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怎樣看待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變化?

  • 發佈時間:2016-03-08 20:10:12  來源:新華網  作者:黃志淩  責任編輯:胡愛善

   始於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可能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影響最為深遠金融危機之一,全球經濟迄今仍未擺脫危機陰影。其間,中國經濟也經過短暫劇烈波動(2008-2011)之後進入了漫長的橫向盤整期(2012以後),尤其是盤整過程中出現了2012年經濟增長跌破8%的“新世紀的習慣保底線”,2015年經濟增長擊穿7%的“社會心理底線”,市場上瀰漫著“悲觀”情緒。我覺得觀察經濟形勢既要看GDP增速變化態勢,還要看這種增長速度是由什麼力量推動的,由什麼增長結構組成的,這种經濟結構變化是否反映經濟發展趨勢、是否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有長遠優勢。

   一、宏觀經濟運作中“好”與“壞”並存,表明中國經濟已經步入結構調整軌道

   分析中國經濟,大家都會關注GDP、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物價指數(CPI、PPI)、外貿(進口、出口)、金融(M2、新增貸款、社會融資規模)等主要經濟金融指標。依據傳統經驗與觀察標準,這些指標的時點數據與過往軌跡都不好看。

   然而,研究觀察發現,當下的中國經濟很難用“好”與“壞”來概括,如果我們能夠透過結構性變化來觀察,所謂的“好”與“壞”都是存在的,而且“好”不一定是真正的好,“壞”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壞,關鍵看我們期待的是否發生、趨勢是否形成。因此,深入到經濟結構層面、從不同角度揭示相關經濟指標的變化背景以及這種變化是否為我們所期待,可能會更客觀地描述中國經濟現狀。

   首先,刻畫中國經濟既可以從需求端入手,也可以從供給端入手,但近年來無論是需求端還是供給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都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轉變,使中國經濟增長呈現與以往不同的特徵。在需求端,消費替代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需求因素;在供給端,第三産業替代第二産業成為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産業。經濟結構中三駕馬車中的消費成為GDP增長的最大動力,對GDP的貢獻率已經超過60%。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驅動模式呈現的“三段式”:金融危機之前以出口與投資拉動為主,危機應對期間主要靠投資拉動;近年來投資拉動再次讓位於消費驅動。2015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0.1萬億元,同比增長10.7%,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個百分點,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餐飲收入延續了近年來的增長勢頭,同比增長11.7%;生活文體類消費快速增長,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增長14.6%,中西藥品類增長14.2%,文化辦公類增長15.2%,通訊器材類增長29.3%;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18.7%,傢具類增長16.1%。近年來,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漸下滑,服務業貢獻則不斷上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2年一季度工業對GDP的貢獻率為48.8%,到2015年四季度下降到30.4%;與此同時,服務業對GDP的貢獻不斷上升,2012年至2015年期間,服務業對GDP的拉動增長了0.4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增長了12.5個百分點。2015年,第三産業佔GDP比重突破50%,達50.5%,同期第二産業佔比為40.5%,比第三産業低10個百分點。

   其次,財政支出持續發力,投融資工具不斷創新,預示宏觀經濟政策思路已經發生明顯變化。在經濟增長週期的不同階段,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功效明顯不同。經濟上行期,貨幣政策對於通貨膨脹抑制效果要明顯大於財政政策;而在經濟下行期,貨幣政策對於解決通貨緊縮的效果並不明顯,而財政政策的效果要明顯大於貨幣政策。針對2014年以來出現的貨幣政策“鈍化”現象,2015年伊始財政政策開始發力,主要是加快部分重點支出預算執行進度。考慮到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置換地方政府債券力度加大和在建項目政策措施落地,未來一段時間財政政策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還應指出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還伴隨著投融資工具的不斷創新,積極創新政府和社會融資模式,PPP、政府投資基金等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以往大規模舉債的發展方式正逐漸讓位於基金投資與債務融資並重,有效引導了社會資本投入重點新興行業。當前,財政赤字率和政府償債能力都還處於安全區間,可以適當擴大地方政府發債規模,並支援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廣泛運用PPP、政府投資基金等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政府期望的投資領域及重點支援産業,為地方政府引導産業升級轉型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再次,數據顯示,以去低端産能、發展高技術新興産業為特徵的工業結構轉型升級已經取得突破。高能耗及産能過剩行業微觀指標低位運作,直觀上看是經濟下滑的表現,而實際結果卻是我們近年來宏觀政策目標夢寐以求的。六大高能耗行業增速及企業利潤增速放緩,雖然拖累了整體工業增速,但也反應出産業結構轉型初見成效。鋼材、水泥、平板玻璃産量增速持續下滑,部分行業增速由正轉負,産能過剩行業持續處在去庫存的過程中。紡織、鞋帽類産品出口下行,傳統勞動密集型産業出口增速放緩,也從另一個角度顯示了我國低端産業産能過剩正在持續改善。與此同時,高技術産業逐漸成為經濟增長新動力,工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逐漸加快。2015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0.2%,比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速快4.3個百分點,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1.8%;其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0.5%。高新技術企業利潤持續高增長,2015年上半年,電腦、通信設備製造業利潤增長19%,醫藥製造業利潤增長13.5%,反應出産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從出口産品來看,産品結構持續優化,機電産品、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增速保持穩健。觀察歷史軌跡,2005-2007年期間,雖然GDP高速增長和經濟規模持續擴大,但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呈現下行趨勢;而2012年以來,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始終高於GDP增速,並沒有因為經濟下行而改變平穩增長態勢。傳統産業和新興産業此消彼長,意味著新舊增長動力逐步轉換,成為新常態下經濟運作的重要特徵。與此相適應的是,單位GDP能耗降低,進一步説明經濟增長方式開始轉型。2011年以來,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尤其是2015年同比下降5.6%,降幅進一步擴大,為2009年以來最大降幅,表明我國經濟發展産業結構優化,節能降耗工作取得新進展。

