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看重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 發佈時間:2014-09-12 01:00:4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大牛媽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2年12月底,我帶著兒子方雨去往美國,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我們去的地方是位於美國中部的密蘇裏州哥倫比亞市,這是一個常住人口只有10萬的小城,城市中心區只有一條主街,因此多年來中國學生們喜歡戲稱它為“哥村”。

  “哥村”人雖少,卻風景優美,並有悠久的歷史,坐落於此的密蘇裏大學成立於1893年,密蘇裏大學的學生超過3萬人,因此整個“哥村”的脈搏是隨著大學起伏的———開學時,人聲鼎沸,充滿青春活力,到了寒暑假,城中白天則空空蕩蕩。

  方雨到美國時已經5歲7個月,密蘇裏州要求在秋季入學日(一般是8月20日左右)年滿5周歲的兒童可以入讀小學,方雨年齡符合入學要求。美國對於外國孩子上學是沒有額外規定的,如果要上公立學校,就跟本國孩子一樣就近入學,並且公立學校對於外國孩子也是完全免費的。

  體驗美式錶格文化

  我在網上查詢哥村的公立學校劃片,得知我們住的地方屬於一家“李小學”(L eeE lem entarySchool)的學區,所以等到聖誕假期結束後的1月初,就帶著方雨去學校報名了。

  進入教學樓,一樓正對門的是學校秘書室,這裡可以説是學校的功能中心,填寫各種表格,上交各種資料,孩子們的課間廣播,家長提前接孩子等候,都在這間不大的屋子裏。秘書是位和藹的中年女士,她聽了我的情況,告訴我要準備如下資料:孩子及家長的護照,入境表格,大學給我的邀請信,我在大學註冊後學院給開的證明信,房租合同(證明我們住在本學區),以及孩子的免疫接種證明。秘書複印了我帶去的資料,説孩子補種了疫苗後,下週一就可以來上學了,整個過程不過幾分鐘。

  方雨的免疫接種本出國前已經拿到北京的出入境檢疫局換成了國際版,每一項疫苗都有中英文標注。一般中國孩子去美國都需要補種疫苗。“李小學”的護士也是位和氣的中年女士,大概因為經常要跟孩子溝通,她講話格外溫柔耐心。她告訴我方雨需要補種三針疫苗,在便條紙上給我寫下本城免疫接種站的地址,還特別叮囑我,我們購買的是國際旅行健康險,這不算美國的醫療保險,所以繳費時要説自己無保險,費用會低很多。多虧她的提醒,後來我帶方雨去打針,因為沒有保險,三針一共45美元。如果有保險,三針要花200多美元。

  去學校報名,帶去的東西雖少,拿回家的可是厚厚一沓。其中有學校的各種介紹資料,歷史、特色、學期內活動的宣傳頁、課程表、上學要帶物品清單等。還有關於孩子健康狀況的調查表,既往病史、過敏史等都要填,特別是過敏史,美國過敏的孩子比較多,表格上要寫明孩子對什麼過敏,一旦發生過敏會出現什麼症狀等。學校發校園餐的時候,絕不會給孩子吃令他過敏的食物。如果發生過敏,護士依據表格內容會更清楚孩子有什麼表現,以便應急處理。

  剛去美國就聽説他們的表格文化,做什麼事動不動就填一大堆表,繁瑣複雜,一開始中國人難免不習慣,但細想想日後若發生什麼問題,這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扯皮,所謂先小人後君子,白紙黑字好説話是也。

  親身感受“孩子的天堂”

  都説美國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地獄”,説法誇張了些,但意思沒錯,美國是一個對孩子非常好的國家,普通民眾對孩子總是十分友善。而政府的政策也是非常優待孩子,哪怕是外國人的孩子。比如外國孩子上公立學校免費。因為我的獎學金低於政府規定的家庭收入線,所以方雨在學校的校園餐也是免費的。校園餐一個月總價大概80美元,並不算便宜,據我觀察,有不少孩子帶便當上學,大概因為家長覺得校園餐相對貴而且營養不夠豐富吧。

  孩子受優待的第二個表現是,方雨跟美國孩子一樣,也可以乘坐免費的校車。大大笨笨的黃巴士,總是由一個和藹可親的老爺爺開著,每天早上到家附近的停靠點接孩子,下午放學後再把孩子放在這個地方。校車司機總是熱情地跟孩子説早上好和再見,還經常會調侃幾句“小夥子過得怎樣”“髮型不錯”之類。有一次我晚了一點下樓,校車司機把方雨送到站時沒有看到我,就帶著他繼續去送別的孩子,然後又兜回來送到站。我沒接到孩子,給校車公司打電話詢問,他們聯繫了司機後説明原因,反倒讓我十分不好意思。

  外國孩子在美國可以享受到的第三個好處就是ELL課了。ELL是“英語語言學習者”的英文縮寫,所有母語非英語的孩子都可以免費上這個課,由擁有專門資質的老師授課,教孩子英語發音、認讀等,以便他們儘快適應美國的學習環境。方雨剛去美國的時候只會説幾個簡單的英文單詞,起初上課完全聽不懂,有了問題也不會説,一下子變成“聾啞人”,情緒很低落。在E L L老師的幫助下,他用了大概三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基本聽懂老師講課了。我們在美國的第二個學期,由於哥倫比亞市教育預算調整,“李小學”的E L L課取消了,市教育局將“李小學”的外國孩子,都調配到了附近兩所保留ELL課的學校。保留ELL課的是該市規模較大教育品質相對更好的公立校。

