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

  • 發佈時間:2016-03-18 22:02:29  來源:新華社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吳起龍

  關於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2016年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受國務院委託,現將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並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去年以來,國際經濟環境錯綜複雜,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各類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各地區各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認真執行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批准的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落實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的審查意見,紮實做好各方面工作,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計劃執行情況總體是好的。2015年主要目標任務的完成,標誌著“十二五”規劃勝利收官,我國站在了更高的發展水準上。

  (一)進一步完善宏觀經濟政策,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內需拉動力增強,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繼續提高。國內生産總值達到67.67萬億元,增長6.9%,實現年度預期目標。

  一是投資關鍵作用有效發揮。圍繞補短板、調結構,加大有效投資力度。把重大工程建設作為促進投資增長的“牛鼻子”,優化中央預算內投資結構,設立和投放專項建設基金,多措並舉鼓勵和吸引社會投資,11大類重大投資工程包建設有效推進。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9.8%,民間投資佔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比重提高到64.2%。

  二是消費潛力繼續釋放。紮實推進6大領域消費工程,實現投資3萬億元,帶動相關消費2.8萬億元。旅遊、網購、新能源汽車等消費新增長點不斷培育壯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7%。

  三是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消費超投資、三産超二産的特徵更加明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首次過半,達到50.5%。城鄉區域協調協同性增強,新型城鎮化積極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6.1%。

  四是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新一輪促進就業創業措施出臺,創業創新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增強。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5%。

  五是價格總水準溫和上漲。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4%。價格收費監管和反壟斷執法深入開展,依法查處價格違法案件3.42萬件,實施經濟制裁104.77億元,減輕企業負擔約89億元。

  (二)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不斷釋放。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深入推進,重要領域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構建。

  一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取消和下放311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取消214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取消123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取消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70%的仲介服務事項。取消屬於企業經營自主權範圍的18項核準前置手續。簡政放權三張清單、四大平臺初步建立。“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全面實施,新登記註冊企業443.9萬戶,增長21.6%。不動産登記暫行條例正式實施。

  二是財稅金融改革紮實推進。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完善,稅收徵管體制改革啟動,資源稅從價計徵範圍擴大,營改增改革穩步實施。促進普惠金融、網際網路金融、民營銀行發展等政策文件發佈實施,取消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利率管制基本放開。存款保險制度正式實施。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改革取得新進展。採取有效措施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三是投融資體制持續創新。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助等多種方式,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建設運營。調整和完善固定資産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制度。適當調整和放寬企業債券發行條件,推出城市停車場、地下綜合管廊、戰略性新興産業、養老産業、雙創孵化、配電網建設改造等6個專項債券和項目收益債券、綠色債券創新品種。

  四是價格改革力度加大。印發實施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放開、下放近40項商品和服務價格。修訂政府定價目錄,中央、地方具體定價項目分別減少80%和55%。降低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用電價格,大幅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健全節能環保價格政策。繼續清理規範進出口環節收費。

  五是國有企業和重點行業改革穩步展開。10項國有企業改革試點啟動實施。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中央企業從112家減少到106家。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啟動。石油天然氣勘查開發體制改革開始試點。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水利、供銷社、農墾改革有序推進。

  六是社會領域改革繼續深化。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啟動。在100個城市開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覆蓋所有基本醫保參保人,分級診療制度積極推進。臨時救助制度全面實施。降低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費率,每年可減少企業繳費600多億元。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中央企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啟動實施,地方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試點全面推開。青海等9省市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七是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發佈實施。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的願景與行動正式發佈,“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直接投資148億美元,增長18.2%。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指導意見發佈實施,鐵路、核電等走出去實現突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成立,絲路基金啟動運作。支援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出臺。修訂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外商投資限制類條目減少50%,有股比要求的條目減少40%,95%以上項目實現備案管理。外債管理由審批制改為備案登記制。新設立廣東、天津、福建3個自貿試驗區,上海自貿試驗區擴展區域。簽署中韓、中澳自貿協定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1263億美元,增長5.6%,其中服務業利用外資比重超過60%。非金融類境外直接投資1180億美元,增長14.7%。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新産業新業態加快形成。出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大力推動創新和産業升級。

  一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出臺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啟動,大數據、電子商務等領域新業態不斷涌現。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支撐平臺加快發展,全國各類眾創空間超過2300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達453家,技術交易總額接近1萬億元。國家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設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在26個省實現互聯互通。首屆全國雙創活動周成功舉辦。

  二是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中國製造2025”和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在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産業振興和技術改造等領域推進一批重大工程。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成功下線,一批現代農業機械高端産品取得突破,成功組建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示範應用順利推進。先進製造産業投資基金設立,首期基金規模200億元,有效吸引了社會資本參與。

