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地市復蘇但未“過火” 樓市新常態考驗地方政府

  • 發佈時間:2014-11-18 17:44:42  來源:新華網  作者:葉鋒 鄭鈞天  責任編輯:王斌

  18日,市場關注已久的上海“董家渡地王”出讓成功,248.5億元的天價也創下新的總價紀錄。近期,一些熱點城市的土地市場轉向復蘇,許多城市賣地收入超過往年,一些優質地塊仍受追捧。但從競拍情況、溢價率等因素看,土地市場並未“過火”,整體理性而平靜。倒是樓市進入市場化軌道運作的“新常態”之後,對地方政府的“錢袋子”和經濟發展方式都帶來了新的考驗。

  18日,被稱為“董家渡地王”的黃浦區小東門街道616、735街坊商住地塊在此間的競拍中被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體,以248.5億元競得,折合樓板價35392元/平方米。

  雖然創下了土地市場總價新高,但該地塊的現場競拍波瀾不驚,僅在248億元起始價的基礎上加價一輪。每平方米3.54萬元的樓板價,在南黃浦區域也是正常水準。數據顯示,2012年和2013年鄰近區域成交的三宗地塊,樓板價在每平方米3.41萬元至3.69萬元之間。

  優質地塊仍受追捧,但市場整體趨於理性,是近期土地市場的特點。比如,11月10日,廣州市一口氣拍出9宗商住用地,“吸金”156.87億元,刷新今年以來單日賣地金額新高。但各地塊成交價格符合預期,在競爭最為激烈的華美牛奶廠7宗地塊中,最高溢價率也沒有超過50%。

  再如,11月14日,濟南市一幅地塊以17.8億元的價格成交,樓板價6709元/平方米,兩者均為當地新高。但市場機構克爾瑞的數據顯示,2013年濟南的住宅用地成交101幅,平均溢價率為13.6%;而截至今年11月16日,當地住宅用地僅成交62幅,溢價率幾乎為零。

  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分析認為,産生上述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房企資金面比較緊,所以拿地不再那麼“豪爽”;二是各地政府也不再“幻想”房企激進搶地,土地出讓以保證完成年度供地計劃為原則;三是部分城市的基準地價已經提高,地價成本實際上已經增加。

  “尤其是10月份以來,一些熱點城市樓市有止跌跡象,所以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讓方面會加快節奏。一些房企熬過了市場最冷的時期,資金面也得到了改善,所以拿地的積極性會提高。”一家港資房企駐上海的高管向記者表示。

  不過,雖然樓市明顯降溫,今年多個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土地交易卻收穫頗豐。比如,市場機構數據顯示,進入11月,北京今年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已超過去年,據預測今年全年破2000億元也料無懸念;上海11月份還將迎來更多土地出讓,全年出讓金總額有望達到1700億元;截至目前,深圳“收成”也已超過了去年全年。

  土地財政的居高不下,與産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大勢格格不入。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土地收入創新高,與今年不少地方政府急於緩解項目投資和債務壓力有關。隨著經濟轉入中高速增長、稅收收入增幅收窄,一些在民生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承受巨大開支的地區,也只好愈發緊抓房地産這只“錢袋子”。

  但土地畢竟稀缺,對賣地收入的高度依賴,不可持續。經過多年調控,房地産市場也正在進入一種“新常態”。

  比如,在房價方面,不再是全面普漲,也不再是只漲不跌;在地區差異方面,各地分化日益明顯,一些熱點城市的需求仍然比較旺盛,但不少二三四線城市將面對此前樓市過度擴張的苦果,去庫存化形勢嚴峻;在調控方式方面,在管住炒房投機需求的前提下,行政手段將逐步退出,房價將會回歸到由合理供求關係決定的軌道上來;在行業發展速度上,以往那種“狂飆突進”的態勢也將不再。許多業內人士稱,房地産將告別“黃金十年”,進入“白銀十年”。

  “比如,房企高價拿地的動作會減少,擴張步伐會和房企自身的戰略擴張步伐相配合,而不是盲目認為房地産市場勢必會高速增長。”嚴躍進説。在地塊出讓中,地方政府也越來越堅持産業導向。比如,上海對此次出讓的“董家渡地王”就設置了苛刻的出讓方式,從而能夠確保土地開發按城市發展的意圖進行。

  “房地産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新的狀態之後,地方政府和房地産企業都面臨著新的考題。”中國房地産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晟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