  一個令我感動的細節是,為了讓方雨和另一個孩子去新學校上學,教育部門專門調整了校車線路,大大的黃巴士每天繞一大圈來接送這兩個中國孩子。美國有句俗語説:不知道哪輛校車裏坐著未來的總統。所有的孩子不分種族貧富信仰等,只要上學,就享有坐校車的權利。

  十幾項考評內容不涉及學習成績

  五歲的孩子在美國讀的不是一年級,而是學前班,英文叫K indergarten,我們中國人學的英式英語裏,K indergarten是幼兒園的意思,但在美國,它的意思是學前班,是設在小學裏的。真正的幼兒園在美國叫Pre-school,直譯過來反倒是“學前班”。這是一個有意思的錯位。美國的幼兒園不屬於公立教育,收費相當貴,即便在哥村這樣的小城市一個月也要七八百甚至上千美元。方雨去了就能上學,節省了一筆不小的學費。

  K indergarten,即學前班是幼兒園到學校的過度,孩子們每天還有午睡,可以帶零食去學校和大家分享,所謂的上課更多的是做遊戲、聽故事、做手工等,此外就是教一點認讀和數學。美國的公立小學,數學教育是非常簡單的,方雨第二學期上了一年級,數學也不過是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和認一些圖形等。我感覺美國的教育並不重視數學,有個笑話講,讓美國成年人做三道100以內的加減法心算,會難倒99%的人,我覺得這很有可能,因為有位化學系中國學者跟我説,她的導師是美國科學院院士,都不能做好100以內的加減法心算。

  美國的策略是讓愛學習數學的天才去學數學,至於其他人,有計算器啊。美國是個非常重視讀寫的國家,小孩子從一年級就要求每週完成閱讀作業,年級越高,閱讀量越大,同時一年級開始就要寫簡單的作文。美國孩子熱衷學的法學、金融、工商管理等科目,都需要良好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至於説美國學校作業少,確實如此。方雨一年級的作業,一星期就兩張紙,寫五個單詞,讀兩本書,再來幾道數學題。但就我所知,美國好的私立學校,作業也是很多的,尤其到了高中,一天做兩三個小時是常事。任何精英教育都是有代價的,讓你天天玩,還能什麼知識都學好,除了天才,一般人不可能做到。但美國有一點比較好,他們是循序漸進,對於低年級的孩子,課業負擔的確非常輕,孩子每學期發一張考評表,上面有十幾項考評內容,每個星期拿回家給家長簽字,老師在這十幾個方面評價孩子錶現,好的是對勾,不好的劃橫線。這十幾項全部是行為評價,包括“保持工作區域清潔”“第一時間聽從指令”“讓他人不受干擾地工作”等,沒有一項學習成績評價。在老師看來,對於小學生,重要的是讓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美國的孩子到了高中,甚至大學,心智成熟、身體強健了以後才玩命學習。而我們往往給年幼的孩子太多課業重擔,讓他們變成近視眼、小胖墩或豆芽菜,高中之前恨不得學傻學殘,到了上大學成年了,該學習的時候,孩子們卻放羊了,開始打遊戲翹課浪費大好青春。這就是“贏在起跑線”,卻輸掉了比賽。

  值得記住的“三條金科玉律”

  方雨的學校有三條金科玉律:第一不許隨便碰別人的身體,群體遊戲時除外;第二不許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第三在教學樓裏不許跑,只能走。這三點令我感觸非常深。第一點不碰身體,其實是劃分一個“我”和“你”的界限,我不能隨便碰別人的身體,同時我的身體別人也不能隨便碰,這既為孩子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同時也避免了孩子在無知的情況下遭受身體侵害。第二點不喧嘩,這恐怕是我心目中中美最大差異,美國的商場內,哪怕有一百個人同時買東西,聽上去也相當安靜,大家一般都用只能讓第二個人聽見的聲音説話,這個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因為在公共場合喧嘩,侵害了別人希望清凈的權利。噪音對別人是一種侵犯,某種意義上跟未經同意觸碰別人身體是一樣的。在方雨的學校,課間休息時,走廊裏聽不到孩子打鬧尖叫的聲音,一開始我還有點不習慣,不過時間長了很容易發現,平和説話的孩子,的確顯得更成熟有禮。至於第三點,在室內亂跑亂撞除了表現得沒有教養,更大的壞處是容易受傷,特別是在兒童密集的學校。方雨的學校裏,只要有孩子在走廊裏跑跑跳跳,無論哪個老師看見,都會立刻溫和但堅定地制止,只能走,不能跑。

  在美國一年的時間匆匆過去,孩子除了英語,文化課並沒有學到太多,但他由此接觸到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這一年,孩子是快樂的,更是健康的。這一年對美國教育體系的管中窺豹,的確讓作為家長的我得到許多啟發。希望在以後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能夠取長補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