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萬通地産陷控制權風波 馮侖被指要理想不要生意

  • 發佈時間:2014-09-04 09:51: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上世紀90年代,馮侖打過一場仗。當時,在財務壓力下,合夥人對前景的判斷出現分歧,最終在困惑中分道揚鑣。那次兄弟分家讓馮侖反思良久,此後他花了很多精力來研究董事會構成。但遺憾的是,20年後,一則控制權生變的傳聞再次席捲而來。

  2014年,房地産市場進入調整期,8月8日,北京萬通地産股份有限公司(600246.SH,下稱“萬通地産”)董事會重組的消息傳出,董事席位從7人減至6 人。這次重組夾雜著“馮侖可能減持”的傳言,迅速發酵,被一些媒體解讀為“股東嘉華築業集體上位、萬通係控制權生變”。

  另有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馮侖在立體城市、紐約中國中心等項目上的嘗試,並未得到其他大股東的理解或支援,此次的董事會重組背後,管理層思路上的分歧也浮出水面。

  對於未來的萬通地産控制權何去何從,萬通方面尚未作出回應。但可以肯定的是,賺錢與花錢、職業與事業、利潤與方向、短期與長期、形而下與形而上、稻粱之謀與理想情懷,這些二元對立帶來的碰撞,或許將馮侖推向了職業生涯的第二次戰爭。

  控制權風波:嘉華係謀上位?

  繼8月12日股票交易停牌後,8月29日,萬通地産董事會再次公告稱,該公司將繼續停牌,並將依據相關法規,遵循公平披露原則及時履行資訊披露義務。

  公告稱,萬通地産就該公告所涉及的事項,向其控股股東萬通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通控股”)繼續作了溝通,萬通控股目前正在就相關事項核實。

  對於“所涉及的事項”,萬通地産在8月11日的公告中有過解釋:近日,有些媒體出現了萬通地産“去馮侖化”的相關報道,為了避免其股價的異常波動,保護投資人的合法權益,萬通地産正在對這些報道進行核查,公司股票將於 2014年8月12 日停牌。

  風波源於8月8日萬通地産董事會改組。當天下午,萬通地産召開2014年度第五次臨時股東大會,晚上公告宣佈了新一屆董事會名單。這份新的名單裏,姚鵬、趙震、馬健不變,但萬通地産原董事長許立、總經理雲大俊以及鄭沂都被替換,“新人”江泓毅、涂立森和李虹加入,另外,原董事孫華離席,董事會席位由7 人減少至6人。

  這表面看來是萬通地産的變化,但實際上與其母公司萬通控股不乏關聯。

  萬通控股持有萬通地産51.1%股權,作為母公司,萬通控股本身股東構成主要是三方力量,最大單一股東是佔股25.9%的天津泰達集團(下稱“泰達”),其次是有23%股權的北京嘉華築業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嘉華築業”),創始人、董事長馮侖通過一致行動人股權控制了近30%的股權,是萬通控股的實際控制人,同時控制營業收入佔比超過98%的子公司萬通地産。

  留在萬通地産董事會的“老人”中,姚鵬被認為是馮侖係人馬,趙震被認為代表泰達,馬健則被認為代表嘉華築業。儘管被認為是嘉華係力量的孫華也離開了董事會,但此次董事會改組,仍被解讀為嘉華築業整體上位,甚至有傳言稱,馮侖已減持部分股權,萬通控股控制權可能生變。

  嘉華築業的確對萬通地産表現出了強烈興趣。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嘉華築業曾於今年春邀請諮詢機構進行座談,討論萬通地産的戰略與産品線問題,研究如何通過管理方式更新實現業績增長。

  儘管嘉華築業有意加強對萬通地産的管控,但目前尚無跡象表明,執掌萬通20年的馮侖,有意向讓渡股權、移交控制權。一些觀察人士猜測,馮侖也許是換了一種姿態,繼續掌舵萬通。截至記者昨晚發稿時,馮侖本人和萬通方面對此仍保持緘默。

  關於董事會席位為什麼從7席變為6席,坊間也有諸多猜測。實際上,早在2011年前後,馮侖對董事會規範化就有過一些思考,在他看來,董事會人數略有變化,公司章程就得跟著變更,因此他認為董事會成員的增減有時會是一件“大費週折的工作”。

  對於董事會成員是單數還是雙數,馮侖在《理想豐滿》一書裏有過這樣的論述:“董事會人數到底應該設計成單數還是雙數,這件事很重要,因為它牽扯到董事會投票的藝術。大家普遍認為應該是單數,這樣可以自然産生多數和少數,而董事會的投票規則通常是多數投票過半就有效。但後來我們也是設計過雙數,在這種情況下,董事長在贊成票數與反對票數相同的時候可以多投一票,也就是説他有兩票,這樣的設計就加大了董事長的權重。”

  2011年卸任萬通地産董事長時,馮侖曾説過:“我不做萬通地産的董事長了,但作為大股東,還是有董事的提名權,對董事會有實質性的影響力。”

  方向之辯:創新與固守本分

  早在2008年,馮侖就提出,將凱德置地作為學習標桿,提出“濱海新區、美國模式、萬通價值觀”的發展戰略,力爭用5~10年時間,完成向房地産投資公司的轉型。2011年初,他正式對外宣佈,將“萬通實業”更名為“萬通控股”,形成“大萬通”佈局。

