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圓桌對話】
主持人
光明日報記者 張 雁
嘉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張卓元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 常修澤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 張佔斌
編者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吹響了改革開放新的進軍號,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這項工程極為宏大,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整合,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改革始終在路上,如何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改革進程中需要時時思考並不斷總結的問題,為此,本刊特邀請張卓元、常修澤、遲福林、張佔斌四位專家就這一內容展開了對話。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漸進式改革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
主持人: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強調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強調“正確、準確、有序、協調”推進改革。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全面改革”?近年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張卓元
張卓元: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30多年漸進式改革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首先,進入新世紀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除經濟體制改革外,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日顯重要和迫切,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改革的目標更高更全面。其次,雖然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但更強調要全面推進。再次,全面深化改革是1978年從農村改革起步不斷深化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逐步建成富強文明民主法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選擇。
近幾年來,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堅強有力的領導和推動下,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我所熟悉的經濟領域相關的改革就取得了不少成績。比如,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展明顯,三年多來國務院部門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618項,佔原有審批事項的36%,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再比如,農村改革繼續深化,從兩權分離即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土地承包權的分離,發展為三權分離即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分離,發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此外,商事制度改革激發了巿場活力,微觀市場主體快速增長,大大緩解了經濟增速下行帶來的就業壓力。深化價格改革也取得了新進展,截至2015年底,97%以上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已由市場形成,一些重要領域如電力、成品油、天然氣、鐵路運輸等領域的價格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金融體制改革亦有新的突破,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已基本實現,匯率市場化進一步提高,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正在逐步推進。對外開放也有新進展,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定位為國家戰略,中國正在邁向開放型經濟新時代。
遲福林
遲福林:我認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發展階段發生重大跨越,改革的任務凸顯“全面”。我國已從以滿足人自身生存需要為主要目標的生存型階段進入到以追求人自身發展為主要目標的發展型新階段,社會需求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此背景下,改革的重大任務不僅集中在經濟領域,而且集中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領域,任務更加全面。
第二,我國經濟轉型正處於關鍵時期,轉型升級更加依賴於全面改革的突破。未來五年是我國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的工業轉型升級、從規模城鎮化走向人口城鎮化的城鎮化轉型升級、從物質型消費走向服務型消費的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轉型直接依賴於改革的突破,這形成了全面改革的現實需求。
第三,新階段全面改革的目標進一步明確化,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比于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這一目標更加全面,涉及領域更多,是一場新的改革大考。考得好,我國就將走上公平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幾年來,我國在經濟、社會、生態、文化、政治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化,“四個全面”穩步推進。比如,在經濟領域,資源要素價格改革加快推進;在社會領域,反貧困、公共服務等力度不斷加大;在行政領域,簡政放權取得重要進展。這些改革都為公平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張佔斌
張佔斌:全面深化改革是“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導性的關鍵環節,是中國共産黨順應世界發展大勢主動的改革、自覺的改革,是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抓住和用好歷史機遇,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必然選擇。我國發展到今天,發展和改革高度融合,發展前進一步就需要改革前進一步。發展是全面的,改革就是全面的。
相比之前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有這樣幾個特徵:一是重視統籌。改革不是單個領域體制的調整和修補,而是各方面體制與制度的創新,是全方位的改革。二是重視系統。改革不是某個領域體制改革的單向推進,而是各領域、各層次的系統推進。三是重視整合。改革不是止步于改革體制機制,而是要著眼于制度聚合與整合,形成總體性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
近年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改革創造出來的紅利顯著地彌補了不利因素帶來的損失。一是在改革的整體戰略佈局上獲得重大突破,即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主要任務、重大舉措;二是在政府權力的約束和規範上獲得重大進展;三是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常修澤
常修澤:幾位同志談到改革的成就,我是贊同的,改革不易,改革取得成績更為不易。我想補充説明一點:前一階段體制改革雖然取得了進展,但是同時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僅就我比較熟悉的經濟體制而言,根據個人的實際調查和研究可以看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是在曲折中展開的,有進展,亦有不足,尤其是在一些關鍵性的領域和環節,“攻堅”之戰可以説打得比較艱苦,經濟領域一些深層次的體制性“瓶頸”依然存在。例如,作為市場經濟微觀基礎的國有經濟改革尚未到位,特別是壟斷性行業改革仍然較為滯後。
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關鍵在於堅持改革不動搖
主持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度優勢體現在哪?如何維護好這一制度優勢?
