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銀行理財“潮漲潮落”難再現

  • 發佈時間:2014-10-20 05:34:02  來源:山西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9月末,銀行理財市場以往“季末效應”的高收益産品並未出現。9月12日,銀監會等三部委聯合發佈《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 《通知》),不僅設定了3%的月末存款偏離度標準,並嚴禁商業銀行通過高息攬儲、非法返利等手段對存款“衝時點”,明令禁止八類違規吸存模式,其中就包括“理財産品倒存”。如今,《通知》下發一月有餘,記者走訪了部分銀行,感受到銀行理財“季末效應”已成過去。

  10月11日,在位於太原府西街的興業銀行,記者注意到,49天和63天期限的理財産品年化收益分別為5.5%和5.6%,跟9月底相比,收益率非但未降低,反倒有了0.1%的小幅上漲。在新建北路的光大銀行,半年期和9個月期限的理財産品收益分別為5.7%和5.8%,跟上月底基本持平。

  以往利用理財産品倒存,是商業銀行在月末、季末“衝時點”的常用手段。從具體表現來看,一般是將大量理財産品到期日控制在每季度的最後幾天,並且通過拉長下期新産品的續買時間,從而使得到期産品以存款的方式存在銀行的賬面上,形成存款“虛高”。

  記者走訪發現,相比以往,近期銀行理財走勢保持高位平穩態勢。華夏銀行太原分行一位理財經理介紹,此次監管部門提出存款偏離度指標要求後,對銀行理財市場的最大影響或在於使銀行理財産品的到期時間設計更為靈活,季末到期集中度下降。銀行攬儲壓力便被分解到了平時,銀行理財産品發行節奏將更趨平穩。

  受監管層叫停“衝時點”政策的影響,理財收益上漲今後或許會成為常態,而不是按照季末季初規律出現“潮漲潮落”。對於廣大投資者而言,今後或許不用專門等待季末、年末的“時點效應”,而在平時就能享受到這一政策紅利。然而,人們在享受紅利的同時,銀行成本壓力加大。

  有股份制銀行員工表示:“在銀行存款需求無法降低的情況下,拉存款行為將從月末時點變為更加日常化的行為。理財産品具備吸納存款的功用,原來月末、季末突擊發行産品和到期産品的做法,將可能提前至下旬甚至月中就開始。我們的壓力加大了。”

  業內人士分析,為了滿足存款偏離度指標,銀行一方面可以提前發行保本型理財産品,拉高日均存款,短期來看,保本型理財産品的收益趨勢往上走的概率很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合理安排表外理財産品的到期、發行時間,提升日均存款餘額,同時在達標的範圍內安排産品季度末到期、發行。

  事實上,受監管環境的日趨嚴格以及網際網路金融快速崛起的影響,銀行理財業務爆髮式增長所依賴的制度紅利已基本釋放完畢。專家認為,當前環境下要實現長期健康發展,“代客理財”、回歸本源才是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根本。

  本報記者楊繼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