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黑名單觸目驚心 保監會治理亂象大幕拉開
- 發佈時間:2014-08-01 11:22:2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大玩會計遊戲,提交虛假報告;逃避風險監管,遊走灰色地帶;繞開公司治理,轉移數億資金。一向以穩健著稱的保險業卻出現了的一群剽悍的“越線者”。
這些越線行為已經引起了監管層的高度重視。
在最近一次各地保監局一把手內部大會上,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怒斥:“一些保險公司儼然成為控股股東的融資平臺,借助資管通道進行利益輸送、內幕操作等違法違規交易,甚至虛增資本金和償付能力。”在形容一些保險公司眼下存在的風險時,項俊波甚至用到了“打政策擦邊球”、“在刀口上舔血”等詞句。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並非危言聳聽。“所有風險如果疊加在一起,難言一些保險公司不會成為市場風險的最後接棒者,屆時將對整個行業産生傷筋動骨的影響。”
在警示風險之時,行動也已展開。這個夏天,由保監會資金運用部、法規部等組成的多路小分隊,正奔走于浙江、北京等地,調研險企激進擴張背後的隱憂。
一場治理行業亂象的大幕正式拉開。
⊙記者 鮑賢 ○編輯 楓林
一紙監管函,全面暫停所有區域、所有渠道、所有類別的保險及投資新業務——正德人壽近兩個月來所經歷的,是保險監管部門釜底抽薪式的監管升級。
這個夏天,由保監會資金運用部、法規部等組成的多路小分隊,正奔走于浙江、北京等地。一對一、面對面,長達數月的駐點檢查顯示:正德人壽並非挑戰合規經營、挑戰監管底線的孤立樣本。
這些“平臺類保險公司”借助資管通道進行利益輸送、內幕操作等違法違規交易,甚至虛增資本金和償付能力,“動輒幾億元甚至數十億的資金都不知道去哪了。”
當投資藩籬一一破除,保險資金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改革紅利中也愈加活躍,在地産、信託、股權、基礎設施等另類投資的觸角越伸越長。
然而,在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這些投資標的本身就潛藏著下行的風險隱患。期間保險公司任何一道投資、風控環節的不透明、不合規、不作為,都可能會使交叉風險、疊加風險傳遞與加劇,甚至是連鎖反應。
市場人士不禁感嘆:風險一旦擊鼓傳花,難言一些保險機構不會成為市場風險的“接棒者”。是時候拉響行業警報了。
令人觸目驚心的黑名單
在杭州,由保監會資金運用部負責人帶隊的檢查小組,駐紮在信泰人壽已有兩月之久。這家中小險企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在負數徘徊已有時日。圈內甚至傳言,信泰人壽曾將近30億保費當作股東注資資金,試圖矇混過關。
正德人壽、信泰人壽、民生人壽——保監部門手中有這麼一張名單。名單的串成並非偶然。這些上榜險企,存在不同程度的逾矩之舉。
他們或大玩“會計遊戲”,濫用公允價值計量方式,以實現粉飾報表的目的;他們或在認可資産上“大做文章”,將應收保費、企業債券的資産認可比例人為拔高;更甚者,將保險資金“包裝”迂迴為股東資金,實現虛假增資。
不難發現,他們之間存在一個共性——所做一切都是為了虛增償付能力充足率。
何為償付能力充足率?它等於保險公司的實際資本與最低資本的比率,最低償付能力是保險公司在承擔現有負債的基礎上,進一步支援未來發展而建立的預警指標。想提高償付能力充足率,或增加自有實際資本,或降低最低資本的要求。
作為風險防範的“牛鼻子”,償付能力是近年來保險監管的核心。而每季末的償付能力指標,也成了各保險公司能否繼續開展承保及投資業務、開設分支機構的重要尺規。償付能力於各險企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然而,不斷擴張的地域版圖、“瘋”銷的高現金價值保險、踉蹌下跌的股票市場,這些因子匯聚在一起,正不斷“吞噬”著保險公司的資本,導致償付能力充足率節節下滑、突現告急,亟待“輸血”。
