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李克強達沃斯傳遞信號:應對低迷須有全球性方案

  • 發佈時間:2015-09-12 08:41: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夏季達沃斯在中國召開,全球目光此時集中投向中國經濟。不過夏季達沃斯畢竟是國際論壇,探討的是世界性經濟問題。李克強總理在論壇開幕式上的特別致辭,除了回應全球關切,當然也要針對普遍問題。他談的主要是中國經濟,但在分享中國的經驗背後,實際上是對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的判斷,以及對世界各國的期許。

  李克強傳遞的信號是:應對全球性低迷,必須要有全球性方案。

  只有攜起手來才能共克時艱

  論壇主題“描繪增長新藍圖”,總理致辭“共繪世界經濟增長新藍圖”,這本身就構成問題和答案的關係。如何描繪新藍圖?靠共繪!

  所謂“共”,第一層意思是“匯集”。因此李克強開宗明義講了大連一家創客公司的故事,他們匯聚28萬註冊用戶之智對大量機床進行智慧改造,還計劃“集眾智”製造新的智慧機床。總理稱千千萬萬這樣的創新型小企業為“新領軍者”,展現著未來經濟發展的希望。他隨即對比道,這次論壇也是匯集眾智和眾識,尋找全球未來發展之路。

  第二層意思是“分享”。李克強明確提出:“目前全球分享經濟呈快速發展態勢,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新路子。”這可謂是既針對中國國情、又針對全球局面的一個重要判斷。

  言下之意,應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各國“自掃門前雪”,只著眼針對自家問題的方案,這是“一葉障目”、遠遠不夠的。只有攜起手來才能共克時艱,只有整體性方案才能解決整體性問題,各國進而從中獲利,破解各自難題。

  只顧自家的方案行不通

  世界經濟深度融合,這不是一句虛言。事實是,全球不好,中國很難好。正如李克強所坦承:作為一個與國際市場密切關聯的經濟體,全球經濟情況總體偏弱,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另一方面,中國好了,也是對全球的利好。李克強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30%,中國不是世界經濟風險之源,而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之一。

  更高的數據來自世界銀行前行長、美國前貿易代表佐立克。他撰文稱,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曾為世界經濟帶來廣闊發展機遇,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引擎,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40%。

  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回應國際關切的兩個重點,話中深意其實是指出兩種只顧自家的方案行不通。一是貨幣競爭性貶值,即“貨幣戰”。他説,我們不希望通過人民幣貶值來刺激出口,這不符合我們結構調整的方向,我們更不願意看到世界上發生“貨幣戰”,如果真的發生了“貨幣戰”,對中國只有害、少有利。

  “躺著也會中槍”的中國幽默,被李克強機智地用來化解國際上一些不負責任的指責。事實是,如果算總賬,兩年多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實際有效匯率有比較大幅度的上升,此次小幅回調後,目前已基本保持穩定,人民幣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

  另一種方案就是量化寬鬆。英國《金融時報》注意到了這層含義。該報提醒讀者,李總理會見全球商界領袖時回應了有關中國觸發今夏全球市場動蕩的説法。李總理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的實踐證明,單靠量化寬鬆政策難以解決制約增長的結構性障礙,而且可能帶來負外部效應。

  兩種可行的全球性方案

  明智的決策者有破有立。李克強基於中國的經驗,在此次論壇上提出了兩種可行的全球性方案,即:各國對內推進結構性改革,對外加強國際合作。

  前一種方案在中國的實踐就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總理指出,對中國來説,結構性改革是要激發全體人民的無窮創造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是結構性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他把“雙創”視為發展分享經濟的重要推手,因為創業創新通過分享、協作方式來搞,門檻更低、成本更小、速度更快,這有利於拓展中國分享經濟的新領域。

  “雙創”所蘊涵的理念,可謂是多種全球性難題的對症之藥。

  首先是就業。各國普遍面臨就業壓力,而中國恰恰在此方面表現不俗,這正得益於“雙創”。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而就業不減反增,主要是因為新的市場主體快速增長,通過簡政放權、商事制度等改革,持續一年半以上每天有1萬多家新企業註冊,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其次是收入分配。財富的過度不均衡已是世界性頑疾,而且成為極端勢力等滋生的土壤,人類社會需要尋找更有效的解決之道,否則將威脅到我們的共同安全。“雙創”指示了一種路徑,能更好發揮“一次分配”的作用,是收入分配模式的創新。

  第三是社會公正。日益固化的階層必然窒息社會活力,各國在這方面都有教訓,但社會上升通道並不易建構。“雙創”意味著無論什麼人,只要有意願、有能力,都可以靠創業自立、憑創新出彩,都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和上升通道。

  後一種方案是國際産能合作。既然量化寬鬆不可持續,那麼全球經濟復蘇的著眼點就還是要放在做強實體經濟上。總理的主張很明確:通過開展國際産能合作,重塑有利於發揮各國比較優勢、更加均衡和普惠的全球産業鏈,打造互利共贏、包容共進的世界發展和利益共同體。

  這不是中國的局部方案,而是中國提出的整體性方案。中國在其中當然有利益,但這是一舉多得、三方共贏之道,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國際産能合作的框架中同樣有利益。這樣才真正構成李克強所提出的“利益共同體”。

  在回答達沃斯論壇創始人施瓦布提問時,李克強更坦誠地講到了國際産能合作理念的來源。他説,我們必須看到,全球70億人口當中,只有10多億人口的國家實現了現代化和工業化。絕大多數國家還處於工業化的初期、中期,需求和潛力巨大,國際産能合作正是順應這樣的理念提出來的。我們可以解讀出總理的潛臺詞是,這個問題涉及全球均衡發展,人類社會應該更公平地分享現代化、工業化的文明成果,這就需要全球産業鏈的高中低端攜起手來,共同發展,這樣才符合世界人民利益,才稱得上是“發展共同體”。

  李克強在致辭最後説,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發展于全球化的時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面對促進全球經濟復蘇的共同任務,國際社會應當同舟共濟,加強協調。各國難免有競爭,但合作大於競爭,我們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我們之間的競爭。

  參加論壇的跨國企業高管在隨後討論中評價李克強的致辭:中國顯然不是世界經濟的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而是麻煩的解決者(trouble shooter)。

  這不僅是對中國經濟的信心,無疑也是對中國總理提出的全球性方案的一種認可。李克強在此次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向國際社會傳遞的信號,不僅證明中國政府有駕馭中國經濟的能力,也證明中國政府有對全球經濟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智慧和擔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