  三是堅定不移化解産能嚴重過剩矛盾。清理整頓違規項目,嚴禁備案和建設産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産能項目,産能擴張勢頭得到遏制。全年淘汰煉鐵産能1300萬噸、煉鋼1700萬噸、水泥3800萬噸、電解鋁30萬噸、平板玻璃1100萬重量箱以上。煤炭行業脫困深入推進。

  四是戰略性新興産業取得新進展。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啟動,我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客機總裝下線,ARJ21新型支線飛機實現首架交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廣泛應用,雲計算、基因檢測、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移動網際網路等行業快速發展,積體電路、海洋工程裝備、醫療器械等行業向高端邁進。

  五是現代服務業加快創新發展。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出臺,服務業市場準入進一步放開,綜合改革試點紮實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進展順利。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長8.3%。

  六是基礎設施網路更加完善。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全面推進,網路總里程達到494萬公里。能源供應能力增強,消費結構優化,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上升到12%,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到64%。“寬頻中國”戰略深入推進,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加快形成。“三大戰略”、“四大板塊”、新型城鎮化積極推進,新的發展空間不斷拓展。

  一是“三大戰略”正在從藍圖向現實轉化。“一帶一路”建設開局良好。京津冀協同發展穩步前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開展,交通、生態、産業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深入推進,綠色生態廊道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體系逐步完善。

  二是“四大板塊”發展更趨協調。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落實,採取有效舉措積極應對東北地區經濟下行壓力,中部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生態經濟區建設步伐加快,東部地區在改革創新、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方面繼續發揮示範作用。國家級新區建設發展勢頭良好。

  三是新型城鎮化積極穩妥推進。“一融雙新”工程進展順利,27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出臺戶籍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居住證暫行條例印發實施。新型城市建設和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有序推進。長三角、成渝、哈長等城市群規劃編制完成。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擴大到2個省和135個城市(鎮)。市縣“多規合一”改革取得積極成效。

  (五)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現代化紮實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平穩發展,糧食産量實現“十二連增”。

  一是農業支援政策創新完善。“三農”投入繼續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用於“三農”的比重連續5年超過50%。全國涉農資金專項整治行動圓滿完成,省級涉農資金整合優化試點啟動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逐步完善,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進展順利。糧棉油糖化肥等重要商品市場調控加強。

  二是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強化。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和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田間工程加快實施,現代種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糧食收儲倉容建設力度加大。農村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用步伐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已墾草原治理試點啟動,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地下水超採治理試點積極推進。

  三是農業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糧食産量6.21億噸,肉蛋奶、果蔬茶、水産品等重要農産品(12.67, 0.42, 3.43%)豐産豐收。畜禽養殖規模化率提高到54%,糧改飼、糧豆輪作試點全面啟動。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63%,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56%。

  四是農村改革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在33個縣級行政區域實施,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産權抵押貸款試點在278個縣級行政區域實施。農村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有序推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産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250萬家。

  (六)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加大,節能環保目標超額完成。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5.6%和6%以上,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5.8%、3.1%、3.6%和10.9%,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9%。

  一是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加強。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發佈實施,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進展順利。主體功能區環境政策、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印發實施。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範圍,完成造林面積632萬公頃,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4%。石漠化治理、濕地保護得到加強,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540萬公頃。

  二是節能減排深入開展。在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城市實行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煤電節能減排升級改造行動計劃全面實施。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再製造産品“以舊換再”和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等試點示範有序開展。綠色建築積極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得到加強。

  三是污染治理全力推進。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的74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14.1%。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力度加大,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提高到66%。啟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範項目,推進污染場地環境監管試點。

  四是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進展。啟動第一批低碳城(鎮)試點。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等7個地方推進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建設性參與氣候變化巴黎大會,提出全球氣候治理中國方案,推動達成巴黎協定。

  (七)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多措並舉增投入、補短板、兜底線,扎牢民生保障網。

  一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步伐加快。易地扶貧搬遷、産業扶貧、轉移就業、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扶貧工程啟動實施。全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442萬人。對革命老區開發建設、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支援力度明顯加大。加強中央支援和對口支援,進一步促進新疆、西藏和四川、雲南、甘肅、青海四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

  二是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4%,其中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實際增長7.5%,增幅連續第6年高於經濟增速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73:1。

  三是社會保障水準穩步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8.58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準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70元。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特困人員供養制度開始規範建立,20個省市建立了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800多萬殘疾人受益。

  四是公共服務供給水準進一步提升。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持續改善,鄉村教師支援計劃啟動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學生進入重點大學渠道進一步暢通。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3%和87%。基層醫療服務體系、重大疾病防治體系、全科醫生培養基地建設加強,每人平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達到40元,服務項目擴大到12類。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發佈實施,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支援力度加大。體育産業創新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五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順利推進。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和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援力度,安排專項建設基金和企業債券融資,支援棚戶區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開工783萬套,基本建成772萬套。

