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關共用籃球、共用雨傘之類的“博眼球”新聞已經淡出話題,但滴滴自建青桔,美團點評收購摩拜,新近關於共用單車的第二輪混戰似乎顯示出資本仍對共用經濟抱有很大的熱情和興趣。來自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份,共有190家共用經濟平臺獲得投資,投資金額達1159.56億元。
共用經濟是“熱”是“冷”?共用經濟路在何方?是本屆博鰲亞洲論壇嘉賓們關注的問題。
在共用經濟從狂熱到冷靜的過程中,這一經濟形態曾是資本蜂擁的“風口”,但最終一些資本又一哄而散。“不少共用經濟平台資源配置能力依然有待加強。”小豬短租CEO陳馳説:“共用模式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共用經濟不僅是沉沒成本的再利用,還要重構交易成本和體驗,如果分享成本很高,使用價值不足,共用就不能成立,無法形成商業模式。”
馬蜂窩旅遊網聯合創始人呂剛認為,共用經濟依然處在比拼速度的階段。“可以衝規模的時候一定會衝規模,當規模拓展到了盡頭,才能選擇減少投入、控製成本,以期獲得盈利。”線上教育平臺VIPKID創始人米雯娟同樣認為,資本的“進步”在於,已經從關注話題到考慮“未來”了。
車好多集團CEO楊浩涌説,這些變化導致了共用經濟正在回歸商業本質,共用經濟能否成立,要看創業者選擇的賽道,“太小的東西,資本很難支撐,資本需要的是企業快速發展和擴張,所以共用經濟能夠發展起來的行業,首先要規模足夠大。不管早期如何補貼,收入最終還是要能覆蓋成本”。
滴滴首席發展官李建華看好由海量數據沉澱帶來的新場景,“比如,可以利用海量的網約車數據對城市交通進行重新調配,比如動態地指揮路口的紅綠燈……在這些方面與城市管理部門合作,就有可能帶來新的商業模式”。隨著網約車業務不斷發展,各平臺積累的數據不斷匯聚成寶貴的資源,為展開智慧交通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也推動平臺數據分析、利用能力提升,實現服務的提升。可以預見,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將在共用經濟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在創造新場景的同時,提升共用經濟平臺的輸出效率。
米雯娟則看好共用經濟向海外的拓展,“從本質上説,共用經濟的價值在於用網際網路的方式高效地連接供給方和需求方,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共用經濟公司可以考慮用全球的資源來連接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也可以考慮在全球複製這種模式”。
陳馳認為,在企業端,“還有一些新的共用經濟模式值得琢磨。比如在傳統的工業製造領域,隨著製造業的轉型,會更加強調對個體的賦能、對小團隊的賦能,未來甚至有可能實現整個生産模式的去中心化,個人用戶可以用到過去的大型公司才能用到的生産線,這就是共用經濟在生産領域的拓展”。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