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改變科研經費重立項輕監管現狀

  • 發佈時間:2014-10-13 05:32:20  來源:寧波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淩 波

  科技部通報了有關國家科研經費和項目管理方面的問題,涉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潘綏銘等5所大學的7名教授,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10月11日《北京青年報》)。

  近年來,科研腐敗案件時有曝出,一些學術權威也因“問題科研經費”不斷牽涉其中。但筆者以為,科研經費管理使用混亂,不能簡單歸咎於某所高校或某位教授,而應深究背後的體制問題。

  事實上,科研腐敗在課題立項的源頭上就已經埋下了伏筆。在現有管理體系中,科研項目立項意味著獲得大筆經費,能拿到科研課題的幾乎是有關係的。一些地方領導為謀求政績,大力支援高校搞科研項目。一方出錢給項目,一方搞包裝造聲勢,最終“互利共贏”。部分科研人員拿了課題,根本沒時間也沒精力做,往往轉包給別人。轉包給誰,裏面大有文章。實際上是在權力尋租下,形成了立項、申報、研究、結題整個過程的利益鏈條。

  其次,科研經費存在多頭管理,各個部門都在設,很容易脫離監管。這些部門既是科研經費的發放者,又是科研項目的審批者,掌握科研經費的“生殺大權”,高校等科研機構要想拿到經費就必須與他們搞好關係,“跑部錢進”因此層出不窮,甚至不乏有人專門跑項目,然後領取回扣。各種“跑冒滴漏”、弄虛作假現象因此應運而生。

  再者,除了自上而下的抽查有一定威懾力,高校內部對科研經費的使用監管基本上是空白,而課題成果的驗收環節也存在“放水”和“淡化”現象。在“經費包乾”的鬆散管理中,大量經費並未用於科研,而是被吃喝玩樂,甚至中飽私囊了。據統計,2013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1847億元,但有研究稱,真正用到科研的只有四成。

  科研經費亂象不僅造成財政資金的鉅額浪費,也使得科研成果品質縮水,備受社會詬病。遏制科研經費亂象,亟待改變當前重立項輕監管現狀,把以前的事前管理變為過程管理,改變“只管撥錢,不管效果”的做法,對其管理和使用建立全程監管機制。同時,應整合教育、科技、財政、審計等部門力量,建立科研經費績效評價體系,公開支出細目,確保科研經費公開、透明、高效使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