  從計劃指標運作情況看,經濟增長、價格總水準、國際收支平衡、就業等總量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一些反映經濟結構和品質的指標進一步改善,社會發展和民生保障類指標繼續向好,資源節約利用和環境保護類指標完成情況較好,計劃指標的完成情況總體是好的。

  18個約束性指標全部完成。41個預期性指標中,35個運作情況符合或好于預期,5個指標運作值與預期值存在差距,1個由於統計口徑變化數據不可比。需要説明的是,預期性指標的計劃目標不是指令性的,也不是預測值,而是國家期望的發展目標,體現預期和政策導向,實際運作情況是市場行為的客觀結果,可能高於預期目標,也可能低於預期目標。部分指標運作值與預期目標存在差距,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為體現宏觀調控內需導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指標定得比預測值稍高一些,是全年的努力目標,實際運作結果與預期目標會有一定差距。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標受輸入性通縮以及國內部分工業品價格下跌、農産品價格漲幅有限等影響,實際增幅基本符合預期,但名義增長則低於年初確定的預期目標。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指標,主要是在國際市場低迷、內需不足的情況下,部分製造業行業出現産能嚴重過剩,加上三四線城市房地産庫存高企以及投資品價格降幅持續擴大等因素影響,全年增長也低於年初確定的預期目標。二是有的指標低於預期存在特殊因素。2015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利潤持續下滑,制約了研發投入,加上2014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的統計數據,由年初的2.09%修正為年末的2.05%,使得2015年預期目標未能實現。三是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導致有的指標全年數值低於預期目標。受全球貿易放緩、國際能源價格大幅下跌影響,進出口總額指標增速低於預期目標。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加之國內市場需求不旺,導致天然氣産量指標未能達到全年預期目標。此外,由於主管部門調整了戶籍人口統計口徑,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指標2015年實際數與計劃數不可比。

  總之,在國內外形勢錯綜複雜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經過五年的努力,“十二五”規劃《綱要》主要指標順利完成。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世界經濟繼續深度調整、分化明顯,全球經濟、國際貿易雙雙低速增長,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復蘇基礎仍相當脆弱,外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國內經濟處於“三期疊加”階段,經濟持續下行帶來的不利影響和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進一步顯現,發展面臨的形勢可能更加錯綜複雜,困難可能會更大。一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需求放緩趨勢仍在延續。外需總體疲弱,外貿形勢更加嚴峻複雜。受工業品價格持續低迷、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影響,投資特別是製造業投資增長乏力。隨著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向就業、收入領域傳導,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可能顯現。二是實體經濟困難繼續加重。受需求不足和綜合成本上升的雙重擠壓,部分行業企業盈利能力下降、虧損增加,困難企業增多。一些行業和企業出現裁員或隱性失業情況。三是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凸顯。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給不足並存,新舊動力轉換不均衡。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供給體系調整滯後,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總量和結構變化,結構性産能過剩依然比較嚴重。四是生態環境問題依然突出。大氣污染形勢嚴峻,嚴重霧霾天氣在一些城市和地區時有發生。水環境品質偏低,一些地方地下水嚴重超採。一些地區土壤污染治理任務艱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五是各方面風險因素積聚交織。財政收入增速放緩,收支矛盾突出,地方債務存在局部風險隱患。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和比例“雙升”,企業負債率上升,非法集資多發,潛在金融風險仍在積聚。與此同時,安全生産和民生等領域也出現一些新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充分估計經濟下行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既保持戰略定力,又及時做好預警預案預控,更加有效應對,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要引領經濟新常態、貫徹發展新理念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做好2016年經濟工作,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十三五”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整體改善,努力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

  (二)主要預期目標

  按照上述總體要求,綜合考慮需要和可能,提出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國內生産總值預期增長6.5%-7%。主要考慮:一是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好的基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期間需要經濟年均增長6.5%以上,如果今年增速低於6.5%,後幾年就需要提高增速。為避免壓力推後,今年預期目標設定為6.5%-7%,可以爭取主動。二是更加有效地促進就業。從經濟增長與就業關係看,6.5%-7%的經濟增長能夠帶動1000萬人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三是更加積極地引導預期增強信心。6.5%-7%的增長預期目標,擴大了可接受的經濟增速彈性範圍,與我國經濟增長潛力和市場預期相吻合,能夠起到提振信心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發展環境更加錯綜複雜,經濟增速仍在探底之中,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和更加艱苦的努力。

