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青山綠水繞新村

  • 發佈時間:2014-10-15 05:29:2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大力推行農村清潔工程,努力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並且把農村環境整治與現代農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確保南水北調中線水質安全的同時,提高了水源區農業發展水準,改善了農村環境,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清潔家園——

  村容煥然一新

  記者走進陜西漢中市南鄭縣陽春鎮徐廟村,整個村莊乾淨、整潔、有序。房屋一律白墻黛瓦,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戶門口,路兩邊種著桂花、紫薇、丁香等。

  陽春鎮黨委書記饒慶告訴記者,為了解決農村環境問題,他們實行統一改廚、改廁、改圈,改造污水管網,房前屋後的排水溝和廁所都安裝了蓋板,並對垃圾集中收集處理,新建一座垃圾轉机站和垃圾房,安裝了果皮箱,還成立了村環衛隊打掃衛生。

  經過整治,農村居民居住環境有了很大改善,村裏原來臭氣四溢、垃圾成山的污水坑,如今變成了村裏人的休閒文化廣場。現在,村裏的大人小孩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基本能做到村裏白色垃圾不落地。

  漢中市是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為了解決農村垃圾污水隨意排放對漢江水質造成污染的問題,該市推行農村清潔工程,精心篩選了500個村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徐廟村就是漢中市農村清潔工程重點示範村之一。現在,漢中市基本實現了農村環境的凈化、綠化、硬化、美化和亮化,全市40多萬農戶基本過上了“走水泥路、喝自來水、住磚瓦房、用衛生廁、取清潔能”的生活。

  對於以糧食生産為主導産業的農村來説,秸稈亂堆亂放是造成農村環境臟亂差的重要原因。然而,記者在南鄭縣徐廟村看到,正在田間收穫水稻的農民把秸稈整齊地堆放在地頭。

  南鄭縣副縣長徐紹銘告訴記者,南鄭縣90%以上的秸稈都被迴圈利用,一部分秸稈粉碎還田,一部分做包裝材料廠原料,還有部分秸稈用做人工食用菌培基、養殖飼料和草簾等建築材料。為了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準,縣財政每年拿出400余萬元,發展秸稈經濟,推動秸稈利用向秸稈經營轉變。

  南鄭縣先後扶持建立濂水鎮草編、旭東農林秸稈廢物回收等秸稈利用專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10家,鼓勵鎮、村、企業和農戶建立秸稈收儲網點50個,發展草簾編織大戶300多家,年加工草製品2000多萬件,産值4000萬元,還成功引進2家秸稈綜合利用企業,預計年利用秸稈4萬噸。

  “現在,我們縣基本實現了秸稈的可迴圈利用,改善了農村環境,拓展了農業發展空間,為農民找到了新的就業渠道。”徐紹銘説。

  清潔田園——

  面源污染減少

  農業面源污染是農村環境整治的重點,是確保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水質安全的重要舉措。水源區把農村環境整治與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改善農村環境的同時,提高農業發展水準,提高農民生活品質。

  河南西峽縣五里橋鎮黃獅村位於丹江重要支流鸛河邊上,村裏對小廁所、小豬舍、小柴堆、小門樓統一拆除、統一建設,對農村垃圾統一收集、統一處理,並建設了一個5畝地的生態濕地公園集中處理污水,處理後的污水直接用來澆地。現在,村裏道路兩旁、房前屋後種著花草樹木,綠化率達到40%。

  黃獅村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注重發展農村支柱産業。全村有720戶2760人,耕地面積3900畝,人工種植獼猴桃3390畝,成為全村的主導産業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産業。果園規劃整齊,獼猴桃樹上挂滿了纍纍果實。為了防止農業面源污染,果園採用“果、沼、牧”的迴圈模式,在地頭每隔2米遠左右建一個沼液池,使用有機肥,生産出的獼猴桃綠色、無污染。

  為了美化田園,村里加強果園路網、林網、水網、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硬化生産道路、綠化環線道路、打機井、修灌溉渠、實施節水灌溉技術,形成了引水自流灌溉與抽水節水灌溉相結合、田間規範套種與路網、林網相輝映的生産格局,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記者在獼猴桃園裏遇到正在侍弄果樹的楊國朝夫婦,楊國朝告訴記者,他們家種了5畝多獼猴桃,一年僅獼猴桃一項收入9萬多元。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水源地為了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普遍圍繞水質保護調整種養業結構,發展生態迴圈農業。

  陜西南鄭縣對全縣畜禽養殖場建設進行了佈局規劃,依法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創建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全縣累計創建省、市、縣畜禽養殖示範場14個,建成畜禽大型沼氣池5個、中型沼氣池8個,將養殖場糞污經無害化處理後,供果、茶、菜園等使用,有效地消納畜禽養殖固體廢物和污水,提高資源利用率,形成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增長的良好效果。

  湖北十堰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為了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十堰市集中解決污水處理。神定河上游有20多戶農家樂,餐飲污水均直排入河,嚴重污染河流。

  去年,神定河白二河逸景園農家樂自己投資2萬元,政府投資6萬元,安裝了新型高效污水處理設備,日處理污水100噸。目前,神定河上游的農家樂基本都建設了簡易污水處理工程,有的採用設備治污,有的採用濕地治污,經過處理的污水達到國家排放標準。

  站在神定河上游岸邊,農家樂掩映在茂密的樹林中,清清的河水從山澗緩緩流下,一路歡歌流向丹江口水庫。

  清潔水源——

  建起生態屏障

  現在水源區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丹江口水庫庫周生態隔離帶以及輸水幹渠兩側生態走廊的建設,為水源區水質保護建起生態屏障,更為農村經濟發展建起生態屏障。

  記者在漢江發源地陜西秦巴山區採訪時,正逢雨季,遠山如黛,近水含煙。秦巴山區水土流失嚴重,漢江水常常挾泥帶沙滾滾而下,不但使河道和水庫淤積,而且將一些污染物帶入河道。安康市在治理水土流失的過程中,注重與種植業結構調整、生態移民統籌起來考慮,逐步將依賴坡耕地生産的農民搬出深山,從根本上恢復山區植被。同時,安康市在山腳緩坡區建設高標準梯田,在山腰退耕發展板栗、核桃等經濟作物,增加了農民收入。據初步統計,水土保持項目實施後,安康市帶動7萬餘人實現脫貧。

  站在湖北丹江口大壩,向四週遠眺,群山起起伏伏,樹木鬱鬱蔥蔥。丹江口庫區人多地少,據不完全統計,僅庫周1公里範圍內就有居住人口29萬人、耕地36.7萬畝,大量生産生活用水直接影響水質安全。據了解,目前丹江口庫區正在庫周1公里範圍內建設環庫生態隔離帶,開展人工造林、森林撫育、封山育林,建設圍村圍鎮防護林,並在保護區其他耕地上發展綠色高效農業和規模化畜禽養殖業,從根本上解決庫周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南水北調中線輸水總幹渠全長1432公里,穿越河南、河北等糧食主産區,農業面源污染可能帶來水質安全隱患。據了解,目前幹渠兩側正在建設30至60米的防護林,形成綠色生態走廊,促進總幹渠兩側種養殖業結構調整,減少農藥化肥使用和畜禽糞便排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