  從業務板塊來看,萬通控股的業務包括房地産開發、工業地産、基金管理和資産管理等四大領域。其中,萬通地産代表的是傳統房地産開發業務,貢獻了98%以上的營業收入。儘管如此,馮侖近年來的主要精力都在立體城市、海外投資等創新業務上。

  馮侖將萬通核心價值觀定為“守正出奇”,即“法無定法、出奇制勝”,希望能“做好人、辦好事、掙好錢”。但在房地産告別黃金時代、陷入調整期的大環境下,已經錯過快速規模化機會的萬通地産,“掙錢”都顯得很吃力了。

  年報顯示,截至2013年年末,萬通地産在施項目總共13個,在施面積126萬平方米,銷售面積23.3萬平方米,簽約額40.49億元。這意味著,這家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老牌房企,以不足百億的規模,排在了中國房企50強之外。

  2013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99億元,同比減少18.95%,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3.81億元,比上年同期略增1.55%。2014年上半年,萬通地産營業收入為3.37億元,同比下降52.43%,凈利潤為4837.23萬元,同比下降59.83%。

  而馮侖的創新業務,進展也頗為緩慢,紐約的“中國中心”就是例子。

  2011年,在紐約世貿中心原址重建工程中,馮侖正式租下其中的1號樓(自由塔)64~69層,租期20年,預計2015年初開業。據馮侖測算,開業後五年投資回報率在8%~11%。

  儘管“中國中心”被馮侖視為萬通走向世界的一個夢想,但並非所有人都看好這一項目。一位曾長期在紐約生活的房地産投資基金人士對本報記者分析稱,世貿中心曾被香港知名風水師判定為風水欠佳區域,且“911”事件之後,一些大型公司開始搬離了世貿中心所在的華爾街,轉至曼哈頓“中城”區域辦公,從那裏往返公司高管們聚居的上東區也更為便捷。上述人士因此認為,“中國中心”所處地段相對有些沒落,馮侖希望在此打造高端商務俱樂部的想法,實現起來似乎並不容易。

  “很多中國開發商都希望在美國摸索項目經驗,但操作中仍保留著自己老套的做法,難以融入美國環境,如果是在美國,‘中國中心’這種項目,一般會在方案可行性報告通過了再去租,而不是方案都沒做好就先租下來。”該人士評價道。

  除了立體城市和中國中心,馮侖另外一個創新的重點在於“輕資産”模式轉型。作為較早看淡住宅市場的房企掌門人,馮侖較早將業務重心向商業項目傾斜,由於後者資金沉澱較大,馮侖先想到了“凱德模式”,希望通過類似REITs(房地産信託投資基金)的方式解決資金問題,然後通過自持物業、出租以獲取收益。

  這是馮侖的“先見之明”,但遺憾的是,這也制約了前幾年萬通在住宅土地市場的作為,讓公司錯過了規模化擴張的機會。

  一位房地産基金管理人士曾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國內REITs相關稅制等政策仍未落地,加上萬通目前的資金實力及盈利能力有限,萬通目前還不具備走輕資産模式的條件。

  管理層分歧:做生意與寫書

  投資紐約、建造“立體城市”,馮侖的創新進行得不算順利,但同時這些項目都佔據了馮侖的精力,也佔用了萬通的資源。在盈利能力欠佳、規模有限、創新項目前景不明的現實下,萬通股東內部的困惑和分歧浮出水面。

  在馮侖看來,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分工是,總經理管當年財務業績,董事長“做未來”,要建立一些在未來可能成功的機會,他認為立體城市、台灣和紐約的投資機會等,這些都是在做未來。

  但一些股東更看重當下。“一些股東和員工認為,馮侖創新的方向是對的,但想法不夠實際,沒有把公司做大作為目標。”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在萬通內部,這種分歧由來已久,萬通一些管理層認為,馮侖推崇的理念並沒有錯,但作為管理人員更看重風險控制,以及細節上的可操作性。

  這種分歧,與馮侖的一些“埋怨”不謀而合。在萬通控股2013年年報的董事長致辭中,馮侖也説:“站在今天看來,經過這樣的摸索和把握,我認為也有一些方面似乎過於保守。比如,負債率的過低,實際上在給公司轉型注入新的增量資源表現得不夠。我們該適度踩一點油門,讓速度加快一點。速度加快必須要有增量的資源,得有油,有人,有錢,有業務,有項目方向,這些都是轉型必備的一些增量資源。”

  “萬通高層覺得,馮侖確實在做生意方面放了太少的精力。他們評價他是‘修仙’的狀態,一直在寫書、增加自己文化底蘊。”上述知情人士説,與萬科掌門人王石只是負責用人、將決策權給管理層不同,對於公司事務,馮侖仍參與決策,但不管執行,也並不足夠放權。

  管理層則希望做大規模、提升業績,馮侖則希望找準方向,投入資源尋找未來的“增量”,實現“理想”。這原本並不矛盾,但當“做生意”與“修仙”成為一種身份標簽,在公司自身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怎樣用這些資源,似乎各有各的思路。

萬通地産(600246)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