張卓元:我們的制度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能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和品質上。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國民經濟迅速起飛,創造了讓世界震驚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2009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每人平均GDP已達8000美元,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與此同時,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幅提升。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生命力。沿著這條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道路走下去,我們定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在建國一百週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在於能夠調動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並把這種積極性引導到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上。就以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來説,一方面,這一制度以實現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為目標;另一方面,這一制度發揮了市場經濟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效率的作用。為使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公有制著力於適應市場經濟,國有企業通過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形式實現同市場經濟的結合;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要著重適應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目標,努力防止私有制市場經濟通常會帶來的貧富兩極分化。這也意味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一方面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更好發揮政府調控經濟的作用,兩者不可偏廢。
遲福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主要表現在:第一,更加注重全面協調發展,注重彌補結構性短板。改革開放以來的政策,一個鮮明的特點是“補制度短板”,哪個領域制度不適應發展的需求,就重點改革哪個領域的制度。這個注重全面性的制度完善方式,使得制度具有可改革性和可完善性,不至於形成僵化的體制。第二,制度設計上有一個中長期的規劃,不回避發展面臨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能夠提出問題並且部署結構性改革,是我們現行最突出的優勢所在。第三,有一個改革的頂層協調和統籌推進機制,以實現結構性改革的突破,推進結構優化。因此,從制度角度看,我國的制度優勢在於,不回避制度短板,不回避結構性矛盾,注重結構性改革,通過制度的調整和完善不斷適應發展環境的變化。
要保持這個制度優勢,關鍵在於堅持改革不動搖。一個經濟體的發展,不可能不面臨這樣那樣的挑戰和問題,關鍵在於要有改革的決心和勇氣,以問題為導向,不斷改革、不斷完善。只要有改革的意識,有開放心態,有打破利益掣肘的決心和勇氣,我們的制度優勢就能夠繼續保持下去。
張佔斌:我國的制度優勢,一是有利於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二是基本經濟制度適應了現階段生産力發展水準,有利於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有效發揮政府作用,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三是有利於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民共同富裕;四是有利於人民當家做主,形成共識,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中各種挑戰和風險;五是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斷培育生長點、釋放生命力、展示優越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目標,始終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明確深化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尤其要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創新,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常修澤:對於我們的制度優勢,我認為,不應用凝滯、僵化的觀點來看待,而應用運動、變革的觀點來審視。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不斷變革的社會,其不斷變革,儘管有外在因素起作用,但就決定因素而言,是指這種制度內在的屬性、內在的力量,是制度自身的一種優勢。總的來看,不斷改革、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優勢之一。
主持人:1992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自此,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重大進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改革進行到今天,我們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又面臨著哪些新問題?我們離成熟定型的制度目標還有多遠?
常修澤:關於小平同志講的“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0多年來流行的解釋大都鎖定在“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但從小平同志緊接著説的“現在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經驗一天比一天豐富……就是要有創造性”來看,我認為“各方面”應不僅包括經濟體制,而且包括政治、社會、文化和資源環境體制。從大的歷史觀來觀察,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的改革進入尋求建立“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新階段。新階段的改革雖林林總總,但五個方面的改革目標是明確的,可以説都瞄準了各自的“靶心”:經濟體制改革瞄準“市場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瞄準“民主政治”,社會體制改革瞄準“和諧社會”,文化體制改革瞄準“先進文化”,生態環境制度改革瞄準“生態文明”。
遲福林: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總體部署。從改革的實際進展看,有些領域改革進展較快,並有實質性突破。僅在經濟領域,我們加快推進了市場化改革,使不少領域的市場經濟制度趨於成熟。但有些領域的改革滯後,甚至出現了改革“打滑、空轉”的現象。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改革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改革的難度和複雜性也大大增加。比如,分稅制改革後中央與地方關係還需要進一步理順,金融監管制度還需要加快完善,政府監管轉型還亟需取得重大突破等。但這些問題都是中國轉型進程中遇到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於堅定改革方向不動搖。這就要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的要求,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形成共同改革的行動,創造良好的改革氛圍。只要能夠突破利益掣肘,未來幾年實現制度定型的基本目標是很有可能的。
張佔斌:我們已經解決了這樣一些問題:一是非公有制經濟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制度基本確立,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基本建立,初步建立了現代産權制度框架;二是統籌城鄉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農村土地制度進一步完善;三是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基本建立;四是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持續加強,有效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服務能力;五是勞動就業體制進一步優化,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收入分配結構逐步優化;六是金融體制改革逐步深化,金融監管機制逐步建立起來。
未來繼續推進全面改革,還面臨以下問題:一是還未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産權制度,信用制度和法治建設步伐遲緩;二是新型城鎮化的品質不高,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改革進展較慢;三是市場在一些領域和行業中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難以發揮;四是政府的職能轉變和管理服務紅利難以釋放,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和優化服務政策的“獲得感”不明顯;五是收入分配差距沒有顯著縮小,公共服務領域政府供給不足;六是金融領域存在金融服務嚴重脫離實體經濟、民營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融資模式以間接為主,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遲緩。
雖然面臨上述困難和問題,但根據現在制度建設推進的步伐、節奏,以及鄧小平同志的科學預測,我認為到2020年是能夠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定型目標的。
全面深化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主持人:根據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成熟定型的社會制度既應該堅持一系列的基本原則,也應該是能夠實現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建設成熟定型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應該繼續堅持哪些原則?並在哪些方面與時俱進?
