到。”

  記者問酈越寧:作為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人,是否有新一代的傳承人繼承南宋官窯的燒制技藝?

  酈越寧:傳承指的是兩個方面。一是基本常識的傳播。通過各種媒介的傳播,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知曉什麼是南宋官窯,南宋官窯的精華何在,南宋官窯如何燒制,一次釉、兩次釉、三次釉的區別,等等。二是燒制技藝的傳承。我兒子有時會來研究所親手製作並燒制,那是玩,不是傳承,他的主要志趣不在南宋官窯。而新一代中能夠燒制兩次釉、三次釉的還沒發現。這需要志趣,需要悟性,更需要勇氣和恒心,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酈越寧希望,在他60歲的時候,能夠有南宋官窯燒制技藝的新一代傳承人來接他的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