資金短缺,向股東伸手要錢,是所有非上市公司最常見、最便捷的融資途徑。但未必每次奏效。“年年虧錢,回回要錢,金額動輒幾億甚至十數億,資本實力再雄厚的股東,也經不起折騰。更何況有些股東自身財力已岌岌可危,哪還顧得上管我們啊。”滬上某中小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的疑問嗤之以鼻。
尋求其他資本補充途徑,也非易事。發行次級債,審批週期不算短,遠水解不了近渴;財務再保險也可調節資本,這一舶來品在國內雖已“陽光化”,但流程也非簡易,再保險公司更不是來者不拒。
情急之下,它們不惜鋌而走險。
保監會最新調查報告顯示,民生人壽在一段時間內向監管部門提交虛假償付能力報告。採取的手段為:對企業債券未區分有無擔保均按照100%確認為認可資産,將賬齡超過一年的應收保費全額確認為認可資産,將分支機構籌備組發生的工資等費用計入其他應收款,並按照80%的比例確認為認可資産等,導致2012年度和2013年第一、二季度虛增認可資産;2012年度償付能力報告明細表中披露的關聯方資訊與實際不符,列示的有關投資資産、認可價值也與實際不符等。
在杭州,由保監會資金運用部負責人帶隊的檢查小組,駐紮在信泰人壽已有兩月之久。這家中小險企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在負數徘徊已有時日。因股東之間長期不睦、派系之爭,導致在增資問題始終無法達成一致。圈內甚至傳言,信泰人壽曾將近30億保費當作股東注資資金,試圖矇混過關。
此等兒戲,豈能逃脫監管“法眼”。記者經證實,保監會正在聯合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對信泰人壽進行審查。一位接近保監會檢查小組的知情人士稱,“信泰人壽在資本運作等方面,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目前正在做檢查結案報告,預計不日內就會向公司宣佈或在行業內部通報。”
沒有人懷疑,保監部門如此密集的實地檢查及史無前例的嚴厲處罰,有敲山震虎之意。這並非危言聳聽。
在最近一次各地保監局一把手內部大會上,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怒斥:一些保險公司儼然成為控股股東的融資平臺,借助資管通道進行利益輸送、內幕操作等違法違規交易,甚至虛增資本金和償付能力。
他在形容一些保險公司眼下存在的風險時,甚至用到了“打政策擦邊球”、“在刀口上舔血”等詞句,足見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儘快解決的迫切性。
激進擴張背後的無畏越線
部分保險公司利用銀行存款抵押的形式,把保險資金轉變成為股東資金,用來虛假增資。“這些保險公司在資金運用上做起文章,利用與股東的關聯交易來套取保險資金,用來補充資本金或其他用途。”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不斷挑戰監管底線的保險公司,並非無知者無畏。
在這些險企眼中,他們的鋌而走險,既迷茫而又無奈:迷茫在於,他們深知“秋後算賬”的代價,卻仍抱著僥倖“飛蛾撲火”;無奈則在於,現有融資渠道主觀上難行,迫使其必須在短時間內找到新“輸血”路徑,不然正常經營就會受限。
避免公司脫離正軌,這不過是明面上的幌子。保監部門的暗訪和檢查,再結合記者的調查了解,在若干保險公司股東及高管層面,暗箱操作、假公濟私、利益輸送之舉已昭然若揭。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保監會在最近一次現場檢查中發現,部分保險公司利用銀行存款抵押的形式,把保險資金轉變成為股東資金,用來虛假增資。“這些保險公司在資金運用上做起文章,利用與股東的關聯交易來套取保險資金,用來補充資本金或其他用途。”
