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7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百年老店再發新枝

  • 發佈時間:2014-08-15 02:12:09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京城百姓常到哪兒買點心?“北京稻香村”!從1984年複業到今天,憑著小小的點心,在第六代掌門人畢國才帶領下,北京稻香村做到了52億元的銷售額。國家限制“三公”消費使得北京稻香村的團購業務大受影響。下一個30年該怎麼走,是迫切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北京稻香村已開始為變革與創新做準備:專門針對年輕人開發早餐産品、準備在天貓開旗艦店。

  京華時報記者胡笑紅

  □北京稻香村大事記

  ■1895年

  郭玉生南稻北耕,在前門外觀音寺開設“稻香村南貨店”。

  ■1984年

  成立“北京稻香村南味食品店”。

  ■1994年

  成立“北京稻香村食品集團”。

  ■2005年

  改制後成立“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責任公司”。

  ■2006年

  被商務部認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

  ■2006年

  在全國傳統糕點行業率先通過了國際標準化委員會頒布的最新標準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

  ■2008年

  北京奧運會月餅、速凍水餃、餛飩唯一供應商。

  ■2013年1月

  正式發佈和啟用“三禾”防偽標識。

  ■2013年2月28日

  北京稻香村連續五年蟬聯北京十大商業品牌金獎。

  ■2014年5月

  獲評首批“北京老字號”。

  □企業歷程

  8萬借款百年老字號複業

  1984年1月22日,寒風凜冽中,東四北大街的一家店舖前,一條隊伍蜿蜒出大門,甩到街邊。這是30年前北京稻香村複業以後第一家連鎖店開業的場景。

  如今,30年過去,北京稻香村已擁有150家連鎖店,以及佔地面積200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的食品生産基地,成為大型綜合性食品工商企業。

  和大多數老字號一樣,北京稻香村歲月變遷不斷地被講述、傳播。

  1895年,掌握稻香村食品製作絕技並有經營謀略的金陵人郭玉生,帶著幾個夥計來到北京,在前門外觀音寺(現大柵欄西街)打出了“稻香村南貨店”的字號,南店北開,前店後廠。魯迅先生曾經常光顧,《魯迅日記》中多有記載。只可惜後來因故歇業。

  直到1984年,稻香村的傳承人劉振英憑藉北新橋街道資助的8萬元“創業金”和一個100平方米的破舊廠房恢復生産,成立了北京稻香村公司。北京稻香村第一家營業部于當年開張,並創造了那個年代的銷售奇跡:銷售額264萬元,納稅24萬元。

  而畢國才,也正是在北京稻香村複業的第二年被劉振英“挖”來的。家境優越的畢國才學醫出身,其父與劉振英是好朋友。當時北京稻香村硬體設施一般,卻將食品安全擺在首位,劉振英看中了畢國才學醫的身份。

  定向培養緣于一盒火柴

  初到北京稻香村,畢國才做過售貨員,在肉食車間剔過肉,也做過部門經理。

  讓劉振英看中畢國才並且對其定向培養緣于一件小事。在畢國才做業務員的時候,一天劉振英來到他的櫃檯前,拿出一毛錢説:“買一盒火柴。”畢國才跟接待一般顧客一樣,不卑不亢,收了錢,遞給劉振英一盒火柴,又找回8分錢,説:“收1角,找8分,請收好。”多年以後,劉振英説:“這不是一件小事,因為畢國才認識我,他不因為我是領導而討好我,説明這個人沒有沾染社會不良風氣;他在領導面前按規定售貨,説明這個人很有原則性。”

  1986年,畢國才就當上了副總經理,1997年當上總經理。“不過那十幾年我其實就是劉老的學徒。”畢國才説,“師傅沒有太多的文化,對我要求非常嚴格,10多年裏,我曾經三次提出離職,但最終都被師傅留下了。”

  借了8萬億元贖回産權

  1999年,畢國才開始獨立執掌北京稻香村。畢國才提出了“加盟店”的發展思路,並創立了“社區店”模式,這在北京老字號中是首家。到2002年底,稻香村在北京的專賣店接近30家,年銷售額突破6億元。

