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尋找技術創新好模式

  • 發佈時間:2014-10-09 01:29:15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話對象小檔案:

  王學海,武漢大學企業管理博士。全國青聯委員,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理事,湖北省政協委員,湖北省工商聯副主席,湖北省企業家協會副會長,湖北省醫藥行業協會會長。王學海自2006年擔任人福醫藥集團董事長,被譽為"國內上市公司最年輕的董事長"。

  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生命源泉,然而,創新並不會憑空出現,選擇一種能夠持續産生效益的創新模式則顯得至關重要。技術創新有哪些模式?作為一個企業決策者,如何為企業尋找合適的技術創新模式?帶著這些問題,中華工商時報記者來到位於武漢光谷生物城,採訪了王學海這個"國內上市公司最年輕的董事長"。

  科技創新應以企業為主導

  中華工商時報:目前你常見的技術創新有哪些模式?

  王學海:技術創新首先應該是原創型的企業家創新,這種創新模式一般容易出現在小企業。比如美國有非常好的風險投資機制,鼓勵異想天開的想法,很偉大的東西恰恰都是一些草根做出來的;企業發展大了以後,自身形成一套完備規範的創新機制,就有了自主創新的能力;另外,很多國家的政府主導了國家産業技術戰略、産業集群創新。

  中華工商時報:企業進行技術創新都有適合自己的特定模式嗎?

  王學海:首先我們現在講技術創新,很少有單一的一種模式,需要協同創新。談起科技創新主體,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科研院所。國內有很多公立的科研院所,每年國家都有大量的投入,設備水準、專家水準都很高,是原創性成果的發源地。但是科研院所的問題在於離市場比較遠,産業化難度比較大。企業有一個好處就是離市場很近。

  中華工商時報:如何把這兩個更好地嫁接?

  王學海:我認為這兩者不是簡單的替代關係,而是協同關係。不要現在一提"以企業為主體創新",好像意思就是不讓科研院所創新了。但是在協同關係中,確實又有一個誰來主導的問題,誰是主體地位?這一點我們要先弄明白。

  中華工商時報:現在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在提創新主體,你認為誰應該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

  王學海:這一輪改革之前,我們更多的做法還是科研院所的成果出來了以後,等著企業來買。導致很多科研院所的成果出來以後,無法推到市場上去,只能躺在櫃子裏睡大覺。現在改革的方向應該是以企業作為主體,企業基於市場需求去創新,主動去找科研院所合作。

  中華工商時報:以企業為創新主體有哪些好處?現在是否做到了以企業為創新主體?

  王學海:我們還沒有真正建立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機制,更多還停留在口號上。國家每年的科研經費很少是投給企業的。大部分資金投給了科研院所。湖北省委書記在我們這裡調研,我跟他講,假如你給我5000萬科研資金,我將3000萬-4000萬給了科研院所,但是經過我的手給,比經過你的手給,效率會更高。我給科研院所科研經費會從是否有産業化可能,是否有市場需求考慮,並且要考核他、監督他;其次,設立成果轉化機制,儘快轉化成生産力。但是目前這個體系還沒有形成。

  中華工商時報:以企業為主導進行技術創新,政府需要做什麼呢?

  王學海:國家資源畢竟是有限的,我曾經認為政府就不應該干預企業的經營,應該讓企業自主創新。我去考察了一些國家和地區,發現資本主義國家很注重政府的引導作用,特別是在一些科技領域和關鍵項目,給予很大的政府資金補助。但是政府支援企業創新需要形成良性的引導機制,比如我們的科研經費投入還是不夠,並且沒有集中精力投入。從中央到省到市,撒胡椒面兒似的,每個企業給一點,但都起不到關鍵性作用。

  協同創新需要開放心態

  中華工商時報:在進行技術創新時,企業決策者需要注意什麼?

  王學海:加強協同創新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要自己關著門去做,用對全世界開放的心態進行科技創新,否則容易出現閉門造車走冤枉路的情況。

  中華工商時報:以前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

  王學海:是的。我曾經碰到過從美國回來的一個科學家,他問我,你們企業現在在幹什麼?我很自豪地告訴他,我們正在做的一個新藥項目,他聽了我的回答後很詫異地説,我們研究所幾年前就做出來了,你們還在做?就像剛才我説的,人家都在用電腦了,我們還在算1加1等於2,而且自己竟然還自得其樂:哇,我們發現了1加1等於2,好偉大!那次對我刺激很大,我們不能關起門來自己創新,不能做井底之蛙,要張開眼睛看看外面在做什麼。

  中華工商時報:怎樣才能了解所有的資訊呢?

  王學海:我們現在建立了很強大的資訊中心,國內一些重要的科研院所,我們都會定期去拜訪,了解他們在做什麼成果,了解我們需要的産品他們是否能做得出來,包括對他們的成果儘早介入。

  中華工商時報:為什麼要儘早介入?王學海:儘早介入是非常重要的。過去,我們買的有些科研院所的成果,在實驗室結果還不錯,但是在做的過程中太痛苦了。因為成果已經成型,有的甚至已經拿到了臨床批件,結果到我們這兒規模化生産就不合理了。我們要是從頭來改,就很難了。如果我們提前三年在實驗室階段就介入了,那時候雙方一起做就會少走很多彎路,少付出很多成本,提高效率。用開放的心態,就會産生共贏的局面。

  選擇創新模式應量體裁衣

  中華工商時報:如何正確選擇適合自己企業的創新模式?

  王學海:每個企業都要了解自己的資源和優勢,首先要明確自己在産業鏈上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大企業的産業鏈在最頂端,多貴都能買得起。我們算中等企業,把自己定位為成果轉化平臺。像國藥和華潤這樣的央企是直接買企業,我們還處於買産品的階段。

  中華工商時報:企業在選擇創新模式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是否可以給一些建議?

  王學海:企業在選擇一種模式進行創新的時候,最重要還是搞清楚自己的定位,自己在整個産業鏈中的定位要非常明確。你的企業不一定是全産業鏈覆蓋,但是你一定要在某個方面做得很強,不僅僅因為這樣你會很有競爭優勢和競爭地位,更重要的是別人也會來找你。你有梧桐樹自然引來金鳳凰。

  以創新驅動企業發展,創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成功的不二法門,而適合自己的好的創新模式是企業能夠持續擁有創新能力的保證。在王學海眼裏,正確定位、保持開放、協同創新、機制引導都是形成良好創新模式的關鍵,使企業能夠從創新投入中取得創新收益,使企業進入良性迴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