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4月11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一場思客會圍繞實體經濟發展與金融力量展開了深度探討。
實體經濟根深蒂固,金融才能枝繁葉茂;金融與實體經濟迴圈通暢,實體經濟才會活力四射。實體經濟快速發展,金融該如何跟上?要在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同時,通過改革與創新,切實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準。
深化改革,加速金融改革是應有之義。雖然銀行等傳統金融存款多、信用高,但也存在金融産品單一、金融資源配置不平衡、服務效率低等難題。在新形勢下,我國需求結構升級,但供給體系沒能跟上,供需出現結構性失衡,導致實體經濟迴圈不暢。金融要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必須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以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為抓手,連接供求、組織資源,支援金融機構擴展普惠金融業務,規範發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助力修複國內經濟失衡問題。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推動債券、期貨市場發展,有序引導新三板在大力促進直接融資、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方面勇擔重任,實現為實體經濟多元化服務。
要紮根于為實體經濟服務,圍繞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需求開展金融創新。金融産品創新必須依法合規,不能打著創新的名義到處拉大旗、盲目鋪攤子,大搞資金體內迴圈和脫實向虛,更不能搞金融詐騙。這就意味著對金融監管要實行高標準嚴要求。隨著金融機構混業經營趨勢加劇、金融創新産品日益豐富以及金融科技手段的廣泛運用,金融風險更富有隱蔽性、複雜性和傳染性。金融監管必須在“長牙齒”的同時,兼顧前瞻性、敏銳性。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成立、一行兩會架構的成型,新的金融監管架構瞄準中國金融領域的現實國情,構成了金融體系穩定發展的基礎,將切實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水準。
我國將在擴大開放方面,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在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方面加大開放力度。對金融業和實體經濟來説,這是重大利好。放開金融業,讓更多外部資本進入中國,有利於實體經濟融資;引入先進的金融服務,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隨著金融業市場準入的放開,更多重大改革將被撬動,“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將收穫更多生動樣本。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