   當然,從結構上觀察部分經濟指標也在“變壞”,例如對外貿易疲弱格局沒有根本性變化,但對於這種“變壞”也應辯證看待。近期進出口數據大幅回落,雖然有需求面疲弱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回落也重要原因。即使是出口增速出現的結構分化,也不應過分悲觀;主要商品進口量穩重有升,考慮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進口額的抵消,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實際拉動作用更大。也就是説,雖然貨幣計價表現的進口增速萎縮,但由於大宗商品、鐵礦石、能源等價格大幅下降,進口的實物數量仍然保持在較高水準,相當於以較低的價格進口了更多的資源産品,更有利於社會財富的積累。與高峰時期相比,來料與進料加工貿易形式的出口增速下滑最顯著,2010年後基本保持負增長,也可以説是經濟附加值較低的出口拖累了出口的整體增速,並不是一件壞事。而2015年前8個月,高新技術和機電産品的出口增速均較2014年回升。同時,隨著工業在經濟中佔比下降以及工業結構轉型升級,用電量、貨運量等指標與經濟增長的關係發生了變化,不能簡單憑藉用電量及貨運量的經驗數據來判斷經濟形勢的好壞。在以高端服務業、高端裝備製造業為主的地區經濟中,完全可以用更少的電、更少的貨運和更少的投資來支援較快的高品質經濟增長。

   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近年來以網際網路為特徵的商業模式迅速興起的革命意義。應該説全社會對已經發生的商業革命的重要性認識還遠遠不夠。商業模式革命不僅對潛在消費需求喚醒實現,提升供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對整個經濟運作效率的提升也極具重要作用。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其中很重要體現在經濟運作效率方面,但近年來這方面的差距明顯縮小,商業模式革命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僅從物流運作效率來看,由於商業模式革命的大力推動,2014年,每百元社會物流總額所耗費的物流費用為4.6元,同比下降0.5元,下降速度加快。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例從2011年—2013年間的18%左右下降到15.2%,與美國、日本、德國等的差距在1—2年間縮小了近4個百分點。當前,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例只比美日等發達國家高6個左右百分點。按照這一趨勢發展下去,我國物流運作效率將很快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水準。目前,我國網路零售交易額市場佔比還較低,但發展異常迅猛,2013年網路零售交易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7.78%,2014年增長至9.39%、2015年進一步增加到12.88%,網際網路商業發展空間巨大。繼續推動商業革命,推進商業模式演進,對激發我國潛在需求,提升經濟運作效率等帶來的作用將是革命性的。

   二、經濟結構調整帶來陣痛是不可避免的,借助市場化的“重組升級”策略和政府托底的“再就業計劃”可以減輕結構轉換痛苦

   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在市場機制和政府引導下發生了積極而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傳統産業低速運作甚至是負增長,高科技行業、戰略新興行業的增速普遍高於GDP增速一倍以上,但人們的現實感覺似乎痛苦大於驚喜。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由於高能耗、高污染行業、採礦業、産能過剩行業、低端製造業規模巨大,這些行業在結構調整中持續性低速甚至萎縮性增長,雖然符合市場與政策預期,但也會對GDP産生很大的負面影響;高技術産業、高端裝備製造業、戰略新興産業和部分服務業雖然總體向好,但其規模遠不及前述低迷行業,後者的正向貢獻還不足以完全抵消前者的負面影響,因而GDP增速下行的壓力一直很大,這些可能是主要原因。