  ——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取得新進展。投資、消費保持穩定增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高。農業基礎進一步加強,工業轉型升級取得積極成效,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繼續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支撐作用增強,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穩定提高。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3.4%以上和3.9%以上,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下降5.1%,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2%、2%、3%、3%,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降低3%,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7%,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66.5%,劣V類水體比例控制在9.2%以內。

  ——價格總水準基本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預期目標為3%左右。主要考慮:一是翹尾因素略高於上年。據測算,今年翹尾因素的影響比上年的0.5%有所上升。二是存在一些新漲價因素。需求偏弱決定了物價不具備大幅反彈的基礎,但考慮到人工等成本上升還會推動服務價格上漲,少數農産品存在週期性波動的可能,加上推進價格改革的影響,預計新漲價因素也會有所提升。三是積極引導市場預期。為改善通縮預期,將價格總水準預期目標適當定高一些。

  ——民生福祉繼續增加。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既突出保就業的底線,又為化解過剩産能、推進企業兼併重組、應對隱性失業顯性化留出一定餘地。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00萬人以上。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3個百分點以上。社會保障制度繼續完善,社會保險統籌層次進一步提高,覆蓋面繼續擴大,保障水準適度提高。教育、衛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覆蓋範圍和均等化水準不斷提高。

  ——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貨物貿易出口增速高於世界貿易增長水準,進口規模擴大,服務貿易佔外貿總額比重繼續提高。利用外資保持增長,對外直接投資較快增長。

  (三)宏觀經濟政策取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提出了明確要求,特別是對新常態怎麼看、新常態下怎麼幹,強調了“三個必須”和“十個更加注重”。“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新發展理念,將引領“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實現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圍繞引領經濟新常態、貫徹發展新理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好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做到相互配合、協調發力。

  ——宏觀政策要穩。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加強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援力度,確保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一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今年擬安排全國財政赤字2.1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5600億元,赤字率3%,其中,中央財政赤字1.4萬億元,地方財政赤字7800億元。一是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在適當增加財政支出和中央預算內投資的同時,主要用於彌補減稅降費帶來的財政減收,保障政府應該承擔的支出責任。二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創新財政支出方式,盤活財政資金存量,該保的保住,該減的減下來。三是適當增加地方專項債券發行,主要用於支援土地儲備、交通、水利及城鎮基礎設施等有一定收益的項目建設。繼續發行地方政府置換債券。

  另一方面,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廣義貨幣(M2)餘額增長13%左右,與去年實際增速基本持平。一是疏通傳導機制,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推進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二是拓寬債權、股權等融資渠道,發展項目收益債、高收益債券及可轉換債券、可續期債券、永續票據等股債結合産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三是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堅持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增強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有效管控資本跨境異常流動。

  在有效實施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同時,統籌運用産業政策、區域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價格政策,增強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加強逆週期調節,為經濟發展和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環境。

  ——産業政策要準。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以供給創新促進需求增長,推動形成新的增長點。一是堅持創新驅動。強化創新激勵和創新成果應用,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和智慧財産權戰略行動,改革科技成果産權制度,落實股權期權稅收政策,完善分紅獎勵辦法。發揮雙創、“網際網路+”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二是注重激活存量。加快技術改造升級,修復現有産業和企業動力,提升産業層次,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推動中小企業創新轉型發展。三是加快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先行先試和制度建設,構建綠色産業體系和空間格局,引導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

  ——微觀政策要活。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一是以解決放權不同步、不協調、不到位等問題為重點,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提高監管能力和水準,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企業投資經營和群眾辦事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務。二是保護各種所有制企業産權和合法利益,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消除市場壁壘和地方保護,打破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限制,為各種所有制企業創新發展營造寬鬆的投資和市場經營環境。在項目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對民間投資與政府、國企投資一視同仁。三是通過創新供給、改善供給品質和效率,提高有效供給能力,促進供給與需求有效對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多元化、個性化需求。

  ——改革政策要實。進一步提高改革方案品質,完善落實機制,把握好改革試點,確保改革見到實效,使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一是堅持問題導向。抓住主要矛盾,著力推進牽一髮動全身的重要改革,依靠改革解決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快推進行政審批、投融資、價格、國企、財稅金融、社會等領域改革。二是加強統籌協調。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做好重大和關鍵性改革的頂層設計,注重相關改革協同配套,形成改革合力。三是狠抓改革落地。解決好改革方案與實際相結合的問題、利益調整中的阻力問題、落實改革的責任擔當問題,發揮基層首創精神,鼓勵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把改革落準落細落實。

  ——社會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底線,發揮社會保障的穩定器作用。一方面,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完善兜底性制度。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增加失業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的財政資金,對無法依靠産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貧困家庭實施兜底保障政策。

   三、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2016年,將緊緊圍繞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貫徹落實發展新理念,重點推進9方面工作,確保“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

