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多個工業大省走訪調查:製造業分化加劇 憂中有喜

  • 發佈時間:2016-03-07 07:26: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近日發佈的2016年2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0%,比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圖為河北保定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的員工在車間生産線上工作。記者 朱旭東 攝

  困難重重但又韌性十足,分化加劇卻又潛力巨大——2016年的料峭春寒中,《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廣東、山東、陜西、浙江等多個重要的工業大省走訪看到,我國製造業當前仍處於“築底”過程之中,供求兩側同時施壓特徵顯著,內生增長動力的形成仍然需要“以新替舊”,以時間換空間。但多數企業堅信,我國製造業仍然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在全球製造業佈局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仍然是我國經濟的牢固柱石。

  展望未來,相關企業負責人和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等戰略的加快推進,以及智慧製造、小微企業扶持、技術改造等政策措施的不斷推出與落實,未來我國製造業的嚴峻形勢將得到部分緩解,增速逐步企穩可期,堅持實業興國、堅持為企業減負、堅持防範小概率超預期事件衝擊應成為今後一段時期政策發力主導方向所在。

  一墻之隔 一興一衰

  一興一衰,一“生”一“死”。《經濟參考報》記者在粵、蘇、陜、魯等地採訪看到,在過去的一年中,“分化”已經成為我國製造業的最顯著特徵。

  在去年實現智慧手機出貨量過億部,成為蘋果、三星之後全球第三個“破億”的智慧終端廠商基礎上,今年1月,總部位於深圳的華為宣佈了2016年的業績目標——銷售收入達到818億美元,比2015年的600億美元增長超過35%。這一數額不僅相當於騰訊、阿里巴巴、百度收入總和的兩倍,也意味著華為將躋身世界前100強企業之列,達到中國高科技公司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也在這個月,就在華為的“隔壁”,全球十大鞋業製造商之一的台資企業興昂國際下屬的東莞興昂鞋廠正式發佈停産公告,並宣佈裁員1900人。

  興昂國際人力資源部主管鐘偉傑説,這家企業將關閉所有生産單位,只保留研發、行政等部門,“去年受國際需求萎縮、人工成本上升影響,企業利潤下滑幅度超過50%,關停也是無奈之舉”。據了解,近年來,這家鞋企的産能已經在向東南亞國家和我國內地省份進一步轉移。

  類似華為和興昂的製造業分化局面,在去年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1%、利潤總額同比卻下降2.3%的大背景下,又呈現出現鮮明的結構性的特點。

  一是行業出現顯著分化。與新技術、新業態産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産能過剩和供給側改革不足的行業十分困難。

  陜西鼓風機集團公司董事長印建安説,這家企業去年工業總産值超過52億元,最大的感受就是産能過剩的領域運營困難,但同時節能改造、能源結構調整等帶來的新機遇又不斷呈現。

  青島海爾集團作為國內領軍的大型家電企業,去年實現全球營業額1887億元,和2014年營收額突破2000億元相比有所下降,與此同時,企業的線上交易額卻達到1577億元,同比實現近兩倍的增長,海爾正在從傳統的製造領域向網際網路領域轉型。

  二是企業出現顯著分化。即使是在傳統行業中,自身運營能力的強弱也決定了一個企業的發展前景。

  在浙江,曾經陷入困境的飛躍集團已在高端製造領域站穩了腳跟,研發出全球最大直徑的地下管網,並成為該産品全球第二大製造商,企業負責人邱繼寶説,現在不少企業叫苦連天,卻是自己創辦企業36年以來最舒服的時候,“一些高端産品即使開足馬力生産也供不應求”。

  作為全國工業重鎮之一,廣州市國稅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市傳統創稅大戶行業中,産品和技術創新與否直接導致企業發展分化,如汽車製造業實現國稅收入304億元,同比僅增長2.47%,但憑藉技術創新推出新車型的廣汽本田稅收大幅上漲27.49%;醫藥製造業實現國稅收入20.7億元,同比下降9.67%,但研發和創新能力強勁的生物制藥企業廣州康盛生物稅收增長30.35%,比行業平均水準高40.02個百分點。

  三是地區出現顯著分化,有些地區特別是轉型升級行動早的地區出現了好的發展勢頭。

  工業和資訊化部賽迪研究院裝備工業形勢分析課題組1月底發佈的報告顯示,整體來看,2015年全國各省市區工業經濟增長呈放緩態勢,但受産業結構影響,兩極分化的問題開始凸顯,其中,産業結構較為合理、順應産業發展方向、結構調整較為超前的地區,如廣東、浙江,增速保持平穩態勢。但以重工業特別是石油、煤炭、鋼鐵等為主要支柱産業的部分地區,則增長緩慢甚至顯著負增長,未來可能存在“斷崖式”增長風險。

  分化加劇 憂中有喜

  以新替舊、以時間換空間。多位受訪企業人士和專家表示,儘管增長壓力依然存在,但不論是從短期因素還是從長期因素看,我國製造業當前依然擁有巨大潛力,産業結構轉型朝預期方向發展,市場有理由保持樂觀預期。

  在多數受訪企業人士和有關專家看來,在分化加劇的總體態勢背後,是我國製造業受到供需兩側矛盾夾擊,尚未完成新舊動力轉換的客觀現實。從需求側分析,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的外部需求持續萎縮態勢沒有改變,導致我工業品産能無法順利輸出而滯留國內,産能過剩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從供給側分析,我國工業品在技術、工藝、設計、包裝、品牌等方面缺乏競爭力,又無法滿足國內市場對高品質産品需求的集中爆發,兩者疊加造成了當前的困難局面始終難以得到有效緩解。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盧鋒認為,製造業分化加劇是憂中有喜,反映出近年調整深化大環境下新産業、新産品、新業態活躍成長有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階段,然而目前新動力尚不足以抵消傳統行業增長週期回落與趨勢走緩因素影響,沿海與中西部不少地區經濟活躍增長尚不足抵消資源密集省區調整派生下行壓力,某些資源密集地區經濟下行困難與早先國企改革不夠充分派生冗員困難相互交織,又增添經濟形勢複雜程度。