而這絕非個案。隨著監管部門的深入調查,發現個別保險公司的股東或內部控制人,掌控著整個公司的資金運營,侵蝕保險資金利益換取個人利益,表現為利益輸送問題,甚至挪用保險資金。
有些除了公司極少數實際控制人之外,其他人都不知道“錢去哪了”,且金額動輒幾億元甚至數十億元。“而在利益面前,一些管理層、職業經理人即使看到風險,都會‘視而不見’。”一位監管人士直搖頭。
風險從發生到暴露,非一朝一夕之故。這些保險公司的治理、內控早已一團亂麻,甚至千瘡百孔。某中小保險公司中層人士自曝內幕:“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上都是那兩三個高管説了算,董事會、獨立董事基本形同虛設。”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健全,內控機制的相對薄弱,這些都為道德風險、利益輸送等問題的發生提供了溫床。
而發生在這些保險公司身上一系列的“是非”背後,恰恰折射出保險業民營資本的激進隱患。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民營控股股東一開始就把設立保險公司定位為“融資平臺”,效倣巴菲特致富路徑——通過保險公司低成本獲取保費資金,而後投入資本市場,通過高杠桿運用資金,以實現股東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本以為引入民資,可成為攪動保險市場活力與創新的鯰魚。殊不知,一些民營股東涉足保險業一開始本就動機不純,大賺幾票就轉手的心態難掩,並不把保險公司作為“百年老店”來經營。
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為了突破彼時監管對單一股東持股比例的“紅線”,一些民營股東往往通過神秘的“股權代持合約”來達到實際全盤控制保險公司的目的。
一位保險業人士曝料稱,“有些民營股東持有保險公司的單一持股比例已經達到了20%的上限,但為了拿到絕對控股權,他們或通過旗下子公司、關聯公司來代持股,或找第三方信託公司或投資公司來代持股。如果是找第三方代持股,則會私下簽訂股權代持合同,並在合同中約定代持期限,同時允諾給對方一定比例的投資回報率。”
如近日,就有爆料人向媒體曝出信泰人壽股東巨化控股、永利集團、九盛公司等關聯股東合計持有信泰人壽股權比例已達51%。該爆料人稱,自信泰人壽成立起,巨化控股即通過實際持有或關聯方代持的方式,合計持有信泰人壽40%股份,而這一情況,巨化集團及關聯方在信泰創立之時並未向公司和監管部門如實説明。
事實上,市場對於“富德係”、“寶能係”分別通過裙帶公司或第三方代持,隱形控制生命人壽、前海人壽的質疑,也從未停歇過。
業內人士認為,正是一些民營股東權力過大,對保險公司的干預程度過強,才造成了如今“一些民營保險公司激進過頭”的現象。
這需要監管部門進一步追根溯源、抽絲剝繭。
一位接近保監會的業內人士透露説,對這些險企的處罰並非一時之念,目前監管部門正在密切關注那些“保費增速較快、投資較為激進、內控很是混亂”的中小保險公司。尤其以民營資本主導的公司為主,比如長三角一帶的民營保險公司。
有保險業資深人士指出,監管部門的治亂用意不是對民營資本下逐客令,而是從股權代持這一源頭上,杜絕一些動機不純的民營資本“一家獨大”;與此同時,嚴防民營保險公司在資金運用、關聯交易等方面出現利益輸送等道德風險,從而損害到其他股東及保險消費者的利益。
風險疊加或觸發行業震動
金融産品風險隱患逐步加大,交叉傳遞性強,需要整個保險行業提高警惕。期間,保險公司任何一道投資、風控環節的不透明、不合規、不作為,都可能會使交叉風險傳遞與加劇,甚至是連鎖反應
監管層的擔憂或許更加深遠。
“監管層所憂慮的是,看似只停留在公司層面的內控風險,會隨著承保、投資等觸角而加速放大,要避免行業內的風險擊鼓傳花。”一位接近保監會的知情人士私下表示。
為何會有如此擔憂?
