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CPI增速難超2%16省10月CPI增速低於全國
- 發佈時間:2014-12-02 00:29: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王斌
在9月、10月CPI連續兩個月同比增長1.6%以後,多數機構判斷,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低通脹階段。這一判斷被近日發佈的各地區價格數據進一步確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31個省(區、市)中超過一半地區的10月CPI同比增速低於全國。
多方分析認為,四季度CPI增速很難超過2%,2015年個別月份甚至可能回落至1%以下,中國經濟將進入一個通貨膨脹水準偏低的階段。這給經濟增長帶來了壓力,但也給深化價格改革創造了機會。
現 狀 16省10月CPI增速低於全國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了全國31個省(區、市)的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超過一半地區低於1.6%的全國CPI平均水準,其中5省(區、市)低於1%,北京市甚至只有0.5%。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統計,有16個省(區、市)的10月CPI同比增速低於全國,其中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內蒙古和陜西省低於1%,此外山東省增速與全國持平。青海省10月CPI同比增3.6%,西藏增2.9%,這兩個西部省份是拉動當月全國CPI走高的主要地區。
統計局數據還顯示,在31個省(區、市)的10月生産者價格指數(PPI)中,同樣有16個省(區、市)低於全國,其中最低的山西省同比負增長8.5%,河北省負增長6.2%緊隨其後,新疆、黑龍江省和海南省以-5.7%、-5.2%、-4.9%分列三至五位。
華創證券研究所首席金融分析師牛播坤認為,在目前産能過剩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行的大週期下,我們判斷PPI還將在同比負增長的道路上徘徊很長時間。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認為,國際市場工業産品價格整體低位運作,全球工業原料初級産品價格指數延續下跌趨勢,連續三個月走低至151.67點,歐洲PPI負增長幅度持續擴大,帶來輸入性通貨緊縮壓力加大。上游原材料持續價格走低制約了工業産品出廠價格的反彈。考慮到目前一些積極因素正在醞釀,資源型産品及工業中間産品的限産減産有助於價格穩定,新一批穩增長項目有望提振需求,預計PPI同比跌幅有可能收窄,但負增長態勢難以在短期內逆轉。
中國價格水準漲勢趨緩,與全球經濟變動密不可分。資料顯示,從歐元區,到以色列,再到日本,低通脹正在席捲全球。彭博數據顯示,在2015年通脹預期下滑最大的10個國家裏,有8個國家要麼已經處於通貨緊縮之中,要麼正在致力於讓本國貨幣貶值。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公開表示,為了避免通縮,歐元有必要進一步走低。9月歐元區通貨膨脹率僅0.3%,遠低於2%的目標。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9月曾表示,希望日元進一步走低,以幫助其實現2%的通貨膨脹目標。本月初,日本央行將每年基礎貨幣刺激目標加大到80萬億日元,而此前是60萬億到70萬億日元,大約相當於每年印鈔4萬多億元人民幣。
壓 力 低通脹恐影響經濟增長
鋻於這樣的國際背景,機構預測四季度CPI增速難超2%,明年甚至有的月份跌至1%以下。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姜超表示,10月CPI中非食品價格同比增長1.2%,創2010年以來新低。11月以來豬價、菜價繼續下跌,預測11月CPI同比降至1.4%。11月以來油價仍在下跌,預測11月PPI同比降幅擴大至2.6%。內需低迷制約核心CPI上行,預測2014年CPI增長2%,2015年增長1.5%,其中部分月份CPI或為1%以下。中金公司報告稱,油價下跌開始拉低物價總水準。無論10月進口價格、還是PPI、CPI均受油價下跌傳導,且這一影響仍在深化。預計2015年CPI可能只有1.4%,未來通貨緊縮風險高於通貨膨脹風險。
通貨膨脹增速放緩會給經濟帶來一定壓力。根據比對,10月CPI同比增速低於1%的5個省(區、市)中,前三季度地區生産總值增速排在20名開外的有3個;而排名後三位的省份全部包含在PPI降速最快的5個省(區、市)中。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認為,由於PPI連續32個月負增長以及CPI降至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準,中國正進入去通脹化的過程。在此期間,房地産市場走軟帶來的經濟增長放緩對各個行業均將造成影響,使得中國經濟進入緩慢而痛苦的杠桿化過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所副研究員原磊更強調PPI持續負增長對企業利潤的傷害。他表示,8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0.6%,兩年之後再次負增長;9月情況雖略有好轉,也不過僅同比增長了0.4%。預計未來工業企業仍會面臨較大經營壓力。原因包括:勞動力成本、資金成本繼續上升不可避免;未體現在國家統計局統計範圍之內的中小企業經營狀況比規模以上企業更為困難;部分行業庫存很高,尤其是在商業流通環節,消化這些庫存需要時間,會對企業經營造成壓力;房地産行業投資將繼續低迷,與房地産相關的産業在短期之內難以回升。
製造業企業的經營壓力在今年進一步轉化為融資問題,由於現金流回收困難,企業愈發依賴貸款,導致資本市場價格畸高。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所研究員羅仲偉對記者表示,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市場需求不足,而是資金鏈瀕於斷裂。
利 好 深化價格改革條件成熟
不過,通脹走低同時給中國進一步推進價格改革創造了機會。
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要充分考慮競爭條件和對市場、社會的影響,以逐步有序的方式,改革能源、交通、環保等價格形成機制,疏導價格矛盾,穩步放開與居民生活沒有直接關係的絕大部分專業服務價格。“價格改革難度很大,但它有利於長遠,是建立市場機制必須要闖的一道‘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上説,“價格改革不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關鍵問題就等於沒抓住!這是一項啃硬骨頭的改革,是一場攻堅戰。”
李克強説,目前在價格方面,的確仍存在一些政府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項。價格改革是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壓縮權力尋租空間的重要制度建設。價格改革事關全體民眾的切身利益,必須按照改革已積累的經驗,根據社會的承受能力,統籌考慮、穩步推進。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為,關於資源品的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和市場化定價,最近幾年一直在討論和醞釀。然而受制于通貨膨脹壓力,定價機制改革並未實質性落地。目前中國PPI持續為負,CPI低位運作,預計今明兩年通貨膨脹水準都將穩定在2%左右,這給了價格改革一個很好的契機。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記者表示,前些年在經濟增長高企時期,通脹水準較高,政府唯恐推動價格改革會進一步拉升物價總水準。應該説,在目前的環境下,全面深化價格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經濟增長放緩,通脹處於溫和水準,推高物價水準的壓力已經大為緩解,而且前期也有許多改革的舉措可以作為下一步價格改革的參考與借鑒。
更有利的是,價格改革同樣有助於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胡遲認為,經過長期的市場化改革,我國經濟中超過95%的産品與服務已經完全“隨行就市”定價,而餘下5%的則是包括水、石油、天然氣、電力等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礎産品價格仍然由政府掌控。這些産品的屬性較為複雜,一方面其具有市場屬性,但也含有公共屬性和保障性。所以多年來,其改革步伐一直較慢。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部署無疑是在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未來價改應當在前期改革的基礎上有序、穩步地予以推進。價格改革的實施必將提高整個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給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提供新的動力。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可以看作是深化價格改革的重要信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