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個手工小作坊在江蘇無錫港下一間簡易民房中誕生。這家手工小作坊就是今天江蘇紅豆集團的前身,歲月荏苒,時光如梭,2017年,紅豆集團迎來60華誕。今天,我們回眸紅豆60年發展一個個精彩片段,在記憶的打撈中,我們的鏡頭定格在紅豆人才戰略的一次次神來之筆。
紅豆集團對人才的高度重視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周耀庭剛剛接手頻臨倒閉的港下針織廠,擔任廠長的周耀庭幾步棋就把奄奄一息的港下針織廠盤活了,但産品品質和一些技術難題始終解決不了,工廠發展遭遇無法攻破的技術瓶頸,怎麼辦?周耀庭仔細分析了問題,認識到技術瓶頸必須靠人才破除。那時廠裏的工人都是農民,廠裏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到哪找人才?幾經思考,周耀庭不惜以高出當時工人月薪數十倍重金從上海聘請“星期六”“星期日”工程師到廠裏做技術指導。他首先把退休在家的原上海中華第一棉紡廠宋和根廠長請到廠裏,在宋和根的介紹下,先後有13位退休的上海老師傅來到了港下針織廠。
為了表示企業對人才的重視和尊重,周耀庭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大會,他的真誠打動了那些來自大上海的工程師,並一舉攻克了技術瓶頸。高品質的産品讓港下針織廠邁上發展快車道,銷售額在1987年一下子就躍升到了1000萬。
此後,1993年,紅豆集團以40萬年薪聘請台灣專家蕭文烽擔任襯衫廠負責人,使紅豆襯衫款式、做工、品質發生質變,迅速紅遍全國,自此也拉開了紅豆服裝系列化的序幕。1995年,紅豆以年薪80萬元人民幣聘請日本專家加藤擔任紅豆西服技術部經理,使紅豆西服在眾多的西服品牌中迅速脫穎而出。
通過重金引進人才,周耀庭體會到人才對鄉鎮企業發展的至關重要性,可那時的大學生都是國家包分配,畢業就捧上了“金飯碗”,鄉鎮企業根本招不到大學生。
怎樣才能招到大學生?他想到了長子周海江,不由自主地動了勸説在河海大學執教的周海江回鄉幫他創業的念頭。在父親的勸説下,周海江思考再三,放棄了當時被人們視為金飯碗的大學老師職位,毅然決然回到了港下鎮,開啟了艱難的創業生涯。
一個大學教師來到鄉鎮企業工作,成為當時轟動一時的爆炸性新聞。當時的《新華日報》將此作為重大新聞報道,稱他是“改革開放後辭掉公職進入鄉鎮企業第一人”。這個頗具影響力的報道使周海江“辭去公職進入鄉鎮企業”的示範效應快速擴散,為紅豆引來了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
從1988年到1992年,短短四年紅豆就引進大學畢業生300多名,人才興廠、科技興廠開始變為現實。2007年以後,為了加快實現集團轉型升級的戰略目標,紅豆集團大力加強了對“雙高”人才的引進力度。2009年,紅豆集團制定了“紅豆百才工程”,計劃引進百名海內外高級人才,並出臺了相關引才政策,截至目前,紅豆引進海內外高級人才100多名,為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制度選人,後繼有人。競爭上崗,機會平等。在紅豆集團,人人有上升通道。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推出競爭上崗的職位。崗位從科長、車間主任、銷售經理到廠長、公司總經理等,參加競爭者可以來自集團內部的任何一個崗位。
紅豆集團在用人方面,走過感情經濟——利益經濟——能人經濟——制度選人四個階段。最終“制度選人、競爭上崗”,使紅豆的事業人才輩出,後繼有人。這也是紅豆集團能夠保持非凡的競爭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從80年代初港下針織廠高薪聘請宋和根來做技術指導,到第一個大學生、大學教師周海江到紅豆工作;從1995年百萬年薪面向海內外招聘總經理,到1997年與法國設計名校ESMOD學院聯合辦學為企業培養群體設計師;從海選總裁,到制度選人;從為了促進集團加快轉型升級實施百才工程到周海江近年來打造500人中層領導群的新思維;從引進人才到培育人才;從培訓中心到成立紅豆大學……可以説,紅豆集團的快速發展史,也是一部企業引才、育才、選才、用才的人才史。“現代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企業的發展後勁來源於人才的發展後勁。”周海江指出,“紅豆所取得的成績與我們一直注重人才培養、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分不開。對人才培養的一貫重視,是紅豆基業常青的重要法寶。”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