  (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調既有存量、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擴有效增量、培育發展新動能,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增強持續增長動力。

  一是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産能。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更加注重分類有序、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更加注重標本兼治、建立市場化産能調節長效機制。實行嚴格的環保、能耗、安全、技術標準,嚴控增量,嚴肅財經、信貸紀律,分類推進企業兼併重組、債務和解、破産重整乃至破産清算,積極穩妥處置長期虧損、失去清償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加大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援,促進鋼鐵、煤炭等行業脫困和轉型升級,把職工安置作為化解産能過剩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設立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於職工分流安置。

  二是努力降低企業成本。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稅費負擔、融資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研究降低社會保險費。精簡涉企審批事項和辦事程式,推進企業管理創新。合理把握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幅度。進一步正稅清費,實行涉企收費目錄清單管理,全面推開營改增,加快資源稅改革,研究精簡歸併“五險一金”,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適當降低企業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發展股權融資,擴大債券發行規模,穩步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加快電力、熱力、石油、天然氣等體制機制改革。推進流通體制改革。

  三是有序化解商品房庫存。推進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的住房制度改革,合理降低交易成本,鼓勵農民工在中小城市購房,落實好首次購房優惠政策。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自然人和各類機構投資者購買庫存商品房,擴大租賃市場房源。提高棚戶區改造以及其他房屋徵收項目貨幣化安置比例,實施公租房貨幣化。用足用好住房公積金,把有能力有意願的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工逐步納入住房公積金體制。

  四是著力補齊短板。把脫貧攻堅同擴大有效供給、化解過剩産能有機結合起來,打好脫貧攻堅戰。支援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化,採用先進製造産業投資基金注資、股權投資、投資補助等方式,集中實施一批工程化、産業化示範項目,培育發展新興産業。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以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為核心,加快“最後一公里”水電氣路、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城市地下管網、儲氣調峰設施、城際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城鄉物流基礎設施網路、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等建設。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提升綜合效率和效益。全面加強教育事業,加快推進中西部教育發展,加強對農民工、職業農民、退役軍人和下崗失業人員的培訓。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增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能力,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五是防範化解金融等風險。加強經濟運作監測預警和政策預研儲備,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提高風險預測防範能力,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確保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全方位監管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健全前瞻性金融風險監測、評估和應對機制,完善股市、匯市、債市風險處置預案和金融機構退出機制,支援銀行核銷處置不良貸款,有序釋放信用違約風險,規範各類融資行為,開展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加大金融詐騙、非法集資打擊力度,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底線。著力緩解財政收支矛盾,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預算管理、風險預警和監督考核制度,完善全口徑政府債務管理,改進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辦法。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援,防止企業“三角債”、資金鏈斷裂放大蔓延。落實好援企穩崗、社保補貼、稅費減免等政策,加大再就業支援力度。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入排查和調處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用新思路新舉措深挖內需潛力。有效發揮消費基礎作用和投資關鍵作用,進一步夯實內需基礎,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一是推動新消費引領新供給形成新動力。順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著力推進供給創新,加快形成消費和供給良性互動、需求升級和産業升級協調共進的格局。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期增長11%左右。第一,千方百計提高居民消費能力。著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落實有利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分配政策。健全促進農民增收機制,探索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在國家和集體之間的分配機制。第二,大力培育和拓展消費熱點。穩定住房和汽車等大宗消費。提高網速、降低網費,加快線上線下融合,支援可穿戴設備、智慧家居、數字媒體等資訊消費。培育新型服務消費,切實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發展鄉村旅遊、紅色旅遊、生態旅遊、研學旅行,有序拓展“老幼”兩端消費,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發展通用航空、郵輪遊艇等時尚消費。倡導有利於節約資源、改善環境的綠色消費。充分釋放農村消費潛力。第三,擴大有效供給釋放潛在消費。鼓勵支援地方和企業加大寬頻鄉村、中小城市資訊基礎設施、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等建設力度,推動旅遊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支援發展城市文化娛樂綜合體,推動社會力量舉辦的大型體育場館免費或低費開放。豐富健康、家庭、養老、長期護理、文化創意等服務和産品供給。第四,改善消費環境。全面提高標準化水準,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建立商品品質懲罰性賠償制度。完善消費品進口關稅等相關政策。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標準和追溯體系。提高藥品品質。加強價格監管和反壟斷執法,維護市場競爭秩序。

