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金融監管體制探路綜合模式 超級監管機構是方案之一

  • 發佈時間:2016-03-08 07:18:52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被提到今年政府工作清單的前列。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改革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

  近一年來發生的金融市場波動,使得業內對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多位代表委員表示,將宏觀貨幣政策制定和微觀層面行為監管相結合的、新的綜合監管制度的建立勢在必行。一行(央行)一委(綜合金融監管委員會)的模式成為不少人的建言方向。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每一種監管架構都不能完全避免風險的出現,不要太強化架構調整,監管方式的改進協調方面還有很多可以推進的空間。

  倒逼 現有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伴隨著金融業態的不斷變化,現有金融監管體制下的弊端不斷顯現。不少來自金融領域的兩會代表委員紛紛呼籲對現有金融監管體制進行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華融資産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賴小民指出,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發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集中統一管理時期;第二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的分業監管時期,特點是“一行三會”制度。但是,在當前金融業混業經營的趨勢下,“一行三會”分業監管模式的缺陷不斷暴露。一是導致微觀審慎監管上的“監管真空”和“監管重復”問題。現有的“碎片化”監管難以全面有效覆蓋新型綜合業務和交叉性産品。不同監管機構對同一對象進行監管而造成效率損失的現象也更加常見。二是存在宏觀審慎監管構架的有效性不足問題。

  “一些金融機構雖然沒有拿到牌照,但是通過産品的連接和創新,間接在事實上形成混業。在大資管的背景下,銀行和信託資金通過理財産品嵌套和配資的方式流入股市,都是例證。因為不同種類的業務風險特徵不同,監管的重點也不同。這兩種微觀層面的變化給現有的分業監管帶來很大挑戰,削弱了分業監管的有效性。”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微觀層面的監管效率下降導致不同機構之間的風險傳遞性增強,反映在宏觀層面上,就更容易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焰也表示,分業監管具有領域分割化、資訊碎片化等特徵,容易形成跨領域風險的監管真空和責任主體缺失。例如,去年我國資本市場劇烈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許多高杠桿資金為游離于證券監管部門視野之外的理財資金。此外,分業監管還會制約金融業發展活力,制約金融服務平等跨界競爭,制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發揮等。

  “實踐證明,2013年我國成立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雖然有助於促進監管政策與法律法規之間的協調和交叉性産品與創新的協調,但仍然沒有根除分業監管的痼疾。”賴小民指出,對於我國金融監管制度的改革而言,聯席會議只是權宜之計,新的綜合監管制度設計勢在必行。

  建言 “一行一委”呼聲較高

  去年年底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統籌協調,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標準的監管規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這一點進行了重申。

  從國際經驗來看,金融監管“分久必合”的趨勢正在顯現,不少國家也進行了監管機構的整合。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及結算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曾表示,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英國、歐盟等國家或地區紛紛對金融監管體系進行改革,由傳統的多頭監管向雙峰監管甚至是一元的綜合監管發展,同時強化中央銀行的監管職責,逐漸成為主流。

  多位代表委員提出了“組建統一的金融監管委員會”的方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關於加快推進監管變革的建議》的提案中建議,整合銀監會、保監會和證監會的職能,組建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形成“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的金融監管新體制。

  賴小民也建議,在下一步金融改革中,加強綜合金融監管協調,組建國家金融監管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監委),全面統籌宏觀與微觀審慎監管。他表示,具體組建金監委可以比照發改委的模式、規格和運作方式,整合目前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職能,合併為一,在金融監管委員會下設銀行業監管局、證券業監管局、保險業監管局,分別對相關業務實施統一協調、統一監管。另外,要進一步強化中央銀行總量管控、綜合管理、宏觀調控、有效實施貨幣政策的職能,繼續按大區行組織形式運作。

  吳焰也提出,立足我國國情,適應金融行業發展,建議以提高統籌監管能力和全面風險管控能力為方向,以一行(央行)一委(綜合金融監管委員會)的模式,加快構建有中國特色綜合金融運作和監管體系。

  共識 監管架構調整不是“萬能藥”

  市場對於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時間表和方案頗為關注。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在媒體的追問下表示,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仍在研究,正在多方聽取意見。

  他還表示,在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中,需要從多個方面考慮:一要考慮在應對金融危機中能否堅強有力地形成協調,儘快地做出決定;二要考慮監管成本、資訊集中,能否形成最好的激勵機制,使得成本、責任、資訊形成合理的分配;三要考慮宏觀審慎,新的監管體制如何應對銀行、證券、保險、信託進一步的融合,使得整個中國經濟和金融競爭力提高,同時還要注重防範風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也表示,設立“超級金融監管機構”只是其中一個方案,還存在其他方案。

  據媒體報道,國務院辦公廳已經將其經濟局六處獨立,設立金融事務局,即秘書四局,主要負責涉及“一行三會”的行政事務協調,但不涉及具體業務的執行落實。

  曾剛表示,具體的調整方式業內仍有各種爭論。在他看來,國務院層面加強協調,成立新的協調部門可能是相對比較簡單的操作。不過,他也指出,無論採用哪種具體模式,最為核心的是加強各種監管之間的協調,儘快完成監管標準的統一。

  “事實上,每一種監管架構都不能完全避免風險的出現,不能出現風險就認為是監管架構的問題,同樣,也不能認為監管架構調整了就解決了所有問題。不要太強化架構調整,監管方式的改進協調方面還有很多可以進展的空間。”他説。

  致公黨中央在提案中建議,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實施個性化金融監管,增加監管手段多樣性,提供更為準確的投資資訊,有效打擊內幕交易,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儘快研究制定應用大數據加強金融監管頂層設計,儘快在一些風險大的領域開展大數據應用的試點示範。

  針對資訊不完整導致監管規則難以協調的問題,致公黨中央建議,完善資訊共用、互相監管、風險評估等機制,制定市場準入的負面清單,簡政放權,為金融市場鬆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