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十三五規劃:樹立五大理念 決勝全面小康
- 發佈時間:2015-10-31 11:04:19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吳起龍
“十三五”規劃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迫切需要以新的發展理念指導具體實踐,以更好地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如何貫徹這五大發展理念?難點和重點在哪?本報記者邀請多位專家進行了解讀。
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訪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
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説,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依靠廉價土地、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來支撐。如今,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強化,“人口紅利”逐漸衰退,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原有的比較優勢已經明顯削弱。
“從資本角度看,我國儲蓄率近年來逐漸下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減弱。”牛犁説,種種跡象表明,我國原有的發展動力已經明顯退化,依靠簡單擴大勞動力和其他生産要素投入來驅動發展的路子已經行不通,必須通過加強創新,提升要素投入的綜合效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牛犁説,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意味著今後的創新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階段,而要主動擔當、敢於冒險,把創新作為自覺行動,多開展原創性的創新探索和實踐。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當前,激發創新創業活力,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體制機制問題。”牛犁説,政府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大簡政放權的力度,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放活市場,激活微觀活力,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
“當然,也要大力營造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鼓勵企業家和科研人員的冒險和探索,調動各個主體的積極性,為每個人發揮聰明才智提供廣闊平臺。”牛犁説。
牛犁表示,要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使市場主體發揮創造性、自主性、主動性,必須依靠良好的制度設計和安排,形成有利於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的體制機制。目前,我國在許多領域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必須按照頂層設計,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既鼓勵創新、表揚先進,也允許試錯、寬容失敗,努力營造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濃郁氛圍。記者 林火燦
以開放提升競爭力
——訪商務部研究院外貿所所長李健
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産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堅持開放發展理念,不斷融入全球化進程,這不僅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更是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以開放提升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商務部研究院外貿所所長李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説。
李健表示,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進入了深度調整期,與之對應的新一輪國際貿易規則也處於重構之中。作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中國在全球經濟新格局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將變得更加緊密,這將在“十三五”期間表現得更為突出。
“我們過去也講‘完善對外開放戰略佈局’,但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不僅要重視傳統市場,也要積極發展新興市場;不僅要鞏固傳統的貨物貿易,還要拓展到投資、裝備産能合作等領域。”李健説。
今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對實施新一輪高水準對外開放進行了頂層設計,提出要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建立促進“走出去”戰略的新體制、構建外貿可持續發展新機制、優化對外開放區域佈局、加快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等多方面任務。
李健説,“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等重大戰略的實施推進,是新形勢下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構建對外開放新體制的體現。“‘十三五’期間,它們將為中國經濟拓展出更為廣闊的空間,應充分利用好外部市場與資源,加快轉型升級,不斷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記者 顧 陽
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訪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
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堅持協調發展,是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必須切實貫徹的一個重要理念。”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
“堅持協調發展,從總體上來説,是經濟社會各方面結構優化的過程,目標是要達到有序健康地發展。重點強調的是整體性、系統性和平衡,堅持協調是社會經濟整體、系統、平衡發展的保證。”潘建成説。
潘建成從統計學角度談了他對協調理念的理解,統計中經常運用的綜合指標通常都是由一級指標、二級指標等多級指標組成,不同指標有不同權重。每個指標有各自的增長空間,但也有自己的增長極限與阻力,指標之間相互影響。“要達到較高較好的綜合指標,就是要在各個指標之間相互影響和制約的複雜關係中找到最優解。這就是協調。”潘建成説。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重點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潘建成認為,長期以來,我們把較多的精力放在發展經濟上,雖然經濟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也累積了許多矛盾。這些社會矛盾不解決好,就會制約和影響經濟發展。“因此,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要更多關注社會的發展,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
潘建成認為,從經濟發展內部來講,也需要堅持協調發展的理念,推進一系列結構的優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在推動東、中、西部加快發展中,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主體功能區的發展思路,要根據每個地區的資源稟賦和人文特點,找到適合當地的發展之路。
“在當前經濟轉型期,必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加強薄弱領域,增強發展後勁。要繼續優化三次産業結構,加快提高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要調整‘三駕馬車’的關係,更加注重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促使經濟發展更加協調健康。”潘建成説。記者 許紅洲
以市場之手促綠色發展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
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推進綠色發展,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面臨資源緊缺和環境污染的壓力越來越大,必須通過堅持綠色發展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來應對壓力,緩解資源環境的約束。
李佐軍説,堅持綠色發展,有利於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探索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發展模式,從而使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産業加速淘汰出局,使綠色、低碳、環保的新産業、新業態快速成長。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將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這意味著今後將更多發揮市場機制在促進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中的作用。”李佐軍分析説,過去我國在推動資源節約利用中更多使用的是行政手段,雖然效果立竿見影,但負面影響也比較大,不具有可持續性。我們在減少行政手段的同時,也要用好法律、道德手段,特別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李佐軍説,與其他手段相比,市場手段的優勢在於成本比較低、效益比較高,可以更好地調動各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市場主體之間可以通過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的交易,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記者 林火燦
共用讓全民有更多獲得感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研究員周宏春
堅持共用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民生改善,是我們一切事業發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也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最根本目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共用發展,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這將民生提高到了一個新高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研究員周宏春説。
周宏春表示,從目前看,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並不困難,而真正難就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全面”二字上,這意味著要讓社會中大多數人享受到改革與發展的成果,這需要在精準扶貧、收入分配、基本醫療、養老保障等方面下大功夫。中國經濟總量龐大,但貧困人口依然不少。這些都需要我國未來在民生保障上進一步加大投入。
從國際經驗看,我國正在由中低收入國家向中高收入國家邁進,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共用發展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公平分享發展成果,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致富。
對於廣受社會關注的全面放開兩孩政策,周宏春認為,此舉將有利於優化人口結構、增加勞動力供給、減緩人口老齡化壓力、促進人口的均衡和可持續發展,有利於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這將構建起美麗、和諧的中國。”周宏春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