  不過,有專家指出,當前部分宏觀數據顯示出短期向好因素。截至去年12月,我國高技術製造業PMI為53%,年均值高於製造業總體2.9個百分點,顯示産業結構轉型朝預期方向發展;截至當年11月末,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産成品存貨同比增長4.6%,分別較上年同期和當年6月末下降9個和2.8個百分點,反映出企業産品銷售壓力正逐步緩減。截至2015年10月末,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財務費用同比增長1.3%,較上年同期下降11.5個百分點,財務負擔的減輕提升了企業盈利能力,預計在國家與地方相關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今年製造業企業盈利能力有望止跌回升,部分戰略性新興製造業企業盈利能力還會快速上漲。

  同時,我國製造業在全球産業格局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改變。2015年,我國裝備製造業規模就超過20萬億元,超過全球比重的三分之一,其中多數産量居世界第一,僅機床就生産96萬台,佔比達38%。

  在這一基礎上,我國已經形成一批有能力實現創新驅動轉型、有能力保持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龍頭和核心企業,具備後續發展能力。中國西電集團副總經理裴振江説,2015年,公司實現利潤16.4億元,比2014年翻一番,“逆勢增長”主要還是通過技術創新具備了輸變電核心設備的製造能力,“不僅在國內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也組織和參與了眾多國際輸變電標準的制定,目前集團擁有有效專利1776件,發明專利244件,多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一、二等獎,參與國際競爭的底氣很足”。

  此外,我國製造業進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全球製造業格局調整中利用國內外資源的能力進一步加強,這一點不僅在華為、海爾、格力等本土跨國巨頭上有充分展現,也在諸多傳統和新興領域的中小企業上逐漸顯現。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私募股權交易主管合夥人劉晏來説,去年我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增長40%,金額增長21%,均創歷史新高,其中有114筆並購交易的單筆金額超過10億美元,數量同樣創下新高。

  “我們調查分析發現,民營製造企業領跑、重在購買技術和品牌帶回國內發展,是這些並購的主要特點,我相信未來幾年還會持續看到這樣的增長速度,以中國為首的大型跨國企業開始走向世界舞臺。”劉晏來説。

  “三大堅持”跨越轉型考驗期

  步入2016年,不少受訪企業在下行壓力中表現出了“正視困難、迎接挑戰”的信心,必須堅持“製造立國”理念,堅持為企業切實減負,堅持推動製造業“走出去”,推動製造業跨越轉型考驗期。

  上海電氣重工集團常務副總裁朱根福説,作為國內最大的裝備製造企業之一,儘管生産任務依然較滿,但企業近期既不盲目樂觀,也不過分悲觀,而是真正將發展重心從過去的擴規模、上産能轉移到練內功、抓效益上來,“苦日子對全球市場而言都是一視同仁,關鍵就看中國製造自己有沒有能力適應挑戰,通過科技創新重塑中國工業的比較優勢”。

  相關企業人士和專家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預計2016年,高技術製造業將繼續作為工業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支撐中國産業優化與升級,隨著自貿區建設加速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以高端裝備為代表的高技術製造業在投資和出口方面預計也會有所增加,並成為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與此同時,原材料工業將持續疲軟,淘汰落後和化解過剩産能工作依然任重道遠,此外,我國製造業今年有望進一步加快“網際網路+”步伐,預計傳統製造業進入電商和發展資訊化平臺、智慧製造的投入將進一步增長,帶動第三産業和第二産業之間的融合發展更加迅猛。

  在這一轉型期間,“三大堅持”成為多數工業製造企業的共同呼聲。一是堅持“製造立國”理念落到實處不動搖。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陜西鼓風機集團公司董事長印建安等企業家認為,製造業是我國的立國之本,特別是地方政府必須保持清醒認識,不能用服務業取代製造業,也不能發展第三産業而忽視第二産業,現在“中國製造2025”等規劃已明確,關鍵就在於落實,從國家層面來説應該儘快啟動實施一批市場潛力大、關聯程度高、帶動能力強、産業基礎好的重大項目。通過工程實施提振需求,改造傳統産業,推動重點領域發展,提高産業競爭力。

  二是堅持為企業切實減負不動搖。不少企業反映,當前企業負擔依然比較重,印建安説,以人力成本為例,企業每給員工發1元工資,將要付出1.6元成本,其中包含0.6元社會費用,希望政府能夠在相關産業發展過程中,給予稅費方面的政策支援。也有企業呼籲應儘快落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健全過剩産能退出機制和國有資本迴圈機制,減少兼併重組的行政干預,促進社會資本參與競爭和産能重組,提高産業整體的運營水準。

  三是堅持推動製造業“走出去”不動搖。國內永磁直驅式風力發電機的最大生産企業中國中車永電金鳳公司總經理何永科説,中國製造業領域已形成完整的産業體系,具備與國際合作的強大基礎,但在當前“走出去”的熱潮中,已經出現無序競爭導致價格戰的不良傾向,建議國家儘快統籌規範,以提高我國的整體收益率,夯實國內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基礎。此外,由於受制于國際間技術、貿易壁壘,我國製造業往往不能順利取得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準入,“我們希望國家相關政府部門合理運用市場規則,出臺相關政策或辦法,並在與歐洲、北美等國家和地區進行經濟貿易磋商時有效溝通,幫助我國製造業更快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