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根治科研腐敗須修補制度短板

  • 發佈時間:2014-10-15 01:00:12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媒體報道,科學技術部黨組近日通報,審計署2012年4月審計發現5所大學7名教授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的問題,目前已有8人被查處。中國科協一項調查顯示,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僅佔約四成。

  網民認為,這一事件凸顯國內科研領域的浮躁之風愈演愈烈,折射出科研經費管理弊端。剷除科研腐敗,不僅要加強資金運用的透明度,更須強化監督管理制度的建設,把科研經費鎖進制度的保險櫃,為科研經費拉起“防腐網”。

  功利怪圈

  就在中紀委公佈大學教授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資金案件的同時,2014年度諾貝爾獎已逐項揭曉。在網民看來,此案暴露出的國內科研領域弄虛作假氾濫,深陷功利怪圈,恰恰解釋了中國科研人員為何久與諾獎無緣。

  “一個社會如果連搞科研的知識分子都逃脫不了金錢的誘惑,這是多麼的可悲!教授、院士都忙著騙取國家錢財去了,也就難怪中國的科學家得不到諾貝爾獎了。”網民“老徐時評”説。

  管理弊端

  網民稱,科研經費監管不力、使用不透明、缺乏審計等問題相當突出,折射出制度監管的短板。

  “多行不義必自斃。科技投入是風險投資,一般很難查,這些被查出的都是太倡狂的一小撮。如果不徹底改變目前這種科技管理、分配、評審體制現狀,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網民“陳培雄微網志”寫道。

  網民“高斌”指出,相比歐美,我們在科研管理環節卻顯得過於粗放。一些重大科研項目是由政府部門來管理的,但政府部門需要該領域內的權威來制定項目指南,這也使得評審專家有機會尋租或“自話自説”,很容易造成評審者、申請者和評估者的身份重合。另外,我國科研領域存在明顯的多頭申請、重復資助等現象,一些所謂的權威專家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導致科研項目申請虛假承諾、預算交叉屢見不鮮。

  亡羊補牢

  “出現了科研腐敗現象,不僅要查明真相,更要做到‘亡羊補牢’。”網民“黃多多”認為,應加強對項目經費的監管。經費用在了哪、用了多少、怎麼用的,這些都應該得到有效的監督。“當資金運用越來越透明,科研腐敗就越缺乏滋生的土壤”。

  此外,網民“劉武俊”建議,必須強化監督管理制度的建設,把科研經費鎖進制度的保險櫃,為科研經費拉起“防腐網”。強化科研經費的資金監管,建立科研信用“黑名單”制度。科研機構和有關部門加大對科研經費的監管審查力度,力求每一筆經費的用途和去向都審查清楚,同時加大對課題負責人濫用和挪用科研經費的問責力度。(記者 張小潔 整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