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中國經濟不是一“唱”就“空”的

  • 發佈時間:2016-04-23 08:37:2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王俊嶺  責任編輯:閻明煒

  如果初次見面,別人就説你身體不佳,你可能確實會擔心自己的健康。但當你將各項指標均合格的體檢報告給對方看,對方依舊説你“大病將至”,那麼顯而易見,對方不是認識水準低下,就是別有用心。日前,一些國際資本大鱷又不甘寂寞,再次拋出“唱空”論調,不僅指責中國信貸達到了美國金融危機前的危險水準且資本流失嚴重,而且認為中國經濟將會“潰堤”。專家指出,短期陣痛是新舊動力轉換的必要成本,而近期公佈最新“體檢報告”表明,中國經濟企穩向好態勢明顯,關鍵指標均有所好轉,因此想借轉型陣痛來“唱空”中國經濟是不可能成功的。

  ● 債臺高築?以偏概全!

  2016年初,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出現較快增長,直接融資佔比明顯上升。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達到6.59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多1.93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最高水準。

  這個本來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經濟企穩趨勢的信貸數據,在唱空者口中卻成了“危險信號”。他們認為,中國經濟由債務推動的狀況就像是2007—2008年債臺高築的美國,中國3月份新增信貸數據應該被視為一個警示。

  事實果真如此嗎?實際上,一季度信貸快速增長的同時,結構亦出現積極變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有所增加,“去産能”、“去庫存”、“補短板”等政策意圖得到較好的貫徹。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産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下降0.2%,首次出現負增長。其中,鋼鐵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下降7.5%,建材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下降10.3%,而涉及中西部地區、保障性住房、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貸款則增長較快。

  上海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石良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許多唱空中國經濟的論調其實基本都是類似的,不是源於對中國現實國情的不了解,就是出於自身私利的需要而有意為之。

  “中國企業的負債確實較高,其中以房地産、鋼鐵、水泥等産能過剩行業較為嚴重。但如果以這部分企業來概括整個中國經濟,顯然十分片面。因為我國政府負債比重明顯低於國際警戒線,居民層面債務率更是遠低於儲蓄餘額。此外,與陷入債務危機的國家相比,中國的負債大都用於投資而非消費,這些錢最終會轉化為資産,這是不容忽視的。”石良平説。

  ● 資本外流?罔顧事實!

  債務之外,唱空者對於中國資本外流這一現象也“唸唸不忘”。分析人士指出,中國資本外流現象的確存在,少數資本外流也確實與投機性選擇有關。但如果據此判斷中國經濟喪失吸引力,有無視經濟發展規律之嫌。

  “如今,我們很多企業都赴海外收購資産或直接投資,這不僅為國家政策所鼓勵,而且也是符合經濟發展自身規律的必然現象。”石良平表示,隨著中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中國的各種要素也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優化配置,因此不能將企業“走出去”謀發展簡單定義為資本逃離中國。

  不過,相關學者也指出,如果短期內資本外流過於嚴重,會對人民幣匯率和金融市場的整體信心造成不利影響。作為經濟轉型的重要伴生現象,資本外流對經濟的影響還需要結合總量和態勢綜合判斷。

  事實上,當前我國資金流出壓力已經明顯趨緩,外匯儲備保持充裕,人民幣匯率也一直維持在合理區間。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1月份銀行代客結售匯逆差694億美元,2月份逆差收窄至350億美元,3月份逆差進一步減至336億美元。同時,境內外匯貸款餘額由降轉增,跨境貿易借貸餘額降幅大幅收窄,境內客戶償債節奏明顯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發展規律和事實,恰恰被唱空者視而不見。

  ● 將“硬著陸”?老調重彈!

  對唱空者而言,無論其怎樣“思考”與“分析”,最終都離不開一個結論——中國經濟即將“硬著陸”。只不過,這种老調從未在海內外引起過什麼“共鳴”。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海納·弗拉斯貝克認為,中國作為世界大國,有豐富的人力和市場優勢,不僅積累了巨大的資本,而且技術更新也走在了世界前列。海納·弗拉斯貝克説,對於一個愈加成熟的經濟體而言,增速逐漸放緩是一個正常的發展過程,因此人們有充足的理由對中國經濟的未來保持信心。

  荷蘭駐華大使館公使杜安德表示,近期官方公佈的一系列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仍保持合理速度,由此來看不存在太大問題。“與世界上其他面臨經濟增速放緩難題的經濟體不同,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內部潛力。”他説。

  “近年來,‘硬著陸’時常有人炒,可是‘硬著陸’的標準是什麼呢?其實,經濟體至少要有GDP增速大幅下滑、企業資金鏈斷裂、失業率高漲等條件在短時期內同時出現才能稱之為‘硬著陸’。而中國經濟目前仍能維持在6.5%-7%之間的中高速增長,雖然有所回落但整體態勢是平緩的。”石良平説。

  專家指出,西方構建了成熟且成功的市場經濟模式,讓唱空者慣於用西方的評判體系來“對照”中國,而忽視中國經濟所處的國情和發展階段。這一思維慣性不僅不利於準確把握中國經濟脈搏,還可能誤導世界上其他經濟體作出錯誤決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