遲福林:判斷制度定型的基本原則,我認為有三點:
首先是以人為本,把人的發展放在首要位置。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發展,都要惠及所有人。
其次是制度要有彈性,要有可改革的空間。沒有哪項制度可以一勞永逸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不成熟的制度主要表現在制度僵化,無法改革;成熟的制度並不意味著完美無缺,而是可以根據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革與調整。
最後是真正全面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實現激勵相容。制度定型不是只強調某一方面的力量,而是要通過利益相容、激勵相容,把所有的建設力量都調動起來,形成“勁往一處使”的格局。即便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與問題,這個成熟定型的制度都能夠有效應對。
因此,制度成熟與定型,不是説制度完美無缺,而是制度體系能夠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推進相關的制度變革。
張佔斌:我理解,首先要堅持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堅持和完善現有制度,從實際出發及時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完善的制度應堅持公平正義原則、共同富裕原則、社會和諧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等。同時,應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規律,把握社會主義制度“不變”與“變”的辯證統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動搖,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底線不含糊,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必須堅持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充分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一是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二是要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三是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四是必須依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熟定型,減少發展中的風險和挑戰,通過高度的制度自信推進可持續發展。
常修澤:根據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在中國建立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思維或原則,我提出幾條,與諸位討論:
第一,把人的發展作為建立制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基於這一考慮,在制度安排上應著力於建立無愧於人自身發展的新體制,從制度上要有“補短板”的意識;應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改革中要有人文關懷。
第二,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推動生産關係同生産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
第三,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原則。任何一個成熟定型的社會制度,都繞不過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問題。新階段的改革必須科學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一方面,積極穩妥地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沉浸在市場萬能的迷思之中,在市場失靈領域發揮政府的應有作用。
第四,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防止單打一或顧此失彼。要以“海納百川”的精神,尋求每一項體制的包容性。
主持人: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哪些具體要求?下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張佔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依靠黨帶領人民在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必須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要“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改革時間表和戰略部署,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堅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統籌配套;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進方向,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法律法規,不斷構建新的法律法規體系,把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唯有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在實踐中不斷培育生長點、釋放生命力、彰顯優越性,我們黨才能帶領人民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張卓元:我補充一點。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這是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體現。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主要是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涉及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財稅改革、金融改革和國企改革等問題。比如,在降成本方面,深化財稅改革就很重要。政府已確定今年採取三項舉措,一是全面實施營改增;二是取消違規設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徵和歸併一批政府性基金,擴大水利建設基金等免征範圍;三是將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免征範圍,從小微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和個人。
遲福林: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沒有制度的不斷改革與完善,我國現行國家治理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很難得到有效處理,治理能力也無法得到有效改善。
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出發,下一階段深化改革,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要取得重大突破:第一,加快推進服務業市場開放,以打破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為重點,實現服務業市場開放;第二,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城鎮化結構變革,推進戶籍人口城鎮化進程;第三,以服務貿易為重點加快“二次開放”,對外開放的重點應是以服務貿易為重點推動外貿結構轉型,推動多邊、雙邊自由貿易進程;第四,以監管轉型為重點深化政府改革,儘快建立適應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監管體系;第五,完善共用社會的體制保障,關鍵是提升財稅體制的公共性,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
(責任編輯:曾會生)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