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大企業為何也敢造假?

  • 發佈時間:2015-09-30 15:09:24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近日,大眾汽車深陷尾氣排放造假醜聞,在柴油發動機汽車上安裝一種“作弊”軟體,以使尾氣排放檢測達標。事件發生後,CEO文德恩辭職、公司股價下跌市值蒸發,並面臨一項高達180億美元的鉅額罰款,可謂損失慘重。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産商,大眾連續多年造假,不禁讓人們對所謂的名企品牌效應産生懷疑。

  大眾尾氣排放造假

  CEO下課股價大跌

  據美國環保部發現,大眾在其柴油車上安裝的軟體能夠識別出汽車是否正在接受檢測,若是則啟動排放控制系統噴射尿素,以使尾氣排放達標。但在日常行駛中,這一系統並不會啟動,從而導致汽車的氮氧化物排放超標40倍,違反了美國的《清潔空氣法》。

  此次涉及違規排放的車輛包括大眾2008年以來在美銷售的捷達、甲殼蟲、高爾夫、帕薩特及奧迪A3等柴油車,整個美國市場約有48.2萬輛受到影響,歐洲市場方面,數量更大。其中,德國市場約280萬輛,瑞士市場約18萬輛,比利時市場約50萬輛。最近,大眾方面又公佈了奧迪汽車的涉事情況,其發言人稱全球共有210萬輛奧迪汽車受到排氣問題影響,西歐市場的情況較為嚴重,有84.7萬輛柴油車受到影響,其中僅德國就有57.7萬台車輛涉事,而北美市場則有1.3萬輛汽車受到影響,涉事車型包括奧迪A1、A3、A4、A5、A6、TT、Q3和Q5等車型。

  另外,中國市場也有可能受到影響。9月26日大眾中國在官網發佈聲明,我國汽車市場進口、搭載了EA189四缸柴油發動機的大眾進口Tiguan(途觀)汽車,共計1946輛,有可能受到影響,正在緊急核實。汽車行業內部人士稱,預計大眾汽車將因排放作弊醜聞而在全球範圍內召回約1100萬輛汽車。

  據德國媒體報道,早在2007年,配件商博世公司就向大眾公司違法使用尾氣排放操控技術提出過書面警告,禁止在車輛正常行駛中使用僅限于測試的相關軟體。後在2011年,大眾公司的一名技術員也曾對大眾違法使用軟體操控尾氣排放提出過警告。種種跡象表明,大眾內部對操控尾氣排放早已知曉。

  造假醜聞發生後,迫於壓力,該公司68歲的CEO文德恩被迫宣佈辭職;同時大眾將對旗下三個部門的研發負責人進行停職處理;公司市值也在兩天內蒸發250億歐元。與此同時,大眾集團這一造假行為極有可能面臨高達180億美元的鉅額罰款。如果再算上公司準備投入的65億歐元經銷商補貼等善後處理金額,損失慘重。除去經濟損失等方面,這一造假醜聞甚至還波及到整個“德國製造”的良好聲譽。

  著名企業造假

  大眾不是第一家

  普通人在購物時往往傾向於選擇大品牌、大企業,因為在潛意識裏人們覺得大企業會愛惜“羽毛”,因為造假成本高而放棄造假。大品牌、大企業的“名牌效應”、“品牌溢價”讓公司獲得超額利潤,産品賣出更高價格,擁有更多忠實用戶。但事實有時並非如此,大企業也敢造假。回顧過去,不難發現,類似的大企業醜聞時有發生,其中不乏行業領頭羊的身影。

  比如,2001年轟動一時的“安然事件”。在申請破産前,安然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力、天然氣以及電訊公司之一,連續六年被 《財富》雜誌評選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公司”。但在2001年11月,安然公司卻因財務造假而申請破産。在公眾看來,美國的資本市場監管應該是完善的,不應該出現安然公司這樣大規模赤裸裸的財務造假。這一事件沉重打擊了美國資本市場和全球投資人的信心,“百年老店”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也在2002年倒閉。

  與安然事件差不多同時,在國內也有一件影響巨大的企業財務造假案,即“藍田造假案”。這一事件發生在2002年,堪稱我國證券史上最大的財務造假案。藍田股份1996年上市,5年間股本擴張360%,總資産規模從上市前的2.66億元發展到2000年末的28.38億元,增長9倍,創造了中國股市神話。但這一“績優神話股”背後卻疑點重重,看不到市場有賣野藕汁,銷售收入卻高達5億;養魚收益是別人的30倍;“一隻鴨子一年的利潤相當於生産兩台彩電”……最後,戳破藍田財務造假肥皂泡的是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研究員劉姝威一篇600字的金融內參。此後不久,國家有關銀行相繼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新的貸款,藍田資金鏈條斷裂,後被強制停牌。因涉嫌提供虛假財務資訊,藍田董事長保田等10名中高層管理人員被拘傳。類似的還有近期發生的日本東芝1518億日元利潤造假事件,讓這家有140年曆史的科技巨頭陷入造假醜聞,包括社長在內的公司高層全部下臺。

  大企業要負大責任

  相關監管要跟上

  大眾是汽車業的佼佼者,本應該代表著“業界良心”,到最後卻完全不顧商業規則與法律的約束,在監管機構眼皮子底下長期造假,讓人忍不住想問,為何這些大企業敢於公然造假?

  有美國學者分析安然事件時曾表示,安然的文化氛圍裏有一種賭場氣氛。安然的崩潰並不僅僅是因為假賬,也不全是高層的腐敗,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急功近利、貪婪冒險的賭場文化使安然在走向成功的同時也預掘了失敗之墓。此次大眾尾氣排放造假事件同樣是一種僥倖心理,每次僥倖過關,都會助推從眾心理,遲早,會有一家公司因行為太過出格而“脫穎而出”。

  志起未來行銷諮詢集團董事長李志起接受記者採訪表示,造假的動機可能有千條百條,但是造假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業績和利潤。在這一點上,大品牌和小品牌其實都是一樣的。而大企業敢於造假,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品牌往往在行業裏處於壟斷地位或是技術權威。它會利用這些來掩蓋造假事實,變成行業潛規則也好,變成行業不能為外人道的秘密也好,最後達到更好地牟利、更好地創造利潤這一目的。

  汽車行業分析專家張志勇也表示,大眾這樣的大型企業連續多年造假都沒被發現,説明此次“造假門”事件更應該反思的是監管機制,相關部門的監督與處罰就是保護整個社會有序競爭的最後保證。我們除了譴責企業的隱瞞不報,也需要對相關的監管部門進行反思,到底應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機構與制度,才能更好地實施監督,並最終最大程度保護整個社會以及所有消費者的利益。孫文文 J192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