  二是著力補短板、調結構、提高投資的有效性。牢牢抓住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創新政府性資金使用方式,充分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建設基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帶動作用,著力補短板,擴大有效投資。2016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預期增長10.5%左右。第一,進一步優化用好預算內投資。中央預算內投資擬安排5000億元,重點支援保障性安居工程、糧食水利、中西部鐵路、科技創新、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老少邊貧地區建設等。第二,充分發揮專項建設基金帶動作用。按季度安排市場化方式籌措的專項建設基金,保持適度規模。積極推動社會資本跟進,發揮投貸結合效應。加大企業債券發行力度,鼓勵發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停車場、戰略性新興産業、養老産業、配電網建設改造、雙創孵化、綠色債券等企業債券創新品種。第三,組織編制三年滾動投資計劃。切實加強政府投資項目儲備,做到儲備報批一批、開工建設一批、投産達標一批,形成接續不斷、滾動實施的儲備機制和良性迴圈。第四,著力激活社會投資。統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專項建設基金,優先支援符合投向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建設。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拓寬社會資本投資渠道。加快出臺政府投資條例、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條例、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第五,加強關鍵領域薄弱環節重大工程建設。著力推進脫貧攻堅、棚戶區改造、農村電網和城鎮配電網改造、重大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城市軌道交通、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和企業技術改造等“十三五”重點專項和重大項目建設。新開工20項重大水利工程。實施交通“一二三百”、西北風光電基地和軍民融合重大戰略工程。加強投資管理,加大項目監督稽察力度。

  (三)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抓緊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更加注重制度供給,不斷釋放市場活力。

  一是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向縱深發展。繼續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增強放權的協同性。全面公佈地方政府權力和責任清單,開展國務院部門權責清單編制試點,在部分地區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進綜合執法和大數據監管,運用市場、信用、法治等手段協同監管。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拓展全國信用資訊共用平臺覆蓋範圍和服務功能,強化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全面實施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推進“三證合一”、“一照一碼”,開展“證照分離”試點。加快實施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化改革,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改進政府服務方式,推廣“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實現部門間數據共用,加快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推動不動産統一登記制度在基層落地實施。

  二是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投資管理方式和投融資機制,進一步精簡投資審批,減少、整合和規範報建審批事項,完善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臺,建立新型企業投資項目並聯核準制度。健全政銀企社合作對接機制,推廣特許經營等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進社會資本參與重大工程建設運營。

  三是深化價格機制改革。推動放開電力、石油天然氣、交通運輸等領域競爭性環節價格。擴大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範圍,完善環保電價政策。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穩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健全市場價格行為規則,加強市場價格行為監管,規範價格收費秩序。

  四是打好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戰。加快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重點領域,選擇一批國有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示範。推進電力、石油天然氣、鹽業體制改革。出臺進一步完善産權保護制度的意見。

  五是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出臺實施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指導意見。提高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比例。將建築業、房地産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納入營改增範圍,實行不動産進項稅抵扣,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全面實施資源稅從價計徵改革,推進消費稅和環境保護稅改革,逐步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

  六是推進金融體制改革。豐富金融機構體系,深化國有商業銀行和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繼續推進民營銀行常態化發展。發展普惠金融,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促進和規範新型金融業態健康發展。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建立巨災保險制度。

  同時,繼續深化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相關改革,推進教育、養老、文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空域管理體制改革。

  (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深入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擴資源、拓空間、優環境,激發全社會特別是企業的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和潛力。

  一是增加創新資源供給。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國家實驗室、産業創新中心建設,依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區域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組織實施創新企業百強工程。

  二是加快實施雙創行動計劃。推動建設若干雙創示範基地,進一步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支撐平臺,大力發展創客空間和專業化眾創空間。發展分享經濟。鼓勵地方和大企業設立創投基金、創業創新平臺、科技創新中心等。重點扶持一批創業孵化、創業輔導、公共服務等平臺。推進“網際網路+”行動,實施大數據開放創新工程。建設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深入實施資訊惠民工程,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建設網上絲綢之路。繼續辦好雙創活動周,再打造一批雙創活動品牌。

  三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抓緊佈局支撐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公共資源庫和全球創新網路,在高性能積體電路、新型顯示、空間技術應用、通用航空、生物醫藥等戰略性領域再佈局一批重大項目和工程。設立國家戰略性産業發展基金,開展融資風險補償試點,推進戰略性新興産業區域集聚發展。

  四是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圍繞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努力突破核心技術並實現産業化。加快發展製造業智慧化技術裝備。推動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醫藥、石化、煤化工、食品等産業健康發展。開展品質品牌提升行動,加強品質基礎建設。

  五是加快推動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落實加快發展生産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的兩個指導意見,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推動生産性服務業向專業化轉變、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加快向精細化和高品質提升。實施高技術服務業創新工程。啟動新一輪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及時推廣可複製的經驗和做法。

  六是完善鼓勵創新發展的政策和環境。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完善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稅收優惠政策,建立新材料、關鍵零部件首批次應用保險費補償機制。推進高校、科研院所改革,制定科研人員兼職或離崗創業、職務發明等相關規定,形成鼓勵創業創新的收入分配機制。