   首先,觀察一二三次産業對GDP的拉動及貢獻率,近年來工業對於GDP的正向影響力正在逐漸減弱。我國經濟經發展自2012年開始步入增速緩慢下行的橫向盤整通道(除了個別季度外,大部分時間運作在8%-7%區間),而且經濟結構變化成為影響經濟運作軌跡的主要因素。2012年一季度工業拉動GDP3.9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達到48.8%;2015年四季度工業拉動GDP下降為2.1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下降到30.4%;而農業對GDP的影響基本保持穩定,2012年以來對GDP的拉動維持在0.2-0.3個百分點之間,貢獻率穩定在4%左右。與此同時,服務業對GDP的貢獻雖然不斷上升,但不足以抵消工業減速的影響。2012年至2015年期間,服務業對GDP的拉動增長了0.4個百分點,而工業對GDP的拉動下降了1.8個百分點;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增長了12.5個百分點,而工業對GDP的貢獻率下降了18.40個百分點。

   然而,從國際經驗來看,工業穩定的意義不容忽視。日本、南韓等經濟體在成功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過程中,雖然服務業佔比穩步提高、農業佔比逐年下降,但工業佔比基本保持在40%左右。與日韓不同,部分拉美國家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其GDP結構變動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每人平均GDP達到1萬美元的關鍵期時,工業佔比下降過快,形成了所謂的第二産業空洞,導致了經濟發展後繼乏力。

   其次,工業門類雖然齊全,但産業結構低端化,在以工業升級為核心的結構調整中,需要淘汰的落後産能數量巨大,而需要快速發展的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新興産業還很幼稚,形成規模産業能力的技術門檻也很高。行業的生命力取決於市場需求,具體觀察指標是實現收入的增長速度。深入工業內部來看,我國作為國際公認的工業産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擁有三大門類、41個大類、700多個小類的工業體系,其中製造業佔整體工業收入的近90%。通過對工業所有細分行業的統計分析,目前收入增速高於9%的行業在整體工業收入總額中佔比14%,增速在6%-8%區間的行業佔整體工業收入的21%,增速在0-5%的行業佔整體工業收入的28%,而負增長的行業佔整體工業收入的36%,尤其是黑色金屬、石油、煤炭、電力等行業拉低了整體工業收入,其中2015年鋼壓延加工累計收入增速-12.57%,而其工業佔比高達4.29%。也就是説,目前增速明顯高於GDP的工業細分行業,其體量只佔工業總體的14%,而如果將增速在5%以下的都視為低迷增長,則這些行業的體量佔到了工業總體的64%,上升行業的增量不足以彌補低迷和衰退行業的“損失”,這可能是許多人感覺經濟情況不好的重要原因。譬如,通信系統設備製造業2015年1-10月累計增速達到17.6%,是GDP增速的2倍還要多,但是它在整體工業中的佔比只有0.79%,對GDP的推動力有限。

   其三,以行業小類的顆粒度來觀察産業結構調整的變化,可以發現兩極分化現象明顯,但對就業的影響則明顯不同。一方面,高污染、高能耗、傳統低端製造業處於萎縮狀態。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5個子行業2015年收入增速均大幅下滑,佔比最高的鋼壓延加工增速-12.57,成為最大拖累。其餘佔比較高、且增速大幅負增長的細分行業還有:原油加工、煉焦;水泥和平板玻璃;火力發電;銅壓延加工;採礦、冶金、建築專業設備製造等,這些細分行業都位居負增長的前列。

   由於粗放、低端的特點,“勞動密集型行業”幾乎成為其代名詞,因而這些困難行業影響的不僅僅是GDP,更重要的是就業與社會穩定壓力。以煤炭開採、鋼鐵為例,2015年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分別為442萬和362萬,而2013年曆史峰值為529萬和415萬。

   另一方面,高技術産業細分行業保持強勁增長之勢。最具有代表性的高技術行業是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其中,電子通信設備製造領域幾大行業持續保持高長速度,電子工業專用設備、光纖光纜製造、鋰離子電池、通信設備製造增速都超過12%以上,大幅高於工業整體水準,代表了未來産業升級的方向。