  此時,1992年入駐北四環小營的生産基地已捉襟見肘了。

  2003年1月29日,北京稻香村最新的食品生産基地在昌平區北七家鎮工業科技園區開工,這也是北京稻香村“二次創業”的重大舉措,該工廠完全按照GMP標準設計,成為全國最大的綜合性食品生産基地。

  2005年,北京稻香村還啟動了一項艱巨的工作:産權改革。當年從北新橋街道借的8萬元借款最終以1億元現金償還。通過轉制,“稻香村食品集團”正式成為“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現如今,北京稻香村除了高管以及員工持股外,集體資産管理協會持有35%股權。“這部分股權將獎勵給優秀員工,以保證企業人才的穩定。”畢國才表示。

  2013年,北京稻香村産品超過600個品種,年營業額首次超過50億元。

  □人物自述

  時刻都在為創新做準備

  現在到北京稻香村排隊的幾乎都是白頭髮的,其實這是不正常的現象。作為企業的一把手,我沒有未雨綢繆,在這點上我很自責,因為危機來了,企業反應的速度卻慢了很多。

  原來,國家限制“三公”消費,受此影響最大的是團購。以月餅為例,團購量往年要佔北京稻香村總銷量的近40%,去年銷量則大幅下滑。如果一味靠節日市場,企業只有死路一條。下一個30年該怎麼走,是今天北京稻香村人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讓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在國家反腐倡廉亮劍之際,北京稻香村去年銷售額達到52億元,年招待費卻僅僅十幾萬元。一年365天,我每天晚上都回家吃晚飯,絕不在外應酬,沒有員工知道我的家門。

  “面對、接受、思考、變革”,這是我在公司業務會議上提到次數最多的八個字,因為市場環境和消費者都在不斷對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作為管理者,必須要不斷地面對這種挑戰。

  今年以來,公司經常召開新品、新行銷模式戰略研討會,主動開發新的目標客戶群,如專門針對年輕人開發早餐産品和適合電商銷售的産品。

  可以説,我們時刻都在為變革與創新做準備,從發展戰略到銷售終端,各個環節都在進行思考和嘗試。比如,裝修後重新開張的第十八營業部的店員服裝、店面裝修風格都突破了以往形象;我們正在著力準備在前門恢復老店、在天貓開旗艦店。這可以説是我們在渠道方面的變革與創新。

  當然,我們的變革與創新是有前提的,就是老字號的精髓、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不會變。

  京華十問

  京華時報:1984年,你在哪兒?在做些什麼?

  畢國才:當時在工業企業,做醫務行政。

  京華時報:如果可以穿越時空,你遇見1984年的自己,最想對他説什麼?

  畢國才:我還真想不出説什麼,改行或許是命運的安排,30年的時間培養了對這個企業的情感。

  京華時報:過去30年中,你最想改變的事情或決定是什麼?

  畢國才:轉行後,我學習了10多年,後又做了10多年的管理者,就是希望讓企業穩定發展、不斷提升。

  京華時報:你在過去30年中做過的最了不起的事情是什麼?

  畢國才:過去30年對我的人生來説是個巨大的轉折,造就了我,磨礪了我,成就了今天北京稻香村的事業。

  京華時報:你最欣賞的中國現代企業家是誰?為什麼?

  畢國才:柳傳志。他懂企業,懂政治,他總是善於在不同的環境中讓企業生存下去並獲得很好的發展。

  京華時報:你最希望自己具備的能力或品質是什麼?

  畢國才:師傅當年相馬看中了我,如今除了相馬,我還要花很大精力看員工“賽馬”——培養、選拔年輕骨幹。

  京華時報:企業走到現在,你給自己打多少分?

  畢國才:70分,很多地方有待提高。

  京華時報:你的個人財富有多少?

  畢國才:30年在北京稻香村走過的路程,我心靈積攢的財富遠比我的物質財富多得多。

  京華時報:衡量一個企業家成功與否的標準是什麼?

  畢國才:一個企業是否成功與消費者的口碑是一致的,低頭做事就可以了。

  京華時報:如果重新創業,你現在會選擇什麼領域或項目?

  畢國才:我還是會選很貼近民生的行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