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2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景德鎮南窯遺址證明瓷器在中國從晚唐開始普及

  • 發佈時間:2014-10-19 13:25:0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南昌10月19日電(記者袁慧晶 張卉)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景德鎮南窯學術研討會上獲悉,作為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長的唐代龍窯遺跡,景德鎮南窯不僅填補了景德鎮瓷器燒造窯爐形制最早形態的空白,更為研究唐代手工制瓷業和青釉瓷的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物證。

  作為此間舉辦的第十一屆景德鎮瓷博會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景德鎮南窯學術研討會吸引了50余名全國考古、文博專家與會。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秦大樹認為,現有的南窯遺址成果有兩大意義。一是揭開了晚唐時期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神秘面紗,如3萬平方米的窯山發現的12條扇形分佈的龍窯,是迄今發現的窯爐分佈最密集、佈局最規律、瓷業生産組織最嚴密的唐代窯場。“假設6條龍窯在同時燒,窯場的人員規模可能達到上千人。而唐代的制瓷業生産在考古發現和史料文獻中幾乎未有過記載。”

  二是證明了瓷器在中國的普及是從晚唐開始:已發掘的單條龍窯一週就可生産幾萬件瓷器,這需要龐大的內銷來消化産品。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説,他們在上海青龍鎮遺址中發現了一些可能是景德鎮南窯生産的瓷拍鼓,而青龍鎮遺址被初步判斷為唐代的商貿遺址,這説明晚唐時期的南窯有可能已經開始生産外銷瓷。

  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景德鎮陶瓷學院古陶瓷研究中心、景德鎮古陶瓷檢測研究中心帶來了最新科研成果。出土青瓷的比對數據顯示,南窯至少和越窯、長沙窯、洪洲窯、魯山窯存在一定關聯性。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認為:“唐代中期以後,中國的經濟政治中心逐漸南移,帶來了經濟社會各方面的變化。南窯的窯業生産博採眾長,勇於創新,正是體現了一種包容性、開創性兼具的社會文化。”

  此前,景德鎮唐代南窯遺址考古發掘被評為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考古研究表明,南窯燒造始於中唐,興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燒造歷史。但在南窯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淵源、出土標本和燒造技藝特色等諸多方面,仍有很多未解之謎,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論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