這是因為,中國保險業正深處這樣一個大環境:保險投資渠道已全面打開,體量龐大的保險資金施展拳腳的舞臺瞬間變大。而在新型城鎮化的浪潮下,身為長線資金的保險資金較受地方政府青睞,一拍即合之下,保險資金在地産、信託、股權、基礎設施等另類領域的投資觸角越伸越長。
尤其是一些民營中小保險公司,在資本市場、房地産行業、信託領域大肆買入,高比例、高姿態遠勝於老牌保險公司。這將民營資本剽悍、激進的特徵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保險圈人士看來,如此押注,可能一時會帶來難以企及的賺錢效應,但背後風險重重。在經濟加速度的環境下,這樣的擔憂或許庸人自擾;然而眼下經濟增速呈現放緩跡象,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中一些潛在風險隱患增多,這些投資資産的下行風險正在積聚。
以金融産品為例,近年來保險資金在債券市場、信託産品及金融産品投資上風生水起,尤其是新開閘的信託産品,較受“重收益輕風險”的一些中小保險公司所青睞。來自相關渠道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整個保險行業的信託投資餘額達1998.3億元,較2013年底增加555億元。
然而,最近金融市場上相繼爆出“信用事件”,比如中誠信託事件、超日債實質性違約事件等。這些“信用事件”雖屬於個別事件,但是在目前高利率環境下,實體經濟受到的衝擊較大,企業難以承受,勢必帶來更多的信用風險。從長期看,我國金融市場打破“剛性兌付”是大勢所趨。
金融産品風險隱患逐步加大,交叉傳遞性強,需要整個保險行業提高警惕。期間,保險公司任何一道投資、風控環節的不透明、不合規、不作為,都可能會使交叉風險傳遞與加劇,甚至是連鎖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今明兩年還將是壽險業滿期給付的高峰年,退保和滿期給付因素疊加,對保險公司投資資産的流動性提出了較高要求。但偏偏一些中小保險公司為追求高收益率,大多配向期限長、流動性低的另類資産,比如不動産、基礎設施、信託等,存在較大的流動性風險。
一位業內人士説,“並非危言聳聽,所有風險如果疊加在一起,難言一些保險公司不會成為市場風險的最後接棒者,屆時將對公司、股東、消費者甚至行業,産生傷筋動骨的影響。”
把風險化解在萌芽之中
一位業內資深專家直言,有些風險雖然暴露于投資端,但實際與産品端、銷售端等領域息息相關。單純靠保監會一個部門完成不了“撲救”工作,必須要相關的監管部門齊心協力
為避免風險擊鼓傳花,監管部門已經開始有所行動。
保監會幾乎是以“每週一個”的頻率出臺監管文件。知情人士透露稱,今年以來,僅警示基礎設施債權計劃風險的文件就已經達到十數個。
同時配合現場檢查兩手抓。一位監管人士向記者證實,已在調查中發現嚴重個案,並進行了高管談話。“對於有投資衝動的一批中小保險公司,我們不止一次提醒過公司董事長,你們沒有金剛鑽就別攬那麼多的瓷器活。”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樣的高管談話“軟”約束恐收效甚微。“在強化監管和防範風險層面,缺少一個頂層設計,更需要協同合作。”
一位業內資深專家直言,有些風險雖然暴露于投資端,但實際與産品端、銷售端等領域息息相關。單純靠保監會一個部門完成不了“撲救”工作,必須要相關監管部門齊心協力。與此同時,應出臺一個指引性的頂層文件。
更有市場人士建議,“此前,個別地方保監局在分支機構設立等方面被賦予更多許可權,下一步是否可以將許可權放大延伸?以便於第一時間發現風險‘火苗’、做出風險預警,抓早抓小,做到風險‘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盡可能把風險隱患化解在萌芽之中。”
事實上,監管部門之所以擔心保險業風險問題集中爆發,主要是擔心最後演變為社會矛盾,即引發大量退保的群體性事件。
那麼,從這個角度反向思維:提前將退保情況作為一個量化指標納入到資本監管中去,以此限制承保業務部門盲目提高保險負債成本,並強化保險投資部門或保險資管公司樹立正確的投資業績導向。此外,可每季度監控各保險公司的退保情況,對於連續出現退保異常情況的保險公司,進行一定的風險預警或採取相關監管措施,以防止風險進一步惡化。
與此同時,一旦風險爆發,傳導至相關保險公司,監管部門客觀上也應做好準備。關於這一點,目前保監會正在醞釀細化保險機構並購法規,完善保險業退出機制。誠然,任何一個只有準入門檻而缺乏退出機制的市場,都不能視作是一個成熟而規範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