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産經 > 環保 > 正文

字號:  

秸稈焚燒成今秋霧霾提早到主因 治霾之路仍艱巨

  • 發佈時間:2014-10-13 08:56:14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馬巾坷

  金秋到來,人們都期待秋高氣爽,但節後首個工作日,中東部多地處在一片灰濛濛中,久違的霧霾再次露面。10月8日晚上,罕見的月全食在全國上演,但因霧霾天氣,北京、太原、天津、濟南等城市都無法觀測到完整的“紅月亮”。即使觀測到了,“紅月亮”也變成了“黃月亮”。據氣象局消息,中東部地區的霧霾從10月8日晚持續到11日。入秋沒多久,霧霾就不請自來了。

  氣象專家認為,本次污染具有上升速度快、污染濃度高、影響範圍廣等特點。根據10月9日5時的氣象觀測圖,京津冀全境能見度幾乎都小于1公里。中國氣象局京津冀環境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廖曉農稱,無風、高濕、秸稈焚燒是今秋霧霾“提早報到”的主要原因。顯然,治霾之路仍然艱巨。

  多地發佈霾預警,北京更是預警信號跳級,直接發佈下半年首個重污染黃色預警。在北京備戰南美超級杯的巴西球星們,也紛紛“吐槽”北京的霧霾天氣,稱被霧霾“撂倒”。

  這場霧霾讓人們回憶起過去兩年秋冬“霧霾滔天”的日子,今年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這種長時間持續的霧霾未來常態化是有可能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分析,中國北方地區的大氣環流趨勢顯示,促進擴散的冬季西北風減弱,隨著污染物排放累積,當與氣象條件臨界點重合時,霧霾會爆發。

  此次霧霾形成的原因,首先是氣象條件不利於污染物擴散。其次,近期特殊的污染源排放也是本次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環保部衛星遙感監測顯示,北方地區逐漸進入秋收時節,國慶節部分省(區、市)秸稈焚燒集中。早在今年6月夏收時節,在天津、河北、山東、山西轄區範圍內,遙感設備就監測到400多個火點,當時北京秸稈焚燒“零火點”。

  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介紹,秸稈焚燒是本次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北京市農業局能源生態處處長王宇介紹,焚燒小麥和玉米等農作物植物秸稈會産生大量污染物質。這種本可人為減少的“特殊污染源”,加重了此次籠罩在京津冀上空的霧霾。

  “秸稈焚燒,直接排放一次顆粒物,(秸稈焚燒散發的)煙氣含‘有機氣溶膠’,可形成PM2.5。”北京市環保局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協調處處長李立新説。

  新華社發表評論説,過去,這種傳統做法對環境並無明顯影響;而經濟高速發展後,多種污染成因共同促成“複合型霧霾”頻發,是告別“秸稈焚燒”的時候了。

  去年10月,針對治理大氣污染的北京及周邊6省(區、市)協作機制建立,秸稈禁燒被作為各地2014年重點任務之一。但目前看來,防止秸稈焚燒,單純依靠執法並不理想,“以疏為主、疏治結合”才是好政策。

  進入秋冬季節,中國北方燃煤供暖將全面啟動,而春節燃放煙花爆竹的傳統習俗也將考驗中國的治霾力度和成效。

  然而,大氣污染治理並非一朝一夕,治霾形勢依舊嚴峻。當前,環境承載與污染排放失衡。在業內專家看來,這是“資源”和“消費”衝突的延續,體現了“供給”和“需求”的矛盾。

  有調查稱,地方上的環保部門需要向當地政府彙報工作,而不是環保部,其官員任命也不是由環保部決定的,這就為國家環境標準的向下執行造成了障礙。對於標準的執行情況,由於職能設定,環保部唯一能做的只有派出環境監察小組實地調查,不過時間短、任務重,很容易被糊弄。此外,地方環保部門的人員編制往往很緊張,負責環境檢測和執法監管的部門可能只有四五個人,對當地污染源的限制就會力不從心。

  據介紹,秸稈集中化處理,如今已不存在技術難題,額外成本也不高,困難在於收集、運輸、處理。開發綜合利用項目,是防止焚燒的出路。從農耕火種傳統觀念中“焚燒後灰分深翻還田”,到如今“粉碎免耕還田再播種”,是環保意識的逐漸轉變,更是對秸稈多渠道利用的探索。

  李立新介紹,目前農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在研究“京津冀整體秸稈焚燒綜合利用方案”,推動各省(區、市)不斷創新,通過秸稈綜合利用,“疏堵結合”,以杜絕焚燒秸稈。

  根據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國十條”的治霾時間表,到2017年,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將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對於公眾來説,實在太憎恨霧霾天的這種“如期而至”了。為保護大氣環境,公眾應該從我做起,減少開車出行;施工單位和企業要減少排放和揚塵;而有關部門更應加快研究解決辦法,讓神州大地早日告別秸稈焚燒。藍天白雲,真的不該成為“奢侈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