  (五)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支援重大建設任務不打折扣。2016年糧食總産量穩定在5.5億噸以上。

  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的糧食安全保障機制。探索劃定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保口糧、保耕地、保産能,保主産區特別是核心産區的糧食生産。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並實行特殊保護,加強高標準農田、重要農産品生産基地、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糧食倉儲物流等建設。實施耕地品質保護提升行動。推進農作物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三補合一”,健全以産糧大縣、生豬調出大縣等為核心的主産區利益補償機制。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發展糧食産業經濟。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提高農業風險保障水準。

  二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培育發展農村新型業態,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實施“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範工程,完善農業産業鏈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農村産業融合增值收益。實施農産品品牌提升行動,推進農業全産業鏈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嚴格生産管理、産品認證和證後監管。加強農産品、農資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健全農産品冷鏈物流網路,推動農産品線上行銷與線下流通融合發展。深化農村集體産權、農墾、集體林權、國有林場、農田水利、供銷社等改革。

  三是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以玉米為重點加快調整種養結構。編制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擴大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範圍,啟動地表水過度開發治理試點,加快耕地重金屬污染、地下水超採治理。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四是提高新農村建設水準。創新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繼續完善農村供電、供水、交通、通信設施和水利氣象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啟動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把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

  (六)促進城鄉區域協調協同發展。貫徹協調發展理念,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推動“三大戰略”和“四大板塊”形成疊加效應,構建核心帶動和板塊聯動的區域開發新格局。

  一是重點實施好“三大戰略”。統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全面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研究實施控增量、疏存量相關政策措施,啟動一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大項目,持續推進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産業升級轉移3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強化創新驅動試點示範,加快構建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建設長江經濟帶“一道兩廊三群”,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放在首要位置,大力構建綠色生態廊道,高起點高水準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著力建設現代産業走廊,發揮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帶動作用。

  二是深入推進“四大板塊”協調發展。支援寧夏、貴州等西部地區發展各具特色的內陸開放型經濟,推進創新平臺和創新體系建設。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等薄弱環節的投資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産業。實施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培育形成以哈大經濟帶為主軸的東北地區城市群。出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新十年規劃,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經濟區、皖江城市帶等重點經濟區發展,推進淮河、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支援山西建設清潔能源基地。繼續支援東部地區在改革創新、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上率先發展,發揮示範作用。深入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推進國家級新區、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等重要功能平臺建設,鼓勵各地先行先試,在體制機制改革、區域協同發展中當好排頭兵。有序推廣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熟的改革經驗。推進重點地區一體化發展,支援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同城化探索。

  三是以人為核心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制定實施1億非城鎮戶籍人口在城鎮落戶方案。實施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意見,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證制度雙落地,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與建設用地、建設資金、轉移支付“三掛鉤”機制,鼓勵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加大城鎮存量建設用地盤活使用力度,積極推進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三項改革試點。制定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持續推動新生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鎮培育和新型城市建設,促進符合條件的開發區、陸路邊境口岸地區完善城市綜合功能。大力發展智慧城市、綠色城市和海綿城市。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確保開工建設2000公里。加快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城際鐵路建設。

  (七)促進綠色迴圈低碳發展。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動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提高發展的綠色化水準。

  一是加快主體功能區建設。開展主體功能區規劃修編,建立重點生態功能區産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發佈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拼圖和農産品主産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目錄,編制實施省級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開展省級空間規劃試點。研究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

  二是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出臺2030年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戰略,推動能源轉型發展,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在解決好棄水、棄風、棄光問題的基礎上,繼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發展分佈式能源,推進智慧電網發展,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綠色産業,實施綠色製造工程,支援綠色清潔生産、資源綜合利用,實施節能環保重大工程。推進園區迴圈化改造、迴圈型産業體系構建、迴圈經濟試點示範。實施建築能效提升和綠色建築全産業鏈發展計劃。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三是改善生態環境品質。深入實施大氣、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持續下大力氣治理大氣霧霾和水污染。嚴控新增煤炭産能和煤電新增規模,做好散煤清潔化利用和治理,實施電能替代,全面加快煤電升級改造和油品品質升級。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全面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加強國土綠化工程建設。穩步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石漠化地區、退牧還草等重點區域生態及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啟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湖泊濕地生態保護,劃定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紅線。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戰略和規劃環評落地,嚴格環境準入。開展城市生態修復,恢復和提升城市生態功能。開展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試點。

  四是提升低碳發展水準。繼續推進低碳試點示範。加快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制定交易、監管等配套細則。建設性參與國際談判,做好巴黎協定後續機制設計和推動落實,主動引導全球氣候治理規則制定,繼續加強氣候變化“南南合作”。