   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行業的最大特點是技術對勞動的替代效應和勞動者進入的高門檻。因而在未來的經濟結構調整中,這些行業的發展規模即使填補了淘汰低端粗放行業失去的經濟份額,也不可能減輕全社會就業的總量和結構壓力。高技術産業吸納的新增就業很難抵消傳統行業“去就業”的壓力。

   應該説,經濟結構轉換帶來一定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國家和經濟體都是如此。但是,怎樣降低結構調整痛苦、順利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宏觀政策上還是可以主動作為的。經濟結構調整的核心是經濟結構升級,而不是統計意義上的數量結構變化,對於陷入困境的傳統産業不能採取簡單關停了事,而應盡可能通過兼併重組與技術改造實現傳統産業升級。對於沒有重組改造價值的真正“僵屍”企業,應該讓市場來“出清”,政府只需要做好相應的社會保障即可。從國際經驗來看,無論是經濟危機時期還是主動的經濟結構調整時期,資産重組、債務重組(包括進入司法程式的破産重整)都是處理問題企業的基本形式,真正意義上的依法破産清算、關門走人的方式所佔比重不大。這樣操作既有利於減少各方痛苦,也有利於提高存量資源利用率。

   我還想進一步強調的是,在以産業升級為核心的經濟結構調整中,現有存量勞動供給結構難以滿足新經濟結構對勞動力的需求,現有勞動力轉崗再就業的壓力十分巨大,也十分艱難。政府必須承擔起現有就業人員轉崗培訓和指導再就業的艱巨任務。有些國際經驗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譬如日本在淘汰落後産能時制定了一系列法案,主要涉及提供就業資訊服務、就業指導和職業培訓並提供補貼,為原企業提供勞動者停業補助和訓練費用以延長失業保險金支付時間,安排失業人員參加公共事業等。美國在處理去産能過程中的失業問題時,逐步建立起現代的福利制度和再就業培訓體系,其中失業保險制度一方面保障了失業者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增強了失業預防和促進再就業的功能。南韓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建立了就業保險制度,主要包括失業保險制度、穩定就業計劃和職業技能發展計劃三個方面。這些措施都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借鑒。中央已經決定設立專項資金,在未來4-5年內每年出資1000億元,主要用於鋼鐵和煤炭行業的下崗人員安置,就是非常有針對性的措施。

   三、金融危機最先受到衝擊東部地區正在走出困境,以杭州為代表的區域産業升級趨勢正在確立

   為了深入觀察中國經濟是否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近期我們還收集分析了杭州地區的經濟結構變化情況,也從中觀經濟層面證實了前述宏觀判斷。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地區的經濟狀況幾乎成為觀察預測中國經濟的“領先指標”,杭州地區的經濟數據尤其具有代表性,滯後期大約為兩年左右。2012-2014年,杭州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趨勢明顯,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新産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産品不斷涌現,經濟向中高端邁進的勢頭明顯加快。産業演進呈現由傳統經濟轉向新興産業為主導的趨勢,資訊(智慧)經濟成為推動杭州經濟升級的有力支點,城鎮化率穩步提升。2015年,杭州成為全國第十個GDP總量跨越萬億元的城市,同比增速為10.2%,在副省級以上城市排名第二。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杭州是在固定資産增速僅為12.3%、工業增速僅為5.5%的情況下實現了兩位數的經濟增長,體現了結構轉型取得的良好效果。

   首先,三次産業結構變化明顯,表明經濟轉換正在逐步推進。2014年,杭州地區三次産業結構由上年的3.1:42.6:54.3調整為2014年的3.0:41.8:55.2,第三産業比重逐年提高且增速較快。第三産業中,資訊軟體業是拉動服務業增長的主要動力,2014年資訊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佔比從2012年的5.9%,提高到2014年的10.4%,提升4.5個百分點,特別是其增長速度2014年達到33.7%,較上年加快10.1個百分點。此外居民服務業和文體娛樂業也實現了較快發展,雖然這兩個産業比重較低,2014年佔比分別只有1.2%和1%,但其增長速度較快,分別達到19.6和16.6%。同時,第三産業中有8個行業的增長速度低於整體GDP增速,特別是批發零售業和房地産業的增速僅分別為0.8%和1%。

   其次,新興産業快速發展,並已經形成勢頭。電子商務、資訊軟體、文化創意、旅遊休閒、金融服務、先進裝備製造業、物聯網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作為杭州的十大新興産業,2014年實現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3%,增幅高於全市GDP增速4.1個百分點,佔全市生産總值比重由2012年的45%提高到48.6%,可見十大新興産業增長明顯,對於GDP的貢獻度也逐年上升。其中,電子商務的增速高達30.1%,佔GDP比重也由2012年3%提升至6.1%,此外資訊軟體、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物聯網和旅遊休閒的增速也達到10%以上。

