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學 郭冠清:如何理解“新常態”經濟戰略思想
- 發佈時間:2015-12-09 12:29:02 來源:中國網路電視臺 責任編輯:吳起龍
作者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政治經濟學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GDP增長率基本上都在10%以上,正是這種強勁增長使中國經濟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2013年之前,只有三次連續 2-3年的增長率低於8%,分別是1979-1981、1989-1990、1998-1999,都有特殊的原因。2013年,中國GDP增長 7.7%;2014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提出當年的增長目標是7.5%,2014年第一季度的實際增長率為7.4%。於是乎,有些已經習慣過去那種超 高速增長的人士、企業和機構看到這些事實時,心生悲觀的情緒。
如何看待這些基本事實?習近平以“新常態”來回答這一問題: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增長速度的換擋期,7~8%的增速將成為未來的正常狀態。這些看似簡單的解釋,實則是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一種冷靜而準確的評估(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重要判斷)和嶄新的認知,包含著經濟發展戰略思想的重大轉變。
第一,“新常態”是一種超越GDP增長的新理念。“新常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是一種合乎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現象。增長的基礎條件和環境已經發生某些顯著的變化,投資效率低下、出口拉動無力、居民消費增長有限,一味維持超高速增長勢必帶來極大的資源、能源等方面的壓力,是不可持續的;過去高速增長時期積累的各類社會經濟問題,亟待騰出時間和精力來給予解決,例如,環境污染加劇、社會矛盾增加等。我們要淡化GDP增長率,重視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品質,經濟增長要向惠及民生轉換。
第二,“新常態”確立了一種新的政策思想和基調。習近平強調,只要經濟增速處在合理區間和預期目標內,就不要再為速度而糾結,要放眼長久發展。這種“新常態”觀使政府在戰略上保持平常心態,保持定力,可以容許相對較低的經濟增速,調整各項政策的增長導向。
在“新常態”中,宏觀政策將以微調、預調為主,重視和防範各種風險,放棄傳統的刺激經濟增長方式,避免頻繁的宏觀調控削弱市場調節的作用,錯過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治療市場參與者養成的宏觀調控依賴症;微觀政策將使政府從偏愛“微觀勇參與”轉向遵循市場規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 作用;社會政策將加大“增長分享”的力度,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第三,“新常態”不是一種悲觀的態度,而是一種直面各種挑戰充滿信心的姿態。習近平強調,經濟增速有所趨緩,是主動調整的結果,目的是為了更長遠的發展。這可從他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所講的關於“新常態”面臨的機遇中清楚地看出。他講道: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新常態”的經濟戰略和戰術思想正在改變著政策制定者和各級政府官員的思維方式。“新常態”的共識使得政府可以容許相對較低的經濟增速。經濟增長已 經不再是GDP競賽式的增長,而是習近平所強調的“一切改變為人民”、“不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的經濟增長,考核的指標不僅包括經濟增長率,而且還 包括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生態效益在內的“民生”指標。(摘自人民論壇原創文章《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價值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