  (八)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優化對外開放區域佈局,擴大對外投資合作,推進外貿優進優出,積極利用外資,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有效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一是抓好“一帶一路”建設戰略落實。加強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對接,穩步實施互聯互通、能源資源合作等標誌性工程,建立完善“一帶一路”建設重大項目儲備庫,打造一批雙多邊合作樣板。積極推進中蒙俄、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建設。統籌推動中歐班列建設和沿線大通關合作,加快建設國際物流大通道。穩步構築海上戰略支點,暢通海上貿易通道。推進“一帶一路”官方網站等資訊平臺建設。積極推動文化、中醫藥等走出去。深入推進沿邊地區開發開放,提高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水準,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國際區域合作。

  二是擴大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圍繞重點産業、重點國別,建立産能合作項目庫。建立健全省區、牽頭企業與重點國別對接機制,完善重大風險管理機制。加快推進雙邊産能合作機制建設,充分利用多邊平臺務實推進産能合作,積極與發達國家開展第三方市場産能合作,推動中國技術、中國裝備、中國標準、中國服務走出去。完善財政金融支援政策,設立人民幣海外合作基金、多雙邊産能合作基金,推動銀企合作。2016年非金融類境外直接投資預期約1300億美元,增長10%左右。

  三是促進外貿穩增長、調結構。執行好出口退稅政策。落實清理和規範進出口環節收費的各項政策措施,嚴格收費目錄清單制度,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和通關一體化建設,提高貿易便利化水準。促進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向産業鏈中高端延伸。推動外貿新型商業模式發展,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擴大試點範圍,支援建立一批“海外倉”和展示中心。推動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融合發展,大力促進金融、保險、物流、維修等服務貿易出口。實行更加積極的進口政策,支援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增加重要能源資源儲備,適當增加消費品進口。深化多雙邊經貿合作,著力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路,積極商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加快中日韓自貿區等談判,推進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四是提升利用外資水準。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推進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改革,擴大金融、教育、養老、文化、電信、網際網路、商貿物流等服務領域開放,進一步開放製造業,鼓勵外資投向傳統産業高端環節、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修訂中西部外商投資優勢産業目錄,支援中西部地區承接外資産業轉移。及時總結推廣自貿試驗區經驗,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促進開發區創新發展,修訂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深化外商投資管理制度改革和外債管理改革,完善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制度。2016年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預期約1280億美元。

  (九)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貫徹共用發展理念,把增進民生福祉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深化公共服務重點領域改革創新,全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

  一是全面推進精準脫貧攻堅。支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啟動重點貧困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行動計劃,加快革命老區開發建設步伐。加大對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脫貧攻堅支援力度。著力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重點解決通路、通水、通電、通網。大力實施脫貧攻堅重點工程。繼續支援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區發展,加大中央支援和對口支援力度。

  二是做好就業托底。統籌推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做好産能過剩企業職工安置工作,繼續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和創業引領計劃,健全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深入開展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加強基層就業創業服務設施建設,強化就業援助,提供托底幫扶。發揮好戰略性新興産業、新業態、國家重大工程等對就業創業的拉動作用,培育壯大新的就業增長點。促進靈活就業和非正規就業。

  三是強化社會保障關鍵環節建設。出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總體方案,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推進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制定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辦法。全面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20元,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結算,做好基本醫療保險與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疾病應急救助等政策銜接。統籌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殘疾人和困境兒童服務與保障體系。繼續推進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改善中低收入群眾和困難群眾的住房條件。2016年,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600萬套,農村危房改造314萬戶。

  四是提高公共服務共建共用水準。建立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實施共用服務提升工程,完善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公共文化、養老、公共體育、殘疾人康復和托養、社會福利、基本殯葬等服務設施。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規範農村學校佈局調整,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和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暢通農村和貧困地區學子升學渠道,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施職業教育産教融合工程。提升高校教學水準和創新能力,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擴大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資源向城鄉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開放。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計劃招生705萬人,研究生招生81.8萬人。加快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設,加強醫療服務體系薄弱環節,優化醫療衛生資源佈局,大力培養全科醫生、兒科醫生,加快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完善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和相關配套政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積極發展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推進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完善流動人口融入城鎮的基本公共服務政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檔案等事業。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加快足球、冰雪等各類體育運動發展。

  深化內地與香港、澳門的投資經貿合作,落實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框架下的服務貿易協議,加大內地對港澳開放力度,推動CEPA全面升級。支援港澳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前海、南沙、橫琴等粵港澳合作平臺建設,深化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進一步支援澳門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服務平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繼續推進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

  各位代表,做好“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任務艱巨,意義重大。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自覺接受全國人大的監督,虛心聽取全國政協的意見和建議,齊心協力、奮發有為,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為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而努力奮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