   從高端裝備製造業情況來看,近年來杭州裝備製造業在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下,高端裝備製造業增速明顯。2014年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企業全年實現利潤增長11.94%。其中:汽車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利潤分別增長36.82%、16.41%、15.66%;裝備製造業子行業中,汽車製造業銷售産值增長18.72%,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5.06%,遠遠超過傳統裝備製造業。

   從資訊産業情況來看,2014年資訊經濟産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8.3%,佔GDP的18.14%。其中電子商務産業實現增加值增長30.1%;雲計算大數據産業增加值增長13.4%;物聯網産業增加值增長15.9%;網際網路金融産業增加值增長13.6%;智慧物流産業增加值增長11.4%;數字內容産業增加值增長19.2%;軟體與資訊服務産業增加值增長18.4%;電子資訊産品製造産業增加值增長11.2%;移動互聯網産業增加值增長28.7%;積體電路産業增加值增長12%;資訊安全産業增加值增長15%;機器人産業增加值增長5.6%。2015年前三季度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25.1%,其中雲計算與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電子商務、軟體與資訊服務四大産業分別增長29.4%、36.7%、34.3%和31.5%。

   從醫藥産業情況來看,2014年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資産同比增長20.25%;資産負債率同比下降8.38%;全部從業人員同比增長16.05%;完成銷售産值同比增長16.54%;完成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5.49%;完成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6.21%;實現利潤同比增長39.31%。

   再次,低端産業持續萎縮,GDP痛感明顯,但必須忍受。目前處於困境的行業基本上都是低端産業,主要集中在增長速度低於GDP增速甚至負增長的落後産業,在浙江省則表現為一些産能過剩、生産率低的産業,在杭州地區集中在採掘業、石油加工業、造紙和紙製品業、化學纖維製造業、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業等,這些産業有的近幾年幾乎沒有增長,有的甚至負增長,佔GDP比重也逐年下降,從2012年的20.91%下降到2014年的12.13%,説明杭州地區的經濟轉型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一些産能過剩、生産效率低、勞動密集型的産業在杭州地區逐漸被淘汰,困難産業的比重逐年降低,雖然會在短期內壓迫GDP,但我們必須忍受。

   其四,出口結構正在調整,對於國際競爭力不必過分悲觀。一是一般貿易佔比提升、貿易方式更加優化。2013年、2014年、2015年1-10月一般貿易出口占出口總額比重分別為78.88%、81.91%和84.83%,比重逐年提升;而同期加工貿易出口分別佔出口總額比重分別為18.71%、17.09%和14.77%,比重逐年下降。二是民營企業佔比提升、外貿主體結構更趨合理。2013年、2014年、2015年1-9月民營企業出口分別佔出口總額比重分別為59.54%、61.73%和64.45%,民營企業出口占比已超六成且比重逐年提升;而同期外資企業出口分別佔出口總額比重分別為34.19%、32.30%和29.06%,外資企業出口比重逐年下降且在今年持續負增長。三是機電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占比提升、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2013年、2014年、2015年1-10月機電産品出口分別佔出口總額比重分別為40.81%、42.63%和42.80%,同期高科技産品出口分別佔出口總額比重分別為10.85%、12.92%和13.24%,而傳統行業中服裝出口增速緩慢、紡織出口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四是隨著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變化情況,對美國出口保持良好態勢、但對歐盟、日本等地出口低迷,對東盟出口增長較快而其他新興市場表現相對疲軟。

   最後,消費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消費佔GDP的比重近三年逐年上升,由2012年的37.59%上升至2014年的45.64%,每年增長3.5%左右,説明消費已經是拉動GDP增長的重要源泉。消費的比重不斷擴大,符合經濟轉型發展的預期。

   基礎消費增長格局正逐漸走出“三公”限制和汽車限購帶來的影響,剛性消費形成了較強的支撐力,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緩中趨穩。近三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長16.2%。從2014年當年來看,雖然社會零售消費總額增長8.7%,是“十二五”以來首次個位數增長,但若扣除汽車類(杭州2014年開始實行限號)零售額,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2.0%,糧油、飲料、服裝、紡織品等增長12.8%,説明日常基礎消費增長仍然堅實。新型消費模式引領增長,2014年,全年實現網路零售額增長37.0%,佔全省37.0%,佔全國7.4%。(黃志淩/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