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未來有什麼期待?看看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等待進入分論壇會場的人群就知道。距離“未來的生産”分論壇正式開始還有30分鐘,門外候場的人數目測已經達到可容納量的兩倍。人們迫切地想聆聽與會嘉賓講講未來的工廠究竟什麼樣?
人工智慧的應用、智慧製造的發展,將在多大程度上對人工和就業構成挑戰?特別是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從業人員,真的會被機器人徹底地搶走“飯碗”嗎?恐慌大可不必。人類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是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關於人工智慧的各項研究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人類才推進的。與其説我們可能面臨大面積失業,不如説我們必定面臨大面積的轉崗。智慧製造的發展會衍生出許多新的職業,行業內企業要做的是把原有的工人變成有用的技師,讓他們發揮創新創造的潛力。對於智慧時代的到來,我們無需恐慌,而是要感到驕傲。
更重要的是,智慧時代的到來,為中國製造業提供了超越的機遇,不僅能有效提高傳統製造業的生産效率,同時有利於培育和推進新興製造業的發展,這對提升中國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至關重要。
我們應該欣喜,中國有龐大的市場規模,可以給予智慧製造發展更多的包容;中國有巨大的後發優勢,有機會運用最前沿的技術改造産業,躋身世界製造業前列;中國有強大的網路連接,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的連接形成了數據海洋,為經濟結構調整、新業態的産生培植了土壤。
在欣喜之餘,我們也要著力做些什麼。當下,中國製造業企業生産力水準參差不齊,不同區域的製造基礎差異較大,有些是工業2.0水準,有些已經邁向了工業4.0時代,所以既要補上之前落下的功課,又要跟上智慧製造的節奏。畢竟,經濟系統是一個相互影響的整體生態,製造業前景不可能靠局部單兵突進來造就,必須同時推進能源政策、基礎設施、法律環境、基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優化。具體來説,要培育有利於創新的生態系統,跑出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加速度”;要以消費為導向推進研發,使研發具有生命力;要在教育體制上做出重大變革,為中國智慧製造的明天儲備人才。
總之,智慧製造的“未來簡史”已然翻開,我們要習慣並善於站在智慧製造的未來思考今天的戰略舉措。因為,如果我們不生活在未來,那麼,未來我們將生活在過去。